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手抄报图片


篇一:《亲爱的安德烈评价》

评价:

在华人的书单里有知名的《傅雷家书》,也要添上“龙应台家书”——《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是蜚声华人社会的教授、作家与思想者,她以通信方式与拥有德国血统的儿子安德烈对谈,留下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母子通信涉及道德伦理、文化差异、普世价值、国际政治等,文笔生动,话题广泛,探究执着,情感深邃,令人感动。书中有母亲对儿子的告诫:崇高的理想主义者想要得到认可,须看看他在执掌权力时的考验。书中还有母子的趣谈,儿子问“你恨不得狠狠揍我—顿,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母亲说“对不起,你每一次抽烟,我都这么想。”在信中,儿子安德烈诉说成长烦恼与代沟隔阂,而所思所想与片言只语全都显示了他从小接受的慈母关爱及知性训练。坦诚地敞开心扉,对人间沧桑的敏锐“辨别率”,不也见证母亲精神底蕴的长期熏染?譬如,安德烈在香港兰桂坊及湾仔酒吧里,听别人翻来覆去说“乐队不烂”、“我喜欢女人”等,立即发现谈者“有语言,但无交流”。安德烈的人生观也颇有见地,认为流浪汉与牛仔的生活虽有诸多缺憾,但“全世界却在眼前大大敞开”。

龙应台称自己“人生课至今没有毕业,而且成绩不佳”,所以绝不提供解决人生困扰的答案,但注重审视自身。她回忆在台南上中学因不会掷铅球而遭到体育老师取笑,但这个穷乡姑娘坚毅地走向世界,并获博士学位。“我是灰姑娘的一代,亲眼看到南瓜变成了金马车,辚辚开走”;没错,那是一个腾飞上升的年代,“贫农的儿子变成了总统,码头工人的女儿成了大学教授,渔民的女儿成了名医,蕉农的儿子变成了领先全球高科技企业家„„”龙应台的言语间透着历练的骄傲。{亲爱的安德烈手抄报图片}.

可是,2010年时巴黎却有百分之四十的青年找不到工作,四十出头的人仍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没有工作,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龙应台表示不希望安德烈落入这种人生的轨道,但儿子却提出“妈,你要清楚地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个极其平庸的儿子,你会失望吗?”龙应台大受震撼,但回应也够独特而精彩:“妈妈不在乎你是否有成就,而在乎你是否快乐,未来人生是否有意义及有个人时问;人自强努力不是要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为自己找寻心灵的安适,哪怕你谋生是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母亲告诉儿子,金钱与名声绝不是快乐的核心元素。一半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一半人在批判,我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如何宠辱不惊。母亲的言说像熨斗的强大热力,一下子烫平了儿子心中的焦躁和郁闷。天下间罕有这样仁慈而又聪慧的母亲。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九六六年八月,中国最有才华的翻译家之一傅雷在生命最后二十天,在他的最后—封家书中,仍在批判自己“满脑子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反动思潮”,他沾着殷红血泪在写家书。相比之下,“龙应台家书”是幸运的,因为它诞生于正常而和平的年代,满足着两辈人交流思想、沟通理念的迫切需求。[5]

《亲爱的安德烈》获“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南方周末》最受欢迎的专栏之一;{亲爱的安德烈手抄报图片}.

《亚洲周刊》2007年中文十大非小说类榜首畅销书。

篇二:《亲爱的安德烈——人物的性格差异》

《亲爱的安德烈》——人物的性格差异

IB FD1 路龄杰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互通家书的结集。龙应台在序章中写道:“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可见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因为两人性格的不同,造成了思考与处事方式的差异。

众所周知,安德烈从小居住在国外,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而龙应台则居住在台湾,光从这一点来看,两人就有很大的差别,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安德烈自由,奔放,洒脱,在国外,喝酒,聊天,听歌,旅游,开Party这些我们国内少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像家常便饭,随处可见,也正因如此,国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安德烈自然受其影响,变得开朗,潇洒,不拘小节,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则显得刻板许多,习题与兴趣班处处束缚着我们,大人们的教诲也常常萦于耳畔,生活变得枯燥无味。以第二十封信为例,讲述了安德烈来香港读大学所体会到的文化差异,香港是一个忙碌的城市,大家无时无刻都在赶时间,在工作,而安德烈在文中所提到的咖啡文化更像是欧洲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安逸而舒适,可这在香港是不可能的,要说咖啡馆,香港的大多是面向上班族的快速咖啡店,很少有有提供给人们闲谈聊天的地方,所以出来香港的安德烈会有所不适。

要说最能体现两人性格差异的,要数写作风格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包含了36封家书,大多为两封信一组,一封去信,一封回信,在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火花间,仔细对比两封信的文风,我们不难发现两人的性格特征,对于安德烈而言更多的是玩世不恭,他的信中时常透露出一点小小的幽默,在第四封信的开头他写道:“信迟了,因为我和朋友们去去旅游了三个礼拜。不要抱怨啦,儿子十八岁了还愿意跟你写信,你也应该满足了,尤其你知道我从小就懒。好,跟你报告一下我的生活内容吧,也免得你老啰嗦说我们愈来愈疏离”不仅语言调皮可爱,幽默诙谐,而且体现出了安德烈回信的不情愿,这也有点像他所说的“清狂”二字,而他在文中更是毫不避讳地将“性,药,摇滚”隐喻成生活的乐趣,体现出他的胆大与直爽,例如第六封信的开头“我觉得你呀,过度紧张”,安德烈对母亲的担忧不屑一顾,还抱怨龙应台“不懂得生活的艺术”,这也就是安德烈的过人之处,他就是他,一个真真实实,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敢于表达,有些叛逆,却也不被他人所左右。相比之下,龙应台的语言精致而洒脱,抒情而不腻人,与安德烈不同,她更偏向理性化些,文风则与她的性格相似,严谨,深入。对待事物喜欢追根究底,就拿第十五封信为例,龙应台为了弄明白歌词中的“菩提树”究竟是什么树,深入调查,还亲自寻到北京,找到了椴树,可见其刨根问底的态度,与她在信中精确的用词一样,她待人处事也是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亲爱的安德烈手抄报图片}.

当然,也正因为性格如此的不同,才有了这本耐人寻味的著作。

篇三:《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了解和沟通{亲爱的安德烈手抄报图片}.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陆陆续续地终于读完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因为工作而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增多母子之间的联系,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邀请儿子以书信方式合写一个专栏,,以便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求知道的—— 过得好还是不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这种沟通方式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事也在努力地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时成功的,母子都获得了巨大的幸福。

但我从他们的信件中也看到两代人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差异。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十八岁那年她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垃圾是要处理的……。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可是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却很广,比如:民族信仰、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往往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们母子都存在很大差距,有着不同的看法。正是所谓的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尽管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购,彼此有不同的思想,但是他们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亲爱的安德烈手抄报图片}.

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觉得: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无忧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

正确的指引方向。{亲爱的安德烈手抄报图片}.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它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这正是我们要学习之处。希望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因为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宣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