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法的世界,,,,,200字


第一篇:《走进汉字世界》

走进汉字世界——草书

教学课型:探究与实践

教学内容:走进汉字世界——草书

教学目标:向学生介绍草书书体的一般知识,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对中国传统

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书法,能有较多的了解,进一步体会中华文

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1介绍什么是草书及其源流,师生欣赏不同时期的草书代表人物、作

品及风格。

2介绍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和怀素的《自叙帖》作品

风格。

教学难点:王羲之《十七帖》和怀素的《自叙帖》作品风格。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发现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法导入:观察发现法激情入境

谈话法导入: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些优美的文字吗?

1出示“教、学”二子不同时期书写的图片,引起注意。

甲骨文 三期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战国 甲骨文 一期 金文 西周早期 春秋 2激情入境: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教学二字有什么相同点?

从 从 ,爻声 <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所以在古时候教学二字意思是一样的。都有以强制手段教育后代之意,并以甲骨文 ,象子卧而受杖之形。郭沫若认为殷商时代,领国多派遣子弟游学于殷。赵成认为从卜辞中考察“教”是地名于教学之教无关。“学”包括教于学两方面,后因意义上的区别教学两字分开。由此可见教学相长此话之精辟。

3李老师也希望今天咱们教学相长,共同走进我国有形、有义,有生命的汉字世界。

4板书课题

二、新授——草书

(一)了解草书及其源流,作家作品

1我国的书体经历了甲骨、篆、隶、揩、行之后,到了汉代产生了草书,那什么叫草书?它的发展源流是怎样的呢?请同学打开书第三十七页。

2学生自学讨论回答:什么叫草书及其发展源流

(1)草书产生于我国汉代,最初草书——是通过对隶书做简便快捷的书写而逐

渐形成的常称为“草隶”或“章草。” 即草率书写体隶书。

(2)魏晋时期楷书逐渐取代了隶书,在此基础上人们进行简略快捷的书写,从而形成具有新风貌的“今草”亦称“小草”。代表人物是东晋的王羲之 代表作品有《十七帖》、《丧乱帖》、《兰亭序》等。

(3)“今草”继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气势更加放纵磅礴,字形大小参差,聚散夸张,笔走龙蛇浑然一体的书体——狂草,其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张旭、怀素。代表作品《肚痛贴》、《自叙帖》、《草书千字文》等毛泽东《诗词选》。

(二)欣赏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1学生欣赏评价孙过庭书谱,毛泽东诗词选.

2重点欣赏王羲之、怀素的作品,体会其作品的风格。

(1)出示王羲之作品临本(3)重点介绍一个作品。

(2)王羲之的作品及其风格特点(学生欣赏、组内归纳概括、代表发言。) 王羲之十七帖,相传为王羲之所书写的29封信扎,共207行、942个字。因为第一扎以“十七”二字开头故名曰“十七帖”。此帖最能体现王羲之今草书法的风貌:点画飞动流畅,字形顾盼有致,风格清新生动,厉为临摹草书之范本之一。 3介绍怀素的自叙帖及作品的风格特点

(1)出示怀素作品临本(2)重点介绍一个作品《自叙帖》

(3)《自叙帖》是怀素自己学书的经历和当时文人对其草书赞誉

五、课后小记

1同学总结一下通过这堂课你学习到了哪些书法知识?

2你最喜欢哪个帖?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四课后延伸

1通过此课,我们对草书法的源流及草书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字品即人品”但是任何一款书法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更重要的是书写者(或书法家)的

“字外功”也就是书写者的艺术修养、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意境优美的作品。

2搜集草书名家的有关故事,了解草书家、走进草书世界?

3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书法作品。(开放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甲骨文

金文{走进书法的世界,,,,,200字}.

书千字文》

学:甲骨文

金文

走进汉字世界——草书 三期 汉代:草隶、章草 西周晚期 魏晋:今草、小草 春秋 王羲之:《十七帖》、《丧乱帖》、《兰亭序》 战国 唐代:张旭、怀素:《肚痛贴》、《自叙帖》、《草一期 毛泽东:诗词选 西周早期 春秋

第二篇:《走进书法(教案)》

走 进 书 法

---汉隶《曹全碑》

马畅初中 刘小民{走进书法的世界,,,,,200字}.

选择字帖:汉隶《曹全碑》

学习方法:对临

教学目标:{走进书法的世界,,,,,200字}.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文字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悟体验隶书之美,了解隶书的发展与结体特征。初步让学生掌握汉隶名碑《曹全碑》结字与点画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汉代隶书的欣赏与学习,让学生发现汉隶之美、理解当时书体特征、再到自己习作的尝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知隶书书体的审美性,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代表作品,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曹全碑特征,字形特征及基本笔法(字体扁平)优美飘逸,蚕头燕尾,燕不双飞,秀美飘逸与张迁碑的雄强古朴形成差异。

教学难点:基本笔法的练习和掌握(波画)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练习。

课时:3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1、书写工具(毛笔、墨汁、宣纸、毛毡、字帖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从仓颉造字到书法盛行,历经5千年流传演变的中华书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感受古老的中国汉字书法之美。

1.回顾书法字体的发展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导入新课让我们走进书法——隶书。

二、 隶书简介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1.隶书起源:

(1)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 在监狱中所创——东汉 班固《汉书·艺文志》

(2)始于周 《水经注·股水注》

(3)出土文物看 西川战国木牍、 湖北秦简、 青铜文字„„可证明隶书萌芽战国后——秦。

2.《曹全碑》简介

(1)《曹全碑》汉隶碑刻。又名《汉郃阳令曹全碑》。明代在陕西郃阳县出土,现存西安碑林。碑高2.53米,宽1.23米,共849字。曹全,字景完,敦煌人。

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其书“秀美飞动,汉石中之至宝也”。——[清]孙承泽

(2)字体特征:

此碑气韵秀丽、平和简静,内刚外柔,用笔放中有收,每字都有一主笔,蚕头雁尾,厚重平衡„„。

三、教师示范其基本笔画的写法

1、笔法上:注意中锋用笔,藏头护尾,波磔分明,四周舒展,转折处皆提按、柔中有刚。

A.横画

B.捺

2、结构上:结体略取侧势,布局精巧,中宫收紧,每个字的主笔较其他笔画粗、肥、长、大,尤其是横画主笔,“蚕头雁尾”的特点鲜明突出,如:“清、风、高、流”等等。

3、集字书法临写

清风 高山流水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

注意书法格式(布局,落款和用章)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可选几个字加以练习,初步感受汉隶曹全碑的艺术特点,以后逐渐推向深入学习。

五、习作展示,点评

六、作业(临摹《曹全碑》)

六、本课总结

练习书法,写好字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和素质,它不仅丰富知识、培养观察力、毅力,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开发潜能,增添情趣。更主要是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感,是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体现。

学习书法要从小开始,只要方法正确、持之以恒,刻苦钻研,定能取得成就。

七、教学反思{走进书法的世界,,,,,200字}.

本学期以接近中尾了,在整初中美术教学中书法我们还是第一次系统学习,对于我们学生有书法兴趣但没有书法基础,教学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我们通过书法教学唤起学生学习书法艺术的兴趣和艺术表现力,让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和工作收益。

八(4)班 授课{走进书法的世界,,,,,200字}.

八(4)班 授课

八(4)班 授课

第三篇:《走进书法(说课稿)正式》

走进书法---汉隶《曹全碑》说课稿

马畅初中 刘小民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进书法——汉隶《曹全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本课节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书法,本节内容根据新课标设计。

1.本课设计目标: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起源于殷商时代,经过3千多年的衍变、发展、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8月21日,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提出在中小学校开展书法课程的要求,提出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是两项技能,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作为书法艺术的母国就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素质,较强学校书法教育,无疑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2.本课内容:

我在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10几年里,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其中就隶书《曹全碑》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意为与大家交流和探讨。教学和谈论有不足之处,恳请老师们批评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文字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悟体验隶书之美,了解隶书的发展与结体特征。初步让学生掌握汉隶名碑《曹全碑》结字与点画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汉代隶书的欣赏与学习,让学生发现汉隶之美、理解当时书体特征、再到自己习作的尝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知隶书书体的审美性,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代表作品,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曹全碑特征,字形特征及基本笔法(字体扁平)优美飘逸,蚕头燕尾,燕不双飞,秀美飘逸与张迁碑的雄强古朴形成差异。

教学难点:基本笔法的练习和掌握(波画)

二、说教法:

教师通过讲解、直观示范、演示与纠正和展示等环节,力求通俗实用、循序渐进,让初学者一边临摹字帖,一边创作书法作品,及时分享学生的劳动成果,利用校园橱窗和网络展示同学们的习作成果,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书法兴趣,从而规范汉字书写。

三、说学法:

依据本课实际,我将引导学生体验、问答实践等方式学习本课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书法兴趣。

1.教师示范汉书《曹全碑》的基本用笔,做到先示范后练习,先硬笔书写后毛笔书写。

2.对临《曹全碑》字帖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书法工具,多媒体课件,书法作品。

学生准备学具:书法工具

五、说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演示——学生练习,作业展示——总结 板书设计(略)

1.回顾旧知识,书法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多媒体展示)

2.导入新课 走进汉隶

一、隶书基础知识

概述:

隶书,历史上又称为左书、史书、八分。相传秦代程邈因犯罪被囚禁于监狱,他把大小篆的笔画和字体作了简化,又把圆传改为方折,以便书写。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于是人们把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在秦代起——西汉——三国,隶书一直被人们使用。(楷书未出现),东汉后期,隶书走向成熟,工整精巧,结体扁平,笔画出现了撇捺,形成汉隶最高成就。现在看到的一些著名汉碑,基本是东汉时期的。曹魏以后至今,虽然楷书盛行,隶书仍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占有重要的位置。

东汉书法艺术的代表是碑刻,显赫荣耀、歌功颂德、流芳后世。

著名碑刻:

1、 平稳端庄、厚重雄伟的《乙瑛碑》。

2、 秀润圆融、气清神韵的《曹全碑》。

3、 《史晨碑》„„

这些都是千古不朽的精品,是我们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

二、汉隶《曹全碑》介绍

1.《曹全碑》全名为《郃阳令曹全功碑》,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无书者姓名,由王敞等人立。253*123CM,849个字,明朝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移植西安碑林。

2.《曹全碑》特点:此碑气韵秀丽、平和简静,内刚外柔,用笔放中有收,每字都有一主笔,蚕头雁尾,厚重平衡„„。

三、教师示范{走进书法的世界,,,,,200字}.

用笔

(1)执笔

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其次就是正确的五指执笔法。

(2)运笔

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来完成的。

(3)笔法

写法,笔画书写的方法,包括笔锋的中与侧、藏与露、方与圆、转与折、提与按等方面的动作,要灵活运用即可。

运腕

分为:枕腕、悬腕、悬肘。

四、习贴要领

讲究方法才能事办功倍。

1. 仔细观察,掌握基本特点和用笔。

2. 反复临摹,熟能生巧。

3. 博采众长。

五、隶书的基本笔画

古人总结出了“永字八法”八种笔画为标准,即点、横、竖、撇、捺、钩、折、提。我们先从这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开始学起。

六、章法与作品

所谓的章法包括款式,整幅书法作品谋篇与布局。

1、

2、 形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款式(品式)

条幅、中堂、对联、匾额、长卷、册页、扇面、斗方等。

qián

3、 题款与钤印(盖章)

上款与下款

原则:款字小于正文,字体可以适当改变。

印章是书法章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作用,但不能盖章太多,造成喧宾夺主。

朱文与白文印,形式上有方形、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形,一般方形应

用较广。印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