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和溺爱


第一篇:《如何区分关爱与溺爱》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家长能够抽出宝贵时间来聚在一起探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怎样让孩子更加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家长的目的,也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在这里我先引出一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一体探讨。我的很多来访者会问我,苏医生我分不清什么叫关爱什么叫溺爱。很怕爱的不够或者惯坏孩子。就这个问题我们在做的各位家长谁来回答一下什么叫关爱什么叫溺爱。

好的,刚才有家长也说了。那么就这个问题我举一个简单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孩子手割伤了流血了,你们做父母的马上过去抱他安慰他贴创可贴,这个叫关爱。孩子走路摔倒了,玩耍摔倒了,磕磕碰碰了(没有大碍,没流血)你过去抱起来安慰他,宝贝没事。。。这个叫溺爱,至少是个溺爱的苗头。为什么呢,大家在做的家长都知道孩子5个月会翻身,7坐8爬9长牙,一岁左右会站会走。所以孩子走路摔倒如果不受伤不流血的话不用去扶她让他自己站起来,从一岁就学会失败了自己站起来是不是比你花大笔大笔钱让孩子早教,兴趣班,补习班重要啊。孩子摔倒做多趴在地上,从趴到站12个月的孩子就会了。那么三四岁的孩子还需要你去扶么。孩子摔倒都会哭,这种哭从12个月刚开始学走路时就会了,一岁的孩子哭很容易止住,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让他自己站起来,没有什么摔倒哭一哭就有爸爸妈妈来扶你这种概念,那么三四岁的孩子就比较坚强。如果一开始你就扶,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哭就有人扶的概念,等到三四岁泛化之后,遇到任何挫折或者想要任何玩具就会用哭来解决,一岁的孩子哭两分钟转移注意力就好了,惯到三四岁你想要再改的话就得很艰难地忍受孩子哭半个小时了,对孩子的干预越早越好,学习如何建立亲子关系越早越好。

第二个我要说的是孩子的对立违抗问题。家长们都知道有些孩子很乖巧有些孩子不听话。其实这不是天生的,这绝大部分取决于家庭教育。你想啊,孩子是一张白纸,白纸上有了黑点(坏习惯)怪谁啊,很多家长怪孩子不乖不听话,其实不是的白纸上有了黑点不能怪白纸,而要怪拿笔的人,这个拿笔的人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三岁定八十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以前在医院见到过很多家长说我孩子很多动,很没礼貌,我就说我刚才见到你走进门诊室连门都没有敲,你让孩子跟谁学文明礼貌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我很负责地告诉你,世界上再好的老师也比不过家长。你们和孩子是有血缘关系,是照顾他衣食起居的人啊。那么,孩子的对立违抗什么时候家长不知不觉给他养成的呢。刚才我说过了,孩子几个月,一岁的时候哭一般哭两分钟五分钟我们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够了,除非他饿了或者生病等情况没有满足需求就会一直哭。一般的孩子摔倒了或者要哪个玩具了哭,那不要理他不要和他有眼神对视反复几次他知道这个玩具不能买那我再怎么哭也没用,我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再哭妈妈也不会扶我。大家在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爱孩子是无条件的但是是要讲原则的。怎样叫爱孩子是无条件的,比如说你说宝宝你要乖乖的妈妈才不会打你才会爱你,这个就叫有条件的爱知道么。那么什么叫做讲原则的爱呢,不可以打人,不可以抢别的小朋友玩具,不可以无理取闹在地上滚,不可以说粗话,吃饭要在饭桌上吃,吃多少打多少,打多少吃完多少,要不然等等要吃夜宵点心就没有了。这个就是原则。孩子的好习惯是父母这个拿画笔的人慢慢练成的不是孩子天生的,不要孩子不乖就说天生的这样实在逃避做父母的责任。父母一定要建立威权,什么叫威权啊,我说了今天碗饭不吃完等等就不能吃糖果,那你怎么哭我也不会给你吃,哪天他把一碗饭吃完了要吃糖果就给他,还要很明确告诉孩子是因为你今晚把整碗饭吃完了,很乖所以今天你要吃糖可以给你吃两颗。在这里大家要注意和孩子讲话要明确不要让孩子莫名其妙啊,很多孩子抢玩具然后父母说不能这样啊,接着就打,还说这样没用孩子还是很不乖。当然咯,你要明确跟他说因为你现在抢小朋友玩具所以爸爸要惩罚你。父母说话一定要算数,惩罚要及时不能第二天惩罚,孩子早忘了,又变成莫名其妙被惩罚了。我说了这个玩具不能买,那么你怎么哭都不会给你买,千万不能忍不住孩子哭得受不了就给他买,这样之后孩子会养成一个观念,哭是解决问题获得满足的途径,你今天没忍住孩子哭十分钟,等他八岁你就得忍受孩子孩子哭一个小时,这个叫恶性

循环,你越是惯他他对你的攻击性就更强不会更爱你。很多人好不容易当了奶奶爷爷就很疼孙子,很宠,结果孩子不开心就骂臭爷爷臭奶奶,他敢骂打她的爸爸么?他有因为你的溺爱而更爱你么?所以孩子的对立违抗很多是溺爱造成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恰恰相反的缺爱也会造成孩子的对立违抗,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需要专业人士或家长花心思分析原因再想办法解决。大概说一下缺爱是如何造成孩子的,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家长关注和爱,家长上班一回来就睡觉,或者出海,出差等等觉得孩子不闹就好了,结果孩子一不乖家长才注意他关注他,所以孩子就老出问题。要知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的,你平时多陪她,忽略孩子的不良行为,关注孩子的乖的一面她就乖,你只关注孩子啥时候又抢玩具了,他就隔三差五抢玩具以引起你的注意。

第三个我要说的是孩子的智力,语言发育的问题。我们接到的家长带孩子来最多的就是孩子两三岁甚至三四岁不会讲话然后又说自己孩子是不是自闭症。其实通过问诊问题都差不多,都是家长陪孩子太少,觉得孩子能乖乖地看电视玩手机玩ipad就安心了,其实隐患就在这里。你不要奢望孩子通过电视学说话,电视等电子产品是死的,沟通是单向的,不具备沟通效果的,孩子0-3岁大脑发展高速公路你让她在电视电脑中度过怎么进步啊,三岁过后大脑发展就是普通公路了,有些家长图省事还会买早教机,送去早教班什么的,早教机是机器,它说一百遍胡萝卜还不如家长拿一根胡萝卜给孩子看给孩子摸让孩子真正体验胡萝卜,而不是来自机器的声音说胡萝卜。你花几千几万送去早教班,不说别的,往最好的说,早教班的老师很好很爱您的孩子,她再怎么爱那份爱也要分给30个孩子的,爱8个小时也要分给30个孩子的,你作为父母每一分爱每一分交流都是扎扎实实的,而且亲自关系是再好的老师也替代不了的,没足够时间陪她爱他就不要把人家生下来。花几千几万早教兴趣班却不知道你只要花几百块钱问问发展心理学医生就可以真正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走好而不是埋下隐患。再一个就是孩子的喜新厌旧现象。孩子喜新厌旧是好事,你想啊,孩子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学那么多东西,看那么多东西,感受那么多东西,还不得经常换关注的事物啊,所以孩子要聪明,家长不断和她说话,多看新鲜东西,多出去,多摸,多听,多体验,不能整天和死的电子产品一起,就算是三D电影也没有一根实实在在的胡萝卜有用,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就要把精力花在该用的地方。当然不是反对大家报早教班,而是家长多懂点东西比完全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别人要好。你们想想:学校是生产学生的工厂,兴趣班是生产学生的小作坊,家庭才是造就龙凤的最好环境。家长的每一分爱都要非常实在。一两岁以前的孩子每天每个家长跟他说一千句话以上见什么说什么,只要孩子醒着就逗他和他玩这样孩子只要没有器质性病变怎么会不聪明怎么会不说话?大家不要以为1000句话很多,其实一点也不多,我刚才分分钟就说了多少啦。而且你们和孩子说话根本不需要很长,“这个要不要啊”“这是什么”等等跟孩子讲的都是短句,见什么说什么,孩子不说出来东西就不给他,等他说出来了马上夸奖他满足她需要。

第四个我要讲的是怎么和孩子沟通怎么和孩子玩。

第五个我要讲讲孩子的吃饭问题。养成一个好习惯比吃好一顿饭重要。饿一两顿不会让她在起跑线上落后,你让她养成吃一顿饭要爷爷奶奶跑整个小区来喂这样才叫在起跑线上落后。

首先我要说问这些问题的家长包括各位在坐的家长,你们的孩子是相对比较幸运的,因为你们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不明白的是需要寻求心理学帮助的。因为我们在医院工作,和平时日常见到的很多家长是没有这种观念的,孩子爱打人,爱哭,不乖,不说话等等问题就随便给自己的孩子扣上多动症,自闭症,孤独症的帽子。我在此奉劝大家千万不要自己胡乱给自己的孩子扣上这种“有病”的帽子。你们是他们的亲生父母啊,连你们都莫名其

妙觉得自己的孩子有病你让孩子到哪里找自信到哪里找爱。

对孩子的干预越早越好,学习如何建立亲子关系越早越好。

第二篇:《什么是负责?关爱和溺爱》

什么是负责?

当其他的学生还处在,

对高中生活不适应的阶段的时候,

我的课代表小黑, 就已经适应高中生活并且取得了些许成绩。 关于数学, 我也给同学灌输: 我们要高效。

即:在取得成果时注意节省时间,人力等。

然而我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求高效,而是【偷懒】

小黑曾经给我说过, 老师,你知道为什么大家不那么卖力学习吗? 其实,我知道。

他说,他们想 【不劳而获】

因为, 在以往的生活学习里【什么都是家长和老师准备好的】, 所以他们习惯了。

我惊叹于小黑的悟性。他能从他的处境中跳离出来看, 对于一个大人,都难做到,何况,他才15岁。{关爱和溺爱}.

15岁就参透的道理,我想我们老师更清楚明了。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 ?

什么样的家长是好家长? ??

什么是负责?

家长和老师,准备的越多, 替代的越多,

是负责? 还是溺爱???

真正的负责,是鼓励他们自己走路,

看着他们跌倒,再爬起,不扶他们,但是陪他们学忍痛!!! 而非一直搀着他们,

让他们失去感知疼痛,

从而成熟的机会。

(这是笔者初次尝试,用手机发感想。嘻嘻)

第三篇:《关爱和自信》

关爱与自信

王路,男,八年级学生,今年14岁,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按时完成,整天只知道玩、看电视。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常常处于下游,每次语文考试都在50分左右,从未及过格。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

由于学习成绩差,常常受到老师和监护人的批评,所以一直认为“我不行”“我真差”“我没出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是“差生”和“笨学生”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象形成后,人的感情、举止甚至才能也永远与自我意象一致,所以他对学习缺乏信心。针对王路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缺发自信心。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为了帮助王路树立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促进该生健康成长,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与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并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我常对他说“学习上有困难吗?跟我说说”“你在家里有困难就打电话给老师。”有一次,我发现他在看一本作文辅导。第二天,我带着《感悟童心的300个亲情故事》和《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来到她面前说:“老师知道你喜欢读书,送你两本。”他接过书,声音很小地说了一声“谢谢!”。师生间的交流从此开始,慢慢地老师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和他的心理,并对他进行耐心地疏导。慢慢地,他变得活泼多了,课堂上爱举手发言了,和同学交流也多了,自信心增强了,成绩也逐渐上升了,在期末考试中居然获得了67分的好成绩。这可是他近两年最好成绩。

爱的滋润,让孩子找到了自信,爱的力量使孩子健康的成长。让留守儿童体味更多的关爱,找回自信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缺乏关爱和自信是该生及同类学生成绩差的关键。他们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信心上。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展现,一次次鼓舞就是一次次肯定学生的努力,

就是一次次地把“我能行”的信息输入学生的脑中,学生的脑中也就会一次又一次地认为自己属于成功者,成功的自我意象就会形成。

成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关爱学生生活、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信心她们就会迎难而上,成功需要战胜许多挫折,有了自信才会愈挫愈奋,多找学生“能”的地方加以鼓励、表扬和肯定,把“你不行”变为“你行”。 著名童话家郑渊洁说得好:合格的老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她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她什么地方不行。自信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留守学生成功的今天和明天。

马金龙

第四篇:《无原则的爱是溺爱》

无条件无原则的爱是溺爱

生活场景:

睡觉前,珊珊告诉妈妈,她要吃个小兔子形状的棒棒糖才肯睡,妈妈告诉她家里已经没有了,明天去买。这下珊珊不依不饶了,非要吃了才肯睡,妈妈一再强调家里真的没有了,并答应她天亮了商店一开门就去给她买,可是珊珊说什么也不答应,哭得肝肠寸断。爸爸、外公外婆不得不深夜穿好衣服,沿路一家一家“搜查”24小时营业的店铺,甚至给自己的亲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家有没有这样的棒棒糖,可是都没有找到。最后,妈妈不得不敲开了并不是很熟悉的邻居家的门,因为这个棒棒糖就是下午在小区玩耍时邻居给珊珊的。 专家解析:{关爱和溺爱}.

溺爱,给孩子的温柔陷阱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宝,一大家子的人宠着,一些妈妈是无条件地服从孩子的指挥,想法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至于要求是否合理,全然不顾。这种无条件无原则的母爱,不会跟孩子讲道理,只是一味地宠惯,孩子说东就是东,要什么给什么。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教育专家咨询。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说“是”。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1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从椅上站起来,惊愕地问专家说:“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接着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而这个陷阱恰是那些过分保护孩子的母亲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从小在妈妈的庇护下长大,逐渐丧失了自立能力。如此百依百顺的母爱,其实就是溺爱。

每一位母亲,天性里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关爱和责任感,为他付出,不辞辛劳,不图回报。在“爱”面前,太多母亲自愿做孩子的“自我延伸”,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却未曾想到,这种看似爱孩子的行为,因为有着“无条件、无原则”的前提,悄然地变成了吞噬孩子的温柔陷阱。

孩子作为家中唯一的“中心”,做母亲的,对着这个自己身上“掉下的肉”,自然更是宠爱加倍,母爱泛滥。孩子本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只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渐渐有了不同的色彩。

母亲爱孩子,爱得没有原则,会给孩子一个错觉:妈妈如此爱我,我要什么,她都会答应,所以,无论如何,我的要求都是能够被满足的。日久天长,孩子就会滋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认为这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自己的愿望就一定要被满足,一旦不能达到,那么就会有一些极端的行为发生。这种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任性而自私的性格,正是由于母亲没有条件、没有原则的爱代替了理智教育之后产生的恶果。将缺点视为优点,把胡闹当作聪明,盲目的母爱蒙蔽了母亲的双眼,也蒙蔽了孩子的心灵。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与真爱相对应的是无条件、无原则的爱——溺爱。这看似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孩子的母亲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无原则无条件的溺爱——毁了孩子

被溺爱包围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背后,却隐藏着被却有着三个常见的恶果: 溺爱,不良行为的源头

依赖。即对亲密关系的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黏在一起,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加之,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依赖配偶或子女。他们是配偶和子女的地狱,因为他们只知道提出要求,让别人关注自己,却对别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伤害别人。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了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是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

任性。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被满足,没有学会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要,我立刻就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溺爱,心理健康的破坏者

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很大,一方面容易使孩子形成固执骄傲、唯我独尊的乖张个性,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孩子的独立意识,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过度去保护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做,在他的意识里,妈妈会为自己做好一切,依赖心理就这么滋长起来了,孩子主动去做事情去探索世界的积极性同时被扼杀了。

妈妈用无条件无原则的爱为孩子铺好要走的路,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自己开路的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垂头丧气甚至无法承受一点小小的挫折。通常骄傲势力的孩子也成长于溺爱的环境中,从小就认为人人都应该顺从自己的意志,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脾气,

不懂得体谅他人,这都是无条件无原则的母爱衍生出来的问题。英国教育界有句名言

——“溺爱的双亲应该记住:每样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娇养,他们要能尽职负责;过度的溺爱与娇养其结果是侮辱。——(英)利斯”。

溺爱,孩子创造力的杀手

过度的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事实上,孩子们最原始的愿望都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需求,所以在还不会讲话的时候,便会用表情和声音传达出他的兴趣点。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产生成功欲望的一种动力,而妈妈过多的干预,过分的保护,逐渐地扼杀了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让他懒于去实践,去追求,因为一切只要跟妈妈撒撒娇就可以轻松实现。孩子迟早要面对社会,一个没有独立意识,个性霸道乖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创造力的孩子,如何能不碰壁,这个结果不是恰好和妈妈溺爱的初衷相悖了吗?!本想给孩子最如意的生活,结果反倒为孩子的成长生涯徒增麻烦,所以,妈妈是不是应该考虑适当放手,让你的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呢?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一个健全的男孩子,一生之中总有一个时期,会热烈地盼望前往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去挖掘埋藏已久的宝物。”就让孩子自己去探宝吧,适当指引就好。

妈妈反思:

其实父母真的很爱珊珊,才会半夜不辞辛苦,不顾面子,四处忙碌,只为了寻找一块让宝宝不再哭闹的棒棒糖。没有原则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