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怎么看待爱情


篇一:《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理智与感情---净空法师开示

1 待人接物,用理智而不用感情,这叫观照;如果动感情就迷了,观照就失掉。

2 什么是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3 佛法里面所讲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都是情,都是烦恼。

4 我们眼见色,合自己意思起了贪心,迷了;理智里头不迷,理智里头没有贪心。

5 不动感情,无憎无爱,能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

6 佛法是把情转变成智慧。智慧,是理智的感情;情,是愚痴的智慧。 7 理智迷了就叫做感情,感情觉悟了就是智慧。

8 一念觉,超越六道轮回;一念迷,恐怕是要多生多劫堕落三途,这个利害得失太大了。

9 佛在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它是一不是二!

10 悟了,烦恼的感情就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就变成烦恼、变成感情。 11 为什么佛经里面不讲爱而讲慈悲?这里头有一点差别。爱是从情生的,这里头带着感情,染污;慈悲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从智慧里面生的,不染污。

12 清净的爱就叫慈悲,不清净的慈悲就叫爱。慈悲跟爱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迷心,一个是觉心。

13 觉悟的心起作用,我们叫它做“慈悲”;迷心起作用,就叫它做“爱情”。“爱情”跟“慈悲”,是一不是二。

14 佛家的宗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家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怎么回事情?慈悲方便要没有理性,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

15 慈悲心,跟容忍、方便法,都要建立在大智慧的基础上,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16 现在人多半感情冲动,换句话说,头脑不够冷静;头脑冷静,那就是理智;用理智才能真正判断正邪、是非、真妄。

17 用感情观察外面境界,会起“爱见”,就是生烦恼。“爱见”,包括了爱

与不爱。爱的你就要贪得,不爱的你就要它远离,这都叫做“爱见”。

18 “爱见”里面,顺自己意思的就起贪心,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嗔恚心,这都是增长无明烦恼,

19 感情冲动的人,的确是不辨是非,不晓得好歹;那就没法子,佛也没法子教他!他不知道好歹,一切都顺着情欲,那怎么得了!

20 佛,是顺理智;理智是觉,感情是迷。理智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不要感情用事,要冷静客观,这就是智慧。

21 佛菩萨用理智不用感情,凡夫用感情不用理智。

22 真心是智慧、真心是不动!唯有不动才有智慧;心一动,就叫无明,智慧就没有了。

23 佛看十法界,一切平等,决不动感情。

24 世间人的情,是从迷妄里面生的,那种情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会变,当然就不是真的。

25 唯有从理智生出来的,那是真的,永远不变,这就是真情。天天读经,跟佛菩萨往来,是跟“永恒不变”往来。

26 若起爱憎,即有苦乐;乐受,生贪爱;苦受,生厌离。

27 对自己、对一切人事物,决定没有留恋;心中对人事物,还有丝毫牵挂,是迷。

28 对学佛的人来说,妨碍最大的是情执;世间情执一定要放下,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障碍往生。

29 我们现在讲理智、感情,你与理智相应就不迷,与感情相应就迷,就这么回事情。

30 理智是不生不灭,感情就是生灭,阿赖耶识就是这么一个情形。

31 学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以理智来处事,没有恐怖,没有畏惧。

32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决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没有不坏事情的,所以一定要理智。

33 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把感情转变成理智,这是修行里面最重要的。

34 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常常有法喜,修得心里很欢喜!可是你要明了,如果这个境界是从感情当中所动的,这不是真法喜。

35 真正的法喜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真正的法喜,是从清净心生的。

36 “法喜充满”,绝不失清净心。心中有“法喜”,身心依然是清净的,这与世间所讲的“欢喜”不一样。

37 世间那个“欢喜”是烦恼。你看七情五欲,“七情”头一个就是“喜”,“喜”是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烦恼。

38 诸位要特别留意,不要把“烦恼”当作“法喜”,那就坏了! 39 佛在经上叫我们“依智不依识”。

40 智是理智,识是感情。佛叫我们: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智慧不要依情识。

41 佛菩萨的行持是理性的,凡夫的行持是感情的。感情才有烦恼、苦难;理性就没有烦恼。

42 理性所显露的,不是烦恼,也不是痛苦;理性所显露的是智慧,无量的智慧。

43 学佛的人一定要理智,不要轻易动感情,感情的选择往往会错误。 44 有些人看到师父的相貌很端庄,很喜欢他,就跟他学了。这就完了,你是情感跟他学,不是理性的!

45 佛教诫我们:要理智,不要动感情;你要把情识转变成理智,修行功夫才能达到。

46 依感情,生死一边的事,是轮回。

47 依理智,才能了生死、超越轮回。

48 待人接物,要有理性,不要重感情!

篇二:《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蔡礼旭老师: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蔡礼旭老师 发布时间:2011-7-2 0:44:02 繁體版 佛家如何看待爱情,四个字:虚情假意,我这么讲话实在太不通人情,让他们毫无想象的空间。什么叫爱?那字不是给你写得很清楚吗?一个心,一个受,爱是能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你连自己的贪瞋痴都放不下,你去了解别人的感受,不大可能吧。

再来,一个人假如不会爱自己又如何爱别人?那我们现在的年轻男女会爱自己吗?什么叫爱自己?能时时长养自己本善的心,这个叫真正会爱自己,能时时懂得「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个叫会爱自己。你真正把《弟子规》做到了,你就会自爱了,会自爱的人一定会爱人,因为他已经知道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价值,充满法喜。

要谈感情首先要先自爱,先有智慧才行,这个要谈实在谈不完,我们直接用一个数学题来解答就好,请问一加一等于多少?二喔?我们来观察一下现在的夫妻跟男女朋友,一加一等于多少?小于零喔?他们颇有共鸣,真的,俗话不是讲吗,恋爱中的男女智商最低,这个不只是理论而已,我自己亲身验证过,没错。如何爱才能不生烦恼?很简单,你无所求的爱,你不会有烦恼,就是有所求才会患得患失。

篇三:《佛教如何看待爱》

佛教如何看待爱、婚姻及家庭的重要性

苏曼噶旺仁波切开示:

命运

对佛教徒来说,命运是人类创造的,和“业力”类似,他投入多少精力就得到多少成果。譬如,一个人可能注定碰到厄运,但是如果他行善,他可以改变命运,诚实、真诚及有爱心是改变命运的基本重要修持。身为佛教徒,我们相信转世及业力,你在这一世所做的将决定你的下一世。今天的你是前世所做的结果。明天的你则取决于你今天所做。因此,你可以改变你的命运。但是,如果你认为你的命运是注定的,你将受到局限,因为你将会接受命运。佛教认为只要你努力,一切都可以改变。

爱

佛陀说我们应该用心去爱每个人。尽管如此。世间有很多种爱,而多数男女之间的爱通常源自欲望。这种爱并非永久或深切,很少会一直到永远。因为当你遇到一个更漂亮或英俊的人,你的情感可能会改变。但是深切的爱应是无条件的。爱不应该源自欲望,而应该来自关怀,例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承担、牺牲及信任是维持关系的必要因素。

婚姻

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不想结婚,因为他们害怕承担及失去自由。他们也担心必须很努力地工作来养家,包括重大的责任。但是,如果你有耐心,肯付出很大的努力,你的婚姻将会美满。佛陀说我们必须帮助他人,并为他人的利益努力。因此,在婚姻中,你作出帮助他人的承诺。你可以和家人分享快乐,为他们付出所有的努力及耐心。这些都是佛教徒的修持。这并不容易办到,但是你如果尝试,你是可以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关键在于尝试及你付出多大的努力。

家庭{佛家怎么看待爱情}.

佛教鼓励佛教徒组织家庭。你的父母那么善待你。或者,当你组织家庭时,你可以通过与家人分享你的爱和关怀来报答父母对你的恩惠,俗语说,行善从家开始。身为佛教徒,这是开始修持的最好方法之一。爱家人和照顾家人是爱别人甚至敌人的第一步。你若不爱家人,怎么开始爱别人?

当被问及现今人们最常向仁波切提出的最迫切问题是什么时,这些问题是“如何致富及很多的家庭问题。”虽不足以为奇,但却令人感到难过。

仁波切认为现今多数人的问题是他们要立即看到成果。这情况是不会发生的。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一些人说他们昨天祈祷,但是今天也是没有得到任何东西。这是需要时间的。致富是一生的过程,不是一天的事。即使你得不到所祈求的,你也应该继续修持。 当你有了家庭时,沟通是非常重要,因为你必须和不同的人相处。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花一点时间聆听另一位成员的心声。若每个人只愿说,而没人听,是不可以解决问题,反而令问题更糟。对家庭来说,

耐心、以沟通促进相互了解及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自尊及自私的心理将使家庭生活不愉快,并带来更多阻碍。婚姻必须建立在责任和承诺上,而不单单是爱情。许多已婚人士因为遇到英俊男士或漂亮的女士而分心。因此,你必须坚守承诺和责任。无条件的爱和承诺是良好关系及美满婚姻的关键。虽然不容易做得到,但是我们应该尝试。(节录自苏曼噶旺仁波切《良言》)

附录:仁波切关于供财神与持素问题的解答

有显教人士请教苏曼噶旺仁波切,对于密宗弟子热衷于财神之供养的看法。

仁波切答曰:

或许有人认为密宗里供养财神是贪婪的表现,这种误会有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说者本人无深入了解供养财神之真义;另一是供者本身对财神之供养与修法既无正确观念,亦无正确的动机发心,因此他的表现招致不了解的人士误会批评。

其实不管供财神或修财神法,均不应仅为己利而行的。财神法本开卷第一页是“深见汤杰...” 意即我为所有众生修此法;结尾回向亦是祈愿众生永脱贫困,有适当之资粮修行解脱。

再者,“财”不应只是指世俗之“钱财”,它也包括“法财”与“智慧财”等精神上的食粮。因此若虔诚供养并相应得财,也应使用在利他的种种事业上面。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人要“得”之前,必先懂得“舍”,也就是布施。舍得越多,同时不存在回报之心,冥冥中得的也会愈多。 再请教苏曼噶旺仁波切,对密宗行者无持素之看法

仁波切答曰:

佛在某些经典上的确提到素食的看法,尤其是针对一些沿海渔业兴盛地区,杀业较多的国家,例如,锡兰、中国等,常常一碗羹汤里就有好几条生命。佛陀本身并不持斋,化缘随缘之故;而藏密行者无持斋之习惯,乃因地缘关系,素食取得不易。但如谈到“造业”,则吃斋、吃荤同等造业。此话如何说呢?素食之取得均来自植物,而在种植过程中,翻土、撒药等也都伤害不少众生。或许你会认为这些昆虫是低等众生,与猪牛羊不一样,但在佛教的究竟法上论,所有众生,不论大小、高低、贵贱,其佛性都是平等无二的。因此,不管吃荤、吃素均是间接造了杀生的业。

我认为这个争执的重点,应该移到我们的见解观念上面,即不管吃素吃荤,均要尊重动植物的生命尊严,并认知食用它们,不管荤素均只是为了养命修行,而非纵容口腹之欲。

平常食肉时,我们要为被食众生超度,并发愿:“今世你供我食以养命修行,来世我成就将为你说法超度”。若说荤食者就无法开悟,是无根据的,因为开悟仍有赖于心的训练与心的觉性。能持素当然是最好的,否则碍于地缘或生活条件,无法成办也无可厚非,但对于喜食肉,又没有慈悲心的人,则自己要好好反省才是。

(备注:本文来源于噶玛噶举中国论坛)

附注:苏曼噶旺仁波切简介

尊贵的第十二世苏曼噶旺仁波切1965年6月30日生于锡金冈渡的贵族家族,是青海省苏曼噶举传承的座主与精神导师;苏曼噶举传承极重经论义理和实修,由第五世噶玛巴大宝法王(1384-1415年)心子第一世噶旺仁波切创立,第一世噶旺仁波切毕生依空行耳传修行,最后创立苏曼噶举传承,并使传承发扬光大,第五世噶玛巴大宝法王曾如此赞叹:「噶玛噶举如同身体,苏曼噶举如同手臂」。可见此传承之殊胜难得。

推荐阅读:

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缘

成为情侣、夫妻的前世因缘

女人的魅力、人之一生、缘

竟有绝色女鬼上QQ勾引大学教授玩一夜情?

一对夫妇的离婚账单(嫌弃自己配偶者必看)

值得所有夫妻学习的一个小故事

爱情都是假的,是骗自己又骗别人?

结婚前和离婚前都应该看看的文章

堕胎的恐怖因果公案

见丈夫拥裸女于床不怒,突然得天眼神通

前世情人化人面疮折磨美女成丑婆

一对女同性恋者的宿世因缘

坚决要离婚的老公被我用佛法收摄(口述实录)

奇!前世养的家猪今世竟成了我的男友

问世间情是何物(兼谈如何避免造作情缘)?

晋美彭措法王开示:男人和女人对异性的贪著

佛弟子如何对待自己不和谐的婚姻?

为何不给足天下男女财富、美貌和真爱?

如何断除对异性的相思

如何对待不和谐的婚姻

篇四:《佛家谈爱情48句》

1 佛家不讲爱情,佛讲慈悲。{佛家怎么看待爱情}.

2 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它是纯粹的理智。

3 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两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4 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

5 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

6 佛菩萨这个爱心叫做慈悲,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7 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

8 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

9 凡夫的爱情,这个爱里面不平等,这个爱里面没有真诚。为什么没有真诚?那个爱会变的,靠不住。

10 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11 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呢?就是你的爱欲没断,这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

12 世间人把爱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正当的,这个都是迷惑颠倒。

13 惟独佛菩萨看得清楚,知道六道轮回怎么发生的,就是在这一念错误。 14 果然能把爱情看破、放下了,你决定超越六道轮回。

15 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如果爱情这一关看不破,还是不能往生。 16 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就是爱欲不断。

17 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18 把爱情断掉绝对不是绝情无义,跟诸位讲穿了,你那个爱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骗自己又骗别人,虚情假意。

19 怎么知道是假的?今天爱得不得了,明天又吵架了,后天又离婚了,你看这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

20 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

21 诸位冷静去想一想,爱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会觉悟。

22 古人结婚是为道义,为人伦,为家族幸福,不是为爱情。

23 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是脆弱的,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

24 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佛家怎么看待爱情}.

25 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你要晓得,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

26 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情爱是烦恼,佛教给我们,要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

27 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做爱情,叫慈悲。

28 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恒不变。

29 一定要转烦恼成菩提,你才能够悟入佛法,你才能脱离六道轮回。 30 你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情与爱,所以他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31 佛法讲“慈悲”,佛菩萨是真正爱世人,他是真正有爱有情。 32 慈悲是真正的爱情,永恒不变。

33 慈悲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那个根源不变,所以流出来的作用、现相也不变。

34 六道凡夫都没有真心,都没有真情,也没有真爱。

35 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36 你如果相信别人会对你好,那你是糊涂,你是迷惑颠倒。

37 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说的话都靠不住,不要当真,你要当真,决定要上当。

38 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为什么?自己的感情都会变化。

39 今天我对这个人好,明天我又对他不好了,自己都靠不住,还能靠别人吗?

40 佛给我们讲,没证得阿罗汉以前,别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

41 这个世间人,全都是虚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当真,你亏可吃大了!

42 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愈淡愈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

43 你爱情太重,往生就发生障碍。

44 你爱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轮回,就要搞三恶道。

45 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