学科德育


【篇一】学科德育各学科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各学科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实验报告

无锡市广勤路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实验意义:

按照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以及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为落实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为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探索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充分发挥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初步形成现代化的德育工作体系,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人作为根本目标,以促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坚持以“以德育德,以智育智” “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思路,培养锻炼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学校工作提供导向、动力和保证,实现德育现代化,我校围绕“各学科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确定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德

育工作,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实验目标:

1. 研究目标:探索在小学教育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方法的途径原则及方 式方法,积累和丰富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方法的各种成功经验。

2. 实践目标: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深化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整体主动发展。

三、实验内容及措施:

1. 探索小学教育中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实践经验总结,探索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2. 探索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

(1)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理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观念。

(2) 探索各学科中渗透的目标,评价模式。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学校在评价各学科教学质量时,不仅要看学科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3)探索各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根据课题的思想理论提出“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方法研究”的课堂教学实施设想,对实验老师提出基本要求和规范;其次,实验老师根据各学科特点,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探索各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方式方法。

——利用德育阵地,抓好养成教育。我们经过探索,开拓了一条“提出养成教育要求——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提高养成教育质量”的途径:

第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低、中、高制定了养成教育的条例要求。低年级:1、学习生活自理,养成良好习惯;2、讲究个人卫生,增强自身素质。中年级:1、坚持天天锻炼,提高健康水平;2、学会自我控制,合理安排劳逸;3、认真学法守法,善于自我保护。高年级:1、增强自主意识,学做生活主人;2、参加社会活动,培养交际能力;3、学会自我调节,争当生活强者。

第二,寻求各种途径,开展养成教育。首先,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思品学科教学之中,使养成教育立体化。思想品德课教师明确,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的主渠道,任课教师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联系学生实际,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养成教育的实践是学生优良品德、习惯和能力的主要实现

方式;强调思想品德课与晨会课,文体活动课等相结合、相配套,对学生作分项训练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养成教育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把养成教育融化在少先队活动之中,使养成教育具体化。我们结合班队课、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如“怎样的行为才规范”主题讨论会;“学规范 、用规范、益终生”,“打开社会之门”,“增强主人翁意识”,“从小学会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争当劳动小能手”、“巧手献社会”、“创文明班级”的大中队主题活动。再次,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使养成教育人格化。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员工明确,抓养成教育就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从教师的自我养成、自我完善做起,并为人师表,才能昭示学生,使榜样的力量在养成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善于评估总结,提高养成教育质量。首先,在学生中全面开展了“学雷锋,守规范,人人争戴十朵花”(文明花、守纪花、友爱花、清洁花、爱校花、劳动花、文艺花、体育花、学习花、进步花)的竞赛活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表现要及时反馈,不断总结,完善,并逐步提出更高的训练要求。例如,在抓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要求学生在卫生行为上治理脏,在纪律上治理乱,使学生有个干净的环境,良好的秩序。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化、美化校园的要求,经过训练,取得较大的成效后,我们又提出思想道德上更高的要求。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养成教育的质量得到保证,学生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五点要求:①、教师要注重言教、身教、心教。②、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特长。③、教师要因人、因心、因时施教。④、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给予引导、疏通、带路。⑤、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途径是:第一、在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外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班队会中对学生实施团体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抓好思想品德教育。我们的办法是:第一,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如学习“小数”时,可以从商品标价的认识引入。学习“百分数”时,可以

从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占总金牌数的百分比这一新闻报道的内容来引入新课。第二,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上就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成就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太阳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葛洲坝工程、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画。而这些图画又一般是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的,既具体又形象,很有说服力。第三,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第四,结合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性,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1.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来源于实践,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写法”时,设计一组读万以内数的练习,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很快准确读出。随后又出示:我国领土面积9 600 000平方千米,我国人口1 200 000 000人……学生读不出来了。这时指出:生活中有些实际数目是很大的,只有万以内的数是不够的,这样不仅自然引出了课题,而且还使学生懂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启发学生逐步懂得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运用教具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知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一样时,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同样利用演示后得出:当梯形的上底变成零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形与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音乐教材中会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的办法是:第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第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是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

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第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第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第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第六,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将德育内容内化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学习《这不是一颗流星》一组文章,教育学生体会家庭成员的深厚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组文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为祖国振兴而读书的精神;学习《枣核》这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教读《生命的意义》这类课文,提高学生对革命传统的认识,正确理解人生的价值。这样结合,学生读其文,感其行,教其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 营造“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的环境氛围。学科德育

(1) 优化校园班级的物质环境。根据学生学习和情感的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体现学生参与

【篇二】学科德育中学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

中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实施方案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做到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把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看作是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使我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特制定以下方案:学科德育

一、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求全体教师能按《全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提高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意识。要认真学习《中学德育纲要》、《新课程标准》等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全体教师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

《中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学校将按阶

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对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提出具体要求,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①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教师考核,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②组织教师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进行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③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提高德育效果。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1.各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不断地增强“双

纲”(学科教学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观念。在制订教学计划及备课和组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时,均应以《中学德育大纲》的具体要求为依据,结合本学科特点,认真落实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内容及实施措施。

2.各学科从学科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

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讲授中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在教材中寻找结合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条件,把各科教学的知识与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

各科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以下七方面

的教育:①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形成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和民族繁荣而发奋学习的热情;②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不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倾向的能力;③集体主义和关心他人的教育,培养学生为集体为人民服务的精神;④勤奋劳动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⑤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规范”内容,认真执行“规范”的各项要求;⑥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关系,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国家有关法规;⑦爱美、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3.各学科教研组均要把“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作为学

科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认真进行教学实践,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为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四、学科德育渗透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

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并持之以恒。

五、全校教师均要为人师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以自己职业道德和文明行为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篇三】学科德育学科渗透德育工作制度及内容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制度及内容

工作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充分利用约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0%的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理想情操等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各科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使之渗透在各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特制定以下制度:

1、端正德育思想。要求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应自觉克服不正确观念( 仅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观念)的影响。

2、制定德育计划。对全体任课教师经常进行有关德育工作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指导,使每位任课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负的"教书育人"的德育责任;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列入结合教学进行德育的具体计划;教务处、教研组在审核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时,必须检查其中的德育具体计划(写入教案)。

3、探讨交流德育经验。学校领导、教研组在日常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观摩等活动中,必须检查、观摩任课教师结合教学有机地进行德育的情况,并给予单独评价;组织研讨各科中进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并形成系统和规范;组织交流和推广各科中进行德育的好经验;表彰、奖励在德育方面做出优秀成绩的任课教师,进行正确导向。

4、合理安排德育。 把各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有关课外活动中的德育结合起来。

5、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使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以至日常非教学的言行都能成为学生的表率,能为人师表,形成良好校风。

各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找准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科德育渗透。 思品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

爱护公物、诚实正直、同情宽容、认真负责、坚毅勇敢、惜时守信、知耻自爱、热爱科学等内容,使学生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健康心理并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责任,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的思想,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语文科: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

英语科:通过反复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及法制、纪律、安全、心理品质和理想、情操内容的教育。

数学科:从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用有力的数据、百分比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我国数学发展史料介绍祖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科学科:在介绍我国生物资源、我国古今在生物栽培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在实验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

音乐科: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音乐教学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紧密联系,从认知、操作、情意等三个方面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音乐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通过音乐作品,进行高尚情操、活泼开朗、爱美弃恶的品德情操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歌曲的演唱、评述、音乐家的介绍等数学活动之中。

体育科:结合体育运动和训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训练:如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尊重爱护他人、集体主义精神,爱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公共财物的教育。体育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如诚实正直、积极向上、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竞争进取、严格要求、不骄不馁、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美术科: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作品的介绍,用他们的创作态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精神,启发、教育学生,并在实际的绘画练习中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

【篇四】学科德育德育学科渗透方案

德育学科渗透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1、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感情和积极的行为;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就事论理,使他们真正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观点、原理和方法;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科学性。知识技能及其所渗透的观点与方法,都应当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例和数据要真实可靠,规律和原理要提示事物的本质,说理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不“穿靴戴帽”随意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和统一,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体现学科特点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共同的地方:都是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由于中学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科的性质也不一样,课程的内容构成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也就有自身的

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应根据各门学科的“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地发掘教材内蕴的教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的艺术,使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3、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感,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渗透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来,创造条件,使他们把领悟的观点和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4、“五有”原则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将德育“寓于”、“融入”教学活动,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情”、“有效”。

“有意”就是要增强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性,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把德育的渗透落实到从教学设计、课堂操作到效果测评和全过程。“有机”就是要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有序”就是各门学科都要围绕德育大纲的要求,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有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有效”就是要力戒虚饰浮华,讲求实效。

5、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思想品德教育应当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应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独立环节。实践表明,“拼盘”式的、“穿靴戴帽”式的、牵强附会的思想教育,会使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1、课堂讲授中渗透。各科教学在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的教育因素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这样,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2、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质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如有计划地开展“政治热点评说”、“热爱祖国”的演讲比赛,办板报等多种多样的学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新任教师在课堂管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作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5、随机引导教育中渗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想教育的某些契机,如果教师能即时抓住,也能产生极好的教育效果。除了有心之外,还要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

6、形成习惯中渗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随时可能做到的,不必增加或挖掘教育内容,而许多良好的习惯正是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基础,这也是学科教育渗透的重要一环。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德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符合各学科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各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基本能力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规范的任务,充分发挥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作用。

四、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学科教师进行德育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五、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

教师要研究德育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特征,必须同学科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的身心特点渗透,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代国际和国内政治生活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的放矢地阐明政治观点,并注意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对各种社会政治现象

的分析,要坚持历史的、实事求各学科渗透德育要求。

语文: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数学:通过排列、组合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复杂事物往往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简单情况的交叉或重复,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通过概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用辩证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指导数学复习。有目的地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英语: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引导学生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和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使他们走出校门后,能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要;结合复习和考试方法指导,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鼓励他们立志成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体育:通过“学校体育与人的现代化”等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努力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现代人才;通过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献身精神、拼搏精神与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体育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立志为国争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物理:进一步学习经典电磁场理论、光的本性、原子核物理的初步知识,讲述人们认识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各个阶段上重大的实验,或自然现象的发展史以及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理论观;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获得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科学家坚持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修正错误认识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基础知识教学,介绍我国在微电子技术、核能利用和核能物理研究中的新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五】学科德育2014-2015学年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

2014-2015学年学科渗透德育

实施方案

范家庄小学

2014年9月

西湖镇范家庄小学

2014-2015学年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加强我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个性突出,高素质的人才。特制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学生开展体验实践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推动我校德育工作取得新进步、新突破,为创造和谐校园做出积极的贡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契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生理、心理素质。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学科德育

二、德育队伍建设与领导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因而,全校教职员工、学校领导必须高度

重视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保证德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1、调整、充实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校党支部书记、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德育课程教师等组成,并由校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每学年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定期组织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健全落实德育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认真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每周一次班主任必上的班会课制度及班会备课制,做到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班会课,逐步实现班会、队会活动规范化、系列化。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三、德育内容、形式与实施途径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的思想,把德育当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常规教育、专题教育、系列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

为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为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为辅助,开辟多种德育途径,使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㈠常规教育

1、认真贯彻和落实《国旗法》,坚持每周星期一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结合形势教育、传统节日、纪念日及学校大事等,安排好国旗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讲话内容。

2、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守则》、《规范》。

3、继续推行校园文明礼仪监督岗制度,让班级干部参与校园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能力。

4、通过“校园之声广播站”广播学校内外发生的好人好事,利用“外国语”校刊、宣传画廊进行宣传,弘扬正气,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5、继续实行每学期期评定学生品德行为和评选文明班级、先进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制度,利用学校大会的形式,表彰先进典型,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

㈡专题教育

1、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如 “清明节”祭奠英雄烈士,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七一”举办““颂歌献给伟大的党”演唱会,激发学生对党的感情。国庆节开展“祖国巨变”、“家乡变化‘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改革的信心和责任感。”一二·九“举行专题报告会、革命历史歌曲演唱会,让学生了解历史,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志向。

2、结合集体主义教育,每年3月5日学雷锋,9月10日“教师节“前后,学校围绕”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这个中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为社会、为学校、为教师做好事、办实事,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自我教育,学会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开展法制教育,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校纪校规、交通安全、法制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努力使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㈢系列教育

通过举办报告会、演讲会、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理想向往水平、基本道德水平和意志行动水平,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㈣主渠道教育

1、坚持德育为首,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是我校一贯做法,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德育意识,坚持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内容、特点,挖掘教育素材,各教研组、备课组在制订教研计划、教学计划时,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突出教材中显性教育因素,二是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三是补充教材外的相关教育内容,四是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渗透。各科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不断探讨渗透艺术,提高渗透教育效果,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必然的、和谐的联系,努力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2、注意教学内容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篇六】学科德育小学学科德育渗透指导意见

关于在小学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德育渗透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济南市教学研究室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省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坚持“教好教会、学好学会”的教育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德育工作中主渠道的作用,根据我市教学工作实际,就小学学科教学进一步加强德育渗透,制订指导意见如下。学科德育

一、重要意义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在各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学科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真正成为育人的过程。

多年来,我市小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适应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加强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系统工程,特别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在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教材、课堂、活动等课程资源自觉实施,积极渗透,力求潜移默化、点滴浸润,自觉体现教书育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新

突破。

二、培养目标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指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教学必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了学科德育的价值,把育人放在首位。

教学中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育人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不断深化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文明素养、遵纪守法意识、健康心理品质为重点,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目标是:

1. 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和传统,了解我党领导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祖国的发展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3.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自信勇敢、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5.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

惯;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三、基本原则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学要中遵循基本规律,积极探索实现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切实将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体现到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道德规范,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还必须坚持科学性。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内容要准确无误,方法科学,能体现本学科的特点,能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认知规律。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观点、原理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坚持示范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是课堂中德育的渗透者,也是学生道德学习的生动教材。教师本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境界、理想信念、处事哲学、待人方式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成为道德的楷模,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学科德育渗透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要帮助学生自觉地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去体验生活、培育品德。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的交流。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服其理”,继而对教师的指导产生积极的心理定势,将教师的教育和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行动,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

3、坚持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科德育的渗透要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为德育渗透的主要源泉。教学中要主动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努力创设内容新、方法活、形式多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在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教学内容中感受学习的趣味。

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内容应及时将新鲜、实用、高效的教育信息带入课堂,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坚持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4、坚持针对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科德育渗透应根据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的不同,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准确地发掘教材内蕴的教育因素。在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特点、个性品质及道德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围绕培养目标,注意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提升。

5、坚持实践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科德育渗透应多元、全面、广泛地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成长空间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采取多种方式并用,多条渠道并开,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灵活性,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社会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服务”“劳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学科德育渗透应做到目的明确,把握分寸,不能忽略教学的主要任务,

不得本末倒置,不应生硬灌输的,而应是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生命灵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的,为其人生的健康、持续发展而悄然发挥促进作用的,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卓有成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四、方法途径

在学科教学中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其基本方法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目标与中教学内容渗透。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德育渗透的侧重点也各自不同。各学科教师要深入解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深入研究教材与学生发展、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确立明确的德育渗透的目标,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二者水乳交融,使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

2.在班级管理与学生行为习惯中渗透。学科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努力营造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积极向上学习氛围;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抓住德育渗透的契机,实施即时性的德育渗透,从而以点带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3.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中渗透。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渠道,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各学科特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主要有阅读、交流、参观、访问、调查、统计、实验操作、劳动体验等等。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感悟生活、了解社会、转变观念、增强信念、锻炼意志、学会做人,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科学设计学习活动能够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各学科课程综合性日益凸显,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践活动的主题性和系列性使得德育效果延续下去。因此,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建构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细微地观察生活、融入社会、感悟责任,进而实现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