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体裁如何消除对异性的不健康心理如何消除对异性的不健康心理

如何消除对异性的不健康心理


篇一:《少男少女的七种不健康心理》

少男少女的七种不健康心理

少男少女由于处在身体发育、知识和生活经验尚不充足的特定时期,故可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当发现时应当及时纠正,以免酿成大病。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陕隘。

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青春期异性交往正误说

(一)异性交往的意义

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好处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智力方面。男、女生在智力类型是有差异的。男女生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就可以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自己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

其次,情感方面,人际交往间的情感是丰富而微妙的,在异性交往中获得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这是因为两性在情感特点是有差异,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温和,富于同情心,情感中富有使人宁静的力量。这样,男生的苦恼、挫折感可以在女生平和的心绪与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而男生情感外露、粗扩、热烈而有力,可以消除女生的愁苦与疑惑。

最后,个性方面。只在同性范围内交往,我们的心理发展往往会狭隘,远不如既与同性又与异性的多项交往更能丰富我们的个性,多项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坚强。保加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男人真正的和量是带一点女性温柔色彩的刚毅。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我们一般会感到更愉快,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往往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异性效应”。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于是,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尽管健康的两性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诸多的好处,我们要把握好两性交往的尺度,防止“过”与“不及”.

(二)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对自然就会落落大方,其次,要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

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有的人外表像个迷人的小帅哥,但交往中会发现他华而不实,有的人学习成绩顶呱呱,却恃才傲物、颐指气使。如果只进行有限的小范围个别交往,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异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还失之偏颇。所以,利用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是我们十分需要的。再次,交旆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如果我们在交往中发现对方的苗头不对,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交往回复到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状态。

早恋的困惑...

初恋的中学生往往容易陶醉迷糊,他们感觉不到早恋情网的纤细和脆弱,结果常常是自食苦涩的恋果。怪不得他们从心底发出呼喊:“爱情,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

中学生在经历了青春期的“生理大革命”后,伴随生理的性成熟,他们心理的性意识萌生。由于强烈的性好奇心和接触异性的欲望,男女中学生之间常常产生一种异常强烈的渴望与异性在一起的依依不舍之情,这就是中学生最初的爱情。然而年轻幼稚,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初恋表现出明显的幼稚性和冲动性。初恋给中学生带来的往往不是幸福和欢乐,而是痛苦和烦恼。

江苏省南通市某卫校桂慧在信中诉苦说:

16岁那年离开了父母到了卫校,开始了独立生活,由于我初次在外生活,什么都不会,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他出现了,温柔体贴,又不失男子汉的风度,我们俩的关系越来越好。

在一个晚上,他吻了我,从此我的心就没平静过。我整天胡思乱想,成绩越念越差,他很着急,让我定下心来,可我却无法控制自已。期末考试了,我万万没想到我居然挂了两盏红灯笼。成绩一向很好的我落得如此地步,我后悔了。然而那颗少女的心却总是不能平静。一个寒假没过好,除了父母的责怪,还有自己内心的不安。新学期开始了,我打算抛开一切,认真学习,可没几天,与他的接触,又使我魂不守舍,没有心思学习了。

最后,她着急地呼喊:

孙老师,我该怎么办?您能帮助我早日脱离情的苦海吗?

中学生不易控制自己的感情,过早地堕入情网,感情的闸门打开就会一泻千里,无法控制,冲动有余而理智不足。像这位女生一样,分散了精力,耽误了学习,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苦恼。

另一位山西省16岁的中学生张晓红也有着同样的经历,她那对早恋的痛苦之情跃然纸上:

我也是一名早恋的学生,早恋给了我什么呢?仅有痛苦的回忆和难愈的精神创伤.接着,她叙述了自己早恋的经过。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班的小a。真是投缘,我们俩在一起感到有无穷的乐趣。可是没几天,放暑假了,我见不着他,一种难以名状的情升在心头。我觉得自己爱上他了,整个一个假期,我像丢了魂似的。 终于慢慢地熬过了假期,我们又见面了,我们很快就恋上了,我为他献出了自己的初吻。可是自从和他好上后,我的学习成绩就是一团糟了。因为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他也高考落榜了,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有一种犯罪感。我是一个坏女孩,是我害了他,我不该这样做,真不该。我想这种痛苦,这种内疚将伴随我一辈子……

中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这时候谈恋爱,势必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思念朋友、写情书、赴约会,因而也就不能专心志致地学习,不能有效地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以至坐失了立志和求知的大好时机。特别是像这位女生由恋爱影响双方的学习,产生了痛苦的情绪,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过早恋爱往往还会引起变态心理。整天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怕同学讥笑,怕家长发现,怕老师批评。因而不得不使自己的行动诡秘起来,时刻防备别人拆了自己的信件,防备别人知道自己心中的秘密……这就必然导致精神紧张,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烦躁不安,心律过快,神经衰弱。不但身心受到损失,还会形成脱离集体的心理倾向。

云南省一个哈尼族男孩秦耀光的来信,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种心态。他在信中说: 我在初恋,我和她都

是学习尖子,老师对我俩都特别地器重,但情愫的涟漪时刻激荡着我的心湖,我害怕极了。自从喜欢上她以后,不仅夜晚躺在床上回味她的目光,甚至连考试时也还想着她。不用说,这样下去,我的成绩自然会下跌。老师和父母都会询问我,同学也会向我投来鄙夷的眼光……我越想越紧张。

我知道早恋的危害,我和她都在理智地克制自己,但觉得这似乎在折磨自己,虽然我们都理智地互相克制了,可我俩从此走出了集体,常常各自都显得孤单和痛苦……

过早地恋爱,给中学生造成了一幕幕悲剧。造成这悲剧的根本点,就在于年轻的中学生还不能正确处理那些复杂的感情。怪不得有中学生来信说:“孙老师,我建议您写一部《中学生恋爱场》,帮助那些难分难舍的男女中学生跳出感情的漩涡。十六、七岁,还是天真无知的少男少女,稚嫩的肩膀怎能承担起这么重这么复杂的感情,我好为他们担心。作为他们的一位同学,我真想朝他们大声疾呼:“醒来吧,还躺在这不属于我们的恋爱场上的少男少女们,要知道,当您摘不成熟的果子来吃时,那味道是很苦很涩的!”

中学生由于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还较幼稚、片面,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有很大的变化,今天可能一致,明天就可能有分歧。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里,对异性的恋爱往往带有朦胧、脆弱、不稳定的特点。绝大多数因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时代谈恋爱往往以分手而告终,后来真能结为伴侣的为数极少。 青春期的中学生对什么是爱情、恋爱双方应该注意什么、恋爱双方应负什么义务和责任等问题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谈恋爱了,他们好冲动、易移情,又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恋爱时极易做出“越轨”的事情来,而一旦“越轨”,对女学生来说,日后给她们造成的挫折感和自卑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所以中学生,特别是女中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要自尊、自重、自爱不要轻抛感情,也不要轻易动情,同时也不要过于相信别人的感情,过分相信感情就有可能被感情所欺骗。

可以说,无论从自然年龄,还是生理、心理年龄来看,爱情,都不属于中学生这个年龄。但是,爱情已在中学时代发生。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也是一个使教师和家长感到棘手的问题,关于早恋产生的原因,多数人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的。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中学生自己讨论的好,因为他们有感情体验,所以他们也最有发言权了。

山东烟台市某中学陈波的观点或许有些偏激。他来信说:

我对中学生早恋有自己的一套看法,简单说来两个字——幼稚。坦白苛刻地说一句:在众多的中学生恋爱中能有几个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爱”的?诚然,不可否认,有极少数人的确体会到了“爱”的内容。十六、七岁的年龄,在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异性之美,一些中学生便错误地把这种似是而非的感情当作“爱情”,待他们发现、意识到这种错误后,必然会以分手而告终。狭义的爱情概念是指男女之间的爱,由于人们对它所抱的观念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它可能是高洁的幸福的,也可能是愚蠢的、低贱的甚至是悲凉的,而在许许多多的中学生恋爱中,其结果多为后者……

看完这位中学生的来信,或许有些中学生会气愤地找他来评理。我看大可不必,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这里想说一句公道话:像这样理智、清醒的中学生毕竟不多。

北京宣武区师范学校842班刘燕铃认为“早恋”一词,是老师、家长及社会上的成年人强加给中学生的。她把那些被认为“早恋”的学生,分成了几种类型。

一种是自然型。学生从进入初中起,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变异。就生理方面而言,第二性征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于是对于异性的吸引和爱慕的心理特征也就随之出现。加上多数学生在此阶段并未接受这一方面教育引导,使他们将这种变异特征同成年人的恋爱简单地结合起来,进入“心里恋爱”。一般是心里爱慕,而表现出来的则只是对对方的特殊“留心”,并未真正提出来。

第二种是逆反型。有些学生的“恋爱”,是被某些老师、家长或其他同学硬逼出来的。常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见异性学生在一起、或有来往,便不问青红皂白,将“早恋”的帽子扣在俩人的头上。而实际上,他们并非真的在谈恋爱,但他们受不了老师和家长的训斥,受不了同学们的讥笑,只好两个人“团结”起来,形成真的“恋爱”关系。

第三是虚荣心的满足。某些学生认为围着自己的异性朋友越多,越能表现出自己的魅力或风度。

第四是寄托型。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型,还有一部分学生父母离异了。这些学生中多数

得不到理解和关心,心灵上有一定的创伤。于是便到外面去寻找自己的知音,寻我自己的精神寄托。由于“同病”使这样的学生自然地“相怜”了起来,进而彼此间由同情向“恋爱”转化。

第五是成熟型。这样的学生一般都生活在相当民主化的家庭中,他们的性格开朗、乐观,与父母没有太深的鸿沟。这些学生多爱好文学艺术。由此,他们的情感较同龄人有显著的成熟的特点,对“爱情”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能正确看待“恋爱”与学习的关系。这一类型的学生是极个别的。

《中外少年》90年第5期上刊登了一篇《老生常谈说“早恋”》的文章,作者郭煜把早恋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

炫耀型:“青少年都爱赶时髦,攀比心重。”有些中学生早恋,实际上就是出于炫耀、攀比的心理。 纯真型:这种情况往往女生多于男生,大概受言情小说的影响,自己也想“纯情”一番。

逆反型:中学生普遍有逆反心理。老师、家长如果教育不得法,不但不能防止早恋,反而会成为“催化剂”。 浪漫模仿型:模仿成人行为,求浪漫、玩潇洒的中学生,大有人在。

两位中学生的客观分析不无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有关两性和爱情的种种信息不断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到了中学生中,冲撞着他们,感染着他们。可以说许多中学生早恋实际上就是受了社会上爱情影视、言情小说的影响。再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发育成熟普遍提前,出于人的本性,必然对异性产生一种朦胧的意识,就容易产生中学生最初的爱情写到这里,我们也许已经体会到了:中学生初恋的情网是那样的纤细、脆弱,早恋的土壤是那样的贫瘠,早恋的果子又是那样的苦涩。那么,我们如何保护中学生心灵深处那颗“爱”的种子呢?办法有一个,那就是将它珍藏在心灵的保险柜中而不要轻易地开启它,让爱的种子得到心灵的温暖和看护,它也就不会感到寂寞了。{如何消除对异性的不健康心理}.

有的中学生已经恋爱了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感情是圣洁的,是年轻人纯真性格的体现。在这个前提下,让中学生学会驾驭感情的本领,而不做感情的奴仆。于是,中学生就会在理智的指引下找到摆脱爱恋之情的办法。走出这朦胧的世界,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集中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中去,以后的路还长着哩!

令人无法亲近11种心理

有11种类型的人,人格发展都有些偏颇的现象,因此无法与身边伴侣更为亲密。

1、悲情主义

这类人对伴侣是渴求的,对恋爱是疯狂的,但他们的心态上却尽有千千结,在脑筋上也是死命钻牛角尖。他们总是偏执地制造悲剧情节,是一种情绪上的自我虐待狂。

2、爱自由

这类人觉得一旦感情稳定下来,就会不自由,而不自由毋宁死,所以或多或少害怕亲密关系。

3、博爱

这种人有点粗线条,心思不够细腻,总认为每个异性都可以做朋友,但都无法深入交往,无法体会那种微妙的“情爱”。

4、自愿牺牲者

这种人心理脆弱,以女性为多见。她们在亲密关系的每一步,都插入了自我牺牲,也因进一步的自我牺牲而破坏了可贵的亲密关系。

5、事业心过强

事业心特别重的人,往往并不真心想要亲密关系,或认为不需为此付出更多。

6、过度依恋

这种人总是赖着对方,粘着对方,把对方压得喘不过气,使本来应该充满情趣的爱情生活变得平淡单调。

7、很怕付出

这类人对爱情的看法很纯洁,希望自己的爱情完美无瑕,因此生怕受到欺骗。如何衡量是否受骗呢?就看对方是否愿意先付出自己。这种心态容易发展出一种过度挑剔并放大对方缺点的现象。

8、自卑感强烈

面对任何认为值得的伴侣,都从内心里感觉配不上,愈是面对自己喜欢的对象,愈是自惭形秽,畏缩不前。

他们会因为对方优点,而无端贬低自己,从而无法在亲密关系上形成突破。

9、强烈的不安全感

胎教时培养雏形,成长过程中又遭遇不断的刺激,就会形成强烈的不安全感。在没有感情交流时倒还能安然自若,一旦有了和异性产生亲密关系的机会,反而疑神疑鬼,坐立难安。

10、自私

这类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以自己得利作为标准。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不允许自己为别人牺牲任何利益。

11、认为只有钱是好的

这种人把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放在一切价值之上,只认钱不认人。这类人对别人常有怀疑,深怕在经济上和别人发生任何纠葛。

篇二:《患者如何进行自我克服心理恐惧症》

患者如何进行自我克服心理恐惧症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要正视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因为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让我们的问题更加的严重,恐惧症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精神类疾病,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他不是什么绝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来进行克服。由于恐惧症患者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困扰,下面就让广州协佳医院--中华精神卫生研究院的张可斌医生介绍下,恐惧症患者如何进行自我克服心理恐惧症?

首先可以通过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扩大认知视野,判定恐惧源。认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认识人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确立正确的目标判断,提高预见力,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就会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减少心理恐惧症的症状出现。

其次要培养乐观的人生情趣和坚强的意志,通过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用英雄人物勇敢顽强的精神激励自己的勇气。从而有效的消除心里恐惧症的症状。

另外,平时积极参加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各项心理素质。比如:进行模拟训练危险情境,设置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形成对危险情境的预期心理准备状态,就能够有效地战胜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适应和平衡性,增强信心和勇气,以无畏的精神克服心理恐惧症。

视线恐惧症的类型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

视线恐惧症的类型1、余光恐怖

病人主诉用眼睛“余光”看人,特别是异性时感到不安 、害怕,病人称余光看人并不等于斜视,而是眼球定视前方注意力却能高度集中侧面视野的目标,时间一长,不 由自主地“余光”视野中的动静或人成了注意的目标,有些病人因此不能听课,只好 在课桌两侧垒上两堆书或用手捧着脸挡住余光,以求视线集中。有的病人先是不敢和人对视,只好用余光看人,余光看人成了主要症状。

视线恐惧症的类型2、目光失控恐怖

其眼睛总是不能控制的四处乱看,看人时觉着别人不愿被看,象是在生气;看别人的手脚,手脚象是“难受、躲避”,病人称不愿干扰别人,只好把目光转移到别的目标上,但又马上觉的这一目标太牵扯精力,只能再转移到别处,这样摇头晃脑不停,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专注 。

视线恐惧症的类型3、对视恐怖

病人主诉与对视时紧张害怕,看人时总想着对方的眼神,即使勉强对视, 也躲躲闪闪,一扫而过,看人时间不足1秒钟。有病人诉说对视时心情慌乱,脑子一片空白,说不出话,目光不 能集中,感觉对方的目光流露出“疑惑、生气、反感或仇视”的意思,有的病人坚信其目光能伤人、太毒、 刺人不柔和,使被视者显的局促不安,表情难堪或手脚难受不自然。

恐惧症发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伤害了,我们应该要及时的进行治疗,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是视线恐惧症,有利于更好的治疗。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要保证良好的心态调整自己的饮食与作息。

篇三:《心理-一例异性恐惧症的心理分析与治疗》

一例异性恐惧症的心理分析与治疗

〔关键词〕社交焦虑;异性恐惧;心理治疗

一、引言

社交焦虑障碍(SAD,也叫社交恐怖),是指患者持续极端地恐惧社交情境或在他人注视下的行动,他们认为在这些情境中受到别人的监视或评价,因此感到窘迫或害羞(APA,2000)。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AD是最普遍的焦虑障碍,是美国第三常见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为13%。社交焦虑障碍大多起病于青少年期(13~24岁),平均在20岁左右,是一种慢性起病、严重损害社会功能、非经治疗自发缓解可能极小的精神障碍。

异性恐惧症是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种,是指患者一方面在潜意识里有与异性接近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因此有着严重的焦虑情绪,于是表现出在异性面前感到异常紧张和恐惧的症状,有的甚至出现异性关系妄想等心理症状。异性恐惧主要表现为不敢与异性目光接触,更不敢与异性交谈,即使交谈也会面红耳赤,言语不清,一看见异性向自己走来,则全身紧张、流汗。本文介绍了一例有异性恐惧的女生接受心理分析与治疗的过程,希望能够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们提供一个实践参考,也希望能够丰富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研究。

二、研究对象、心理测验及典型行为表现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 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小丽(化名),18岁,相貌普通,肤色稍黑,身材适中。最近半年多来,不敢与陌生男性交往,一遇到陌生男性就会面红耳赤,心跳加速,浑身颤抖不自在,想要逃离交往情境。

2. 来访者个人陈述

大约一年多前,来访者因为一个误打的电话而认识一个陌生男性,也就是来访者的前男友,一个远在南方打工的男孩。两人自此通过网络和手机进行交往,慢慢地双方产生了感情,虽然因为地域遥远从未在现实中谋面,但二人还是确立了恋爱关系。男友感情细腻,也很关心来访者,未分手前,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打一个电话,细心询问来访者的生活起居,来访者对男友也一往情深。父母知道情况后,觉得网络认识的人不可靠,坚决反对她与男友的交往。来访者因此多次与父母发生争执,甚至断言即使放弃与父母的关系,也要与男友在一起。说到这里,来访者很伤心,觉得愧对深爱自己的父母。

然而,就在半年前,在男友的再三要求下,她与男友进行了视频聊天。视频后不久,男友突然提出了分手,并说自己另有所爱。来访者为此痛苦万分,焦虑、失眠、愤怒,生了一场大病,且多次想到过自杀,在家休学一个月左右。失恋后,来访者一蹶不振,自尊心也受到严重伤害。

与男友分手后不久,来访者突然间莫名其妙地害怕陌生的男性,只要一见到陌生男性,来访者就会心跳加速,面红耳赤,并且浑身不自在,恐惧地想要逃离。自此,除了熟悉的校园外,来访者几乎不敢外出,担心遇到陌生男性。交往方面的问题,也影响了来访者其他方面的发展,出现这种情况后,来访者情绪极度悲观消沉,人也非常懒散,做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学习更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睡眠状况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为此来访者陷入极度苦恼之中,前来寻求帮助。

3. 来访者成长经历

来访者成长于苏北某个小山村,父母都是老实忠厚、善良勤快的农民。家中有兄妹四人,来访者上面有两个已出嫁的姐姐,弟弟初中在读。母亲体弱多病,家中主要劳动力是父亲,母亲只能做些家务活,家庭除了种田无其他特别收入,再加上家庭人口多,有两个孩子读书,因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家庭生活的贫困让好强的她感到自卑,但同时也造就了来访者隐忍、勤奋和不服输的个性。

此外,由于来访者手腕上生下来就有一大块白色的印迹,小时候常常受到周围小伙伴的嘲笑和疏远,这也曾让她陷入深深的自卑中。来访者说,小学时的一位老师为了消除周围同学对她的歧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亲热地拉着她的手,并告诉周围小朋友说这块印迹是不会传染的。来访者内心充满温暖和感动,也就是从那时起她逐渐学会磨炼自己,培养自己的信心。

入中学后,来访者努力读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来访者也慢慢地积累了一些自信。但是在内心深处,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造成的自卑还是常常萦绕在心底无法排解。尤其是当她回到老家,看到同龄的女孩有的结婚,有的外出打工并且经济上小有积蓄,而自己一无所有时,内心就会感到无比苦闷和自卑。

(二)心理测验与典型行为表现

1.心理测验

SCL-90:评分结果见第29页表1。SDS(标准分):56分,轻度抑郁。SAS(标准分):64分,中度焦虑。

2.典型行为表现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TR对社交恐惧或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社交焦虑有两个核心症状:一是对社交场合存在持续的恐惧,当暴露于公共场合时感到极度焦虑;二是患者本人认识到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龚银清等,2005)。社交焦虑患者在与自己认识的人相处时社交功能良好,但与陌生人交往或当他们处于自己认为会得到负面评价、会丢脸或困窘的场合中,就会引起社交恐惧;当他们遇到上述社交情境时,个体通常会发生惊恐或表现出惊恐的症状;社交恐怖症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是当他们面对不能回避的社交场合时仍然感到极大的痛苦;回避及焦虑严重妨碍个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社交活动,或存在明显的社交痛苦;该症状持续至少在6个月以上,不是直接由于物质(如药物滥用)或一般药物条件引起的,也不是由于另一种精神障碍引起的。小丽的行为表现符合DSM-Ⅳ-TR中的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且排除了其他焦虑障碍。

三、原因分析

Beidel、Turner及Morris等学者研究发现,高唤起情境适应的生物易感性、家庭因素、充满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儿童自身的个性特征(如社交预期、无法控制、行为抑制、神经质和内倾)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可导致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李波等学者从对社交焦虑的多种因素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构中发现,羞耻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朋辈关系、人格中的内向和神经质因素等都对SAD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本案例中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导致来访者社交焦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的教养方式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最重要和持久的环境,家庭不完整、经济状况差、父母教育水平低和不良养育方式,都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接纳的发展。父母的抚养方式,特别是不良的抚养方式与焦虑症状的出现有关。新精神分析论者霍妮认为父母不良的抚养方式,如管制、过分保护、威胁、冷漠、拒绝、溺爱等,容易使儿童产生不安全感、不被喜爱感或者不受重视感,因而产生人际基本焦虑,使儿童无法形成一种归属感,无法形成“我们”这样的同在感,个体逐渐形成迎合、对抗与远离人群的应对方式。

来访者成长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其父母都是文化水平较低、老实巴交、沉默寡言的农民。由于家庭生活拮据,父母整天为生存而奔忙,疲惫不堪,无暇顾及子女的精神需求,更是少与子女沟通。在小丽的印象中,自己从小就处于被忽略状态,是家庭中可有可无的一个人,父母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渴了、饿了、害怕或难过都是一个人独自默默承担。

另外,心理学家证实,当一个人总是在心情愉快、积极交往的人群中出现时,这个人会逐步在与人群交往中感到安全,获得愉快的体验,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相反,如果一个

人经常与焦虑不安的人在一起,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他与其他人的交往方式。由于生活贫困,小丽的妈妈自觉在别人面前矮人一等,整天围着家务活转,很少走出家门与别人交流沟通。焦虑的父母易培养出焦虑的子女,父母的不擅交往及与陌生人交往时常表现出的焦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丽的社交焦虑。

2.气质类型

国外的一项大样本研究显示,88%的SAD患者具有这类人格特征:内向、害羞、胆怯、压抑、自我否定、易紧张、敏感多疑、被动退缩。经过观察访谈发现,小丽是典型的抑郁质,内心极为敏感、脆弱,常为一点小事而流泪伤心,做事小心谨慎,喜欢自我否定、自我贬低。

3.消极的自我评价

自尊对情绪情感有直接制约作用,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因素。自尊影响着个体在不同社会情景中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自我评价。低自尊个体无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能适时适度地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作出合理反应,无法及时缓解生活中的基本焦虑,因此也就最终难以正常地融入社会生活。

来访者相貌普通,肤色较黑且脸上长有许多雀斑,童年时代周围的人总是戏称她为“小黑丫”或“小丑丫”,有时连小丽的家人也这样称呼小丽,亲人和周围人的负面评价导致小丽自尊心较脆弱,为此小丽较自卑,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在咨询过程中小丽也反复强调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及各方面都感到非常不满意。而自卑感一旦产生,就会渐渐地蔓延、扩散,产生极大的危害,而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创伤性事件

研究发现,不良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痛苦的交往经历相联系。创伤性经历在当时能够使个体感到极度痛苦,也会影响个体将来的生活。童年时代来访者曾因手腕上一大块白色的胎记遭遇过小伙伴的嘲笑和疏远,那时的她内心充满了被排斥感和不安全感,整天独来独往,不敢与人交往。

升入高中后,与初恋男友交往的失败,让来访者再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对男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防备心理,觉得男性会因自己丑陋的外表而瞧不起自己。

5.消极的社交预期

SAD患者存在特殊的认知图式或偏见,即将事件看成是危险的、超出了个人应对能力的。由于将境遇或社交场合看成是一种威胁或危险,因而会使人产生情感、行为及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因此,对于社交焦虑患者来说是个体的想法而不是社交情境引起了焦虑,社交焦虑患者通常以假想的别人看待自己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但是他们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观念常常是扭曲的。在小丽的内心深处,总觉得男性都是一样的,都会以貌取人,自己外表丑陋,男性自然不会给自己什么好的评价。小丽头脑中这些消极的社交假设导致其在社交场合感受到不适并采取回避行为。

四、治疗过程和效果分析

1.心理教育

向来访者介绍社交焦虑的一般知识,强调自动想法、负性核心信念和对社交情境的回避在提高焦虑、维持焦虑上所起的作用,并让来访者意识到自身在治疗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2.调整来访者头脑中不合理的认知

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SAD患者具有特征性的认知模式,如负性的思维、负性的自我评价、公我意识与自我关注等,特别是负性思维与社交焦虑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头脑中有大量的自动想法,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自己的消极评价。而这些大量的自动想法来自于个体所具有的核心信念和潜在的假设,这些负性核心信念包括对自己的负面消极的评价,如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或者自己的表现缺乏吸引力,这些负性信念易引发患者在社交情境中的焦虑反应。

经过交流发现,小丽头脑中存在这样几个错误的不合理信念:一是外表决定一切,我的外表很丑,所以我一无是处,不被别人欢迎;二是因为自己外表长得丑,男友才和自己提出了分手;三是天下所有男人都是一样的,都会以貌取人,我的外表很丑,男人都会因自己外表丑而鄙视自己、伤害自己。

接着就小丽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主动的提问,启发和引导小丽和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小丽确信: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其心理品质,外表只是影响交往的浅层次的因素,随着交往的深入,人们更看重的是对方的内心世界;男友提出分手,原因可能有许多,外表并不一定是主要原因;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认为天下所有的男人都是一样的,都会因为自己外表丑而不喜欢自己、伤害自己。为了继续强化对小丽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的调整,布置两项家庭作业:让小丽采访家人、朋友、老师、同学或QQ上的陌生人,了解在交往中人们更看重对方的外表还是人格品质;让小丽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出RET自助量表,继续与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3.实施暴露练习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患者需要在社交情境中有更加真实和客观的体验,要求患者坚持待在所恐惧的情境中,同时注意真实的情境,以改变引发焦虑的不合理的想法。暴露疗法以三种方式破坏社交焦虑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网络。第一,让患者暴露于能引发其焦虑的社交情境中,并在这个情境中待足够长的时间,以使其体验到焦虑的自然缓解(习惯化)。第二,提供给患者一个机会,练习一些社交情境中所需要的行为技巧。第三,暴露给他们另一种机会,来检验他们的非理性信念是否真实。

在实施暴露前,向小丽简要介绍回避行为的致病机理和进行暴露练习的重要性,并教会小丽使用情绪监控表,以便记录在暴露的练习中自己焦虑的情绪变化。暴露同时告诉小丽,人的焦虑水平并非一成不变和永远处于非常高的水平的,而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焦虑有下降趋势,因此无论如何焦虑都要坚持下去,直到焦虑自行缓解为止。暴露地点选在人数相对集中的学校大草坪、餐厅或校外大型商场购物中心,每周2次,让小丽与陌生男性近距离接触并主动打开交往话题,期间每隔5分钟记录自己的主观焦虑水平。事后小丽说,刚开始接触异性时浑身颤抖、心跳加速,想要快速逃走,可是坚持下来后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可怕,交往的男性对自己都很客气,并能礼貌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焦虑水平在慢慢下降。

4.通过塑造良好的仪表形态和人格素养来提升来访者的人际吸引力

对于小丽来说,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对外表的自卑是导致她对陌生男性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青春期的女孩心理发展的一大特点,青春期女孩的自尊往往比男孩更低、更脆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除学业成就外,女孩往往对外表和社交成功更加在意。虽然我们不赞同学生过分强调和关注外表,但是良好的仪表风度的确在社交中尤其是交往初期能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当然相貌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着妆技巧提升个人的仪表风度。对于来访者来说,五官较端正,只是肤色稍黑,脸上雀斑较多,可以通过化些淡妆来掩盖;身材适中,只要在衣着上稍加注意,来访者在外形条件上还是不错的。

个人的能力素养也是塑造个人气质和形象、提升个体人际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来访者来说,学习态度认真踏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她个性上的优势,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挥,以提升来访者的信心。

5.效果评估

经过每周2次,每次50分钟,共10次的认知行为干预,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SCL-90复测,SDS标准分为49;SAS标准分为46,SCL-90测试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没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小丽对异性的恐惧心理已有所缓解,面对陌生男性时

不再有当初那种心慌、紧张、浑身不自在、想要逃离的感觉,能坦然自若地和他们正常交流。心情不再抑郁、低落,已给自己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并参加了一个舞蹈兴趣小组,来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气质,睡眠状况也有所改善。

五、结论

对于小丽来说,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初步调整了其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消除了其对异性的恐惧心理。但是初恋的失败、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只是异性恐惧的一个诱因,在家庭环境、父母的个性特征及教养方式综合影响下形成的自卑而敏感的个性特征才是小丽恐惧异性行为的一个根源,要想真正完善和改造小丽的个性特征,还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加以引导和培养,这些都需要心理咨询师和小丽以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等待。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大学管理的科层化及其实践困境[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1):3338.

[2] 王英杰.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解析[J]. 镇江高专学报,2007(1):5565. [3] 钟秉林.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及其协调[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19):35.

[4]丁锦宏.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的保护伦理[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5.

[5](美) Elizabeth Reynolds Welfel著,高申春等译,心理咨询的过程——多元理论取向的整合探索[M].北京: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56-157.

篇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卷》

一、单项选择(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21世纪成为人才的首要条件是( b )

A. 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D.人际关系良好

2. 大学生常见的社会障碍主要表现为( )

A. 情绪障碍 B.适应不良 C.人格障碍 D.精神障碍

3.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不包括( )

A. 焦虑症 B.抑郁症 C.疑病症 D.精神分裂症

4.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是( )

A.环境适应 B.自我评价 C.人际关系状况 D.情绪健康

5.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

A.理想自我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投射自我

6. 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 )

A.健全自我意识 B.意志坚定 C.人格健全 D.自我统合

7. 青年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健全人格 B.培养意志 C.自我统合性 D.情绪稳定

8.形成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是( )

A.健全自我意识 B.自我统合 C.悦纳自我 D.调控自我

9.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 )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

A卡特尔 B弗洛伊德 C奥尔波特 D艾森克

10.用本能的发展解释人格的发展,并忽视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是下列哪个学派( )

A 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学派

11. 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粘液质 D. 抑郁制

12.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遵循( )行动

A 快乐原则 B 道德原则 C 现实原则 D 本能原则

13.被认为是支配愤怒和恐惧的大脑中部位是( )

A 下丘脑 B 丘脑 C 海马回 D 胼胝体

14.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处于青春期的个体主要心理发展任务是建立( )

A 亲密感 B 勤奋 C 自主性 D 智慧

15.( )在应激过程中始终起到关键性作用

A、认知评价

B、情绪体验

C、生理反应

16.( )是人与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面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的适应变化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A、同化

B、适应

C、异化

D、成熟

17. 有的同学遭遇失败后,便会认为自己“没用,什么也干不成,是个废物,窝囊废”,这种想法属于哪种不良认知( )

A、绝对化

B、糟糕至极

C、过分概括化

D、乱贴标签

18.( )学派深信,学习是人固有的能量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存在主义

19.根据心理学 ( )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心理定势作用,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大学生要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马太效应 D.标签效应

20. 美国心理学家( )认为,从性意识的萌芽到爱情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疏远异性的性否定期、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积极接近异性的额狂热期和浪漫的恋爱期。{如何消除对异性的不健康心理}.

A.斯腾伯格 B.赫洛克 C.霍尔 D.霍妮

二、多项选择(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 )

A.焦虑症 B.强迫症 C.恐怖症 D.精神分裂症

2. 人格障碍包括哪几种类型( )

A.偏执型 B.分裂型 C.冲动型 D.强迫型

3.从结构形式上看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 )

A.自我认识 B.心理自我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4.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有下列组成部分( )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本能

5.情绪心理学家斯托曼曾这样定义情绪:“情绪是感受,是与本身结构有关的身体状态,它是粗糙的或经过精化的行为并发生于特定情境之中”,可见,情绪至少包括下列维度( ) A情绪主体的主观体验B 情绪主体的生理唤醒C 情绪主体的外显行为D 情绪的情境性

6.拉扎勒斯把心理适应下的心理应对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

A、心理防御

B、积极地认知应对{如何消除对异性的不健康心理}.

C、积极地行为应对

D、回避应对

7.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学习只靠外部激励并不长久,而更考内在的动力。

B、学习动机越强越好。

C、学习动机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D、大学生学习活动中产生的许多困惑与问题,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没有关系

8.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有( )

A.平等原则 B.尊重原则 C.宽容原则 D.诚信原则

9. .大学生的性心理特征有( )

A.性心理的本能期和朦胧期 B.性意识的强烈性和表现上的文饰性

C.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 D.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

10. 大学生挫折的社会支持来自哪些方面( )

A、开展心理咨询

B、注重培养“幸福品质”

C、加强个体积极的心理指导

D、创设挫折情境,锻炼意志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2.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有哪些?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4. 人格障碍的一般特征?

5. 大学生的恋爱观具有哪些特点?

四.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大学生遇到挫折心理时应当怎样自我调适?

2. 论述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3.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积极科学地完善自我?

篇五:《怎样面对异性知已》

怎样面对异性知已

每个人在社会的交往过程中,谁都避免不了与异性打交道,而在女人的人生道路上,一般都会有这样一个异性朋友,他不你的普通朋友,因为你们几乎已经无话不说、亲密无间;但他又不是你的丈夫或男友,你们不属于亲密爱人的范畴之内;你们对彼此间的感觉如同是朋友、兄妹或者亲人,但绝对不是情人。

你心里很清楚,在你们之间一些事情注定不可能发生,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微妙,前进一步容易为情所困,后退一步则可能形同陌路。每当你感到绝望或无助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人一定是他,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你身边的男人。他,就是你的异性知已。如果你拥有自己的蓝颜知己,也许,这是你的幸福。

没有人能说得清“异性知己”这个词所代表的男人与女人之间那种特殊的关系和状态。维护好这样的关系,比谈一场恋爱、经营一次婚姻一点儿都不简单。{如何消除对异性的不健康心理}.

那么,做为一个女人,怎样才能与他更好地相处,保持你们之间那份“比爱情少一些、比友情多一些”的复杂感情呢?下面的建议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1、把握关系的尺度

假如你们不彼此吸引,怎么可能成为异性知己?他如果没有吸引你的地方,你怎么会如此享受他宠着你的那种感

觉?你若不吸引他,他怎么会不求回报地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经历在你身上?

或许,你有时会动心。既然两个人如此亲密默契,何不前进一步,成为恋人,走人婚姻?那样一定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这个时候,你需要静下心来冷静地想一想,你们只是很好的蓝颜知己,但真的就能成为相亲相爱的恋人吗?如果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不确定,那么就请你立刻停止这种有些荒唐的想法,千不要冒险与他开始你们的爱情。不要轻易破坏蓝颜知己这份美丽的宁静,你们之间应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