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惑


第一篇 人生不惑
《感悟童年,感悟人生》

童年就像一首歌,是生命的开“诸如小树林里捉迷藏,小山包上学牧羊,小河里学游泳,打水仗,老柳树下听外婆讲哪昨天的故事……”

童年的美好稍显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的不幸和妈妈的不易。留在我脑际最深的烙印,还是生活的拮据。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有当了家,才能真正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更深含义。父亲过早得病,母亲日渐憔悴。当同龄的孩子还在家庭的温馨中陶醉的时候,我早已懂得了如何去替母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力争减轻家庭负担和生活压力!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过早的懂得了做人的不易,以至于在后来我融入社会参加了工作,都墨守着做人要勤俭,要淳朴,要本分,要学会感恩!回首往事,童年真好。虽然生活有点拮据,但并不感觉得累,哪个季节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的成长!

成年后,人生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遗憾,太多的眷恋,感怀至深!

跨过而立之年,步入不惑的岁月,回首往事说不出是苦是甜,真的是五味俱全。曾经苦过甜过乐过忧伤过,一个人的时候苦苦思索,望窗外蒙蒙细雨,仿佛这四十年不过是转眼之间。失落的时候恨不得悲壮离世,收获的季节却又在谱写生命的赞歌。大起大落的人生,到底有几多悲壮,几多激情,转眼间仿佛都已是过眼云烟,回头来还得面对!

网络使我有缘与许多朋友相识,闲余的时候可以在这里相互倾诉。从相识到相知,互勉互励,胸怀满志,渴望人生能从此改变,真的渴望能再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冥冥中让我们敲击键盘,传递祝福,互致问候,我们也许终将老去而未曾谋面,但也能感慨地说:“那段日子我们曾经一起走过……!”

茫茫人海,磨肩擦肘,都说人生很短暂,我们既然无法谋求量的满足,就去力求质的保证,光阴一去不复返,我渴望珍惜眼前的岁月,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童年已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人这一辈子谁也不会从头再来!有时候我常扪心自问,回顾昨天,留恋昨天,是不是更应该珍惜今天?

我没有更高奢望,只渴望在人生的终点,还能感慨地说:“我努力了,我今生无悔!”

第二篇 人生不惑
《感悟人生,感悟不惑》

时光悠悠,光阴似箭,随着岁月的流逝,时光年轮的增长,不知不觉又快走出不惑之门了。无论你怎样打扮,脂粉已遮盖不了遗失的容颜。无论你拼命地做什么,也无法留驻飞逝的光阴和青春的脚步,心底不免涌动出一些无奈和感叹,也不免有些困惑和茫然;看着溜走的青春和失去的容颜,心头泛起莫名的心慌和太多的不甘。但任凭怎样,都无法挡住岁月的蹉跎,光阴的荏苒。因此,只有,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学会甘于平淡。因为你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何不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一天?只要脚踏实地,无愧于每天翻过的日历,就无愧于人生就可以了。

女人最赢不了的是时间。走过不解风情的豆蔻岁月,作别花样年华的少妇时光,伴随着一路上职场打拼的硝烟、操持家务的劳苦、儿女成长的厮磨,猛然抬头,已是“日中天”的四十时分。面对暮春的飞花,拂晓的残月,有着淡淡的伤感与失落。

不惑女人是生命中的分水岭,逝去的青春一去不复返,花也开过,蒂也落过,留得满身绿叶,伫立于风中。回首,喟叹落红无情,葱郁后的风桑,岁月的年轮,镌刻在脸上,藏在心底。女人知道,这是生命中的痕迹。

昔日面若桃花,身姿婀娜,今日形容珠黄,体态臃肿;昔日诗词雅兴,灯下挑读,今日的柴米油盐,月下陪读。不知不觉中,女人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变成了老公和孩子的配角,他们是女人生命的全部,为了家庭,为了演好这个配角,女人失去了自我,并为之付出了一切,甘愿做男人身边那平庸的小女人,甘为人后,放弃自己的追求,来营造哪怕是理想中的海市蜃楼。不惑的女人,没有了十岁的天真,二十岁的娇羞,三十岁的俊秀,有的只是四十岁的善良和温柔。四十后的女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丈夫和孩子的定心丸,没有她,家就不再是个温暖的港湾。

女人四十后,才明白分寸和爱之间的得心应手的把握,她们为人妻,为人母,老公的磨砺使她们学会做女人,更懂得男人的空间和女人一样,需要放飞的时空。中年的女人是最好的时空把握和丈量者,每一个微笑和意会,都让周围的男人,孩子,长辈,感受到圣洁的光辉。

不惑女人。在充分品味过为人妻为人母的辛劳后,以独特智慧拥有着自己心中那美好的一切,培育、呵护、支撑着家庭,陪伴着家人的爱心宽容而又执着,每一个微笑和关怀都能让她身边人感受到女性温润的心田。不惑女人,超越了无比的坚韧,能用默默无语来表达恰当的感受,并让男人恰当的领会分寸,让耐心和爱心都更纯洁。不惑女人以最辉煌的光华传递着天地间坦然镇定和爱的微笑,已如夕阳无语默默的爱。

不惑女人,“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谢。”淡定处事。“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成为人生最大的期望和幸福。更加努力的把握每一寸光阴及生命的美丽。感谢生活所赋予,宁静之中依然闪耀着燃烧的热情。不惑女人,在青年人的眼里是成熟;在老人的眼里,是青春。虽然额头、眼角出现了丝丝的皱纹,但它并不影响女人的漂亮和浪漫,因为它代表着人世的沧桑。

不过,不惑女人也是一种美向另外一种美的过度。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女人总是想把自己的美丽展示给他人。古往今来,人们习惯用“秀外慧中”来形容女性的美。女人有婀娜的身段、俏丽的颜容,这先天的东西自然重要,但绝非必须。“秀外”是天生固有的,没有选择的余地;“慧中”,除了一点天赋外,绝大部分要靠后天的主观努力。年龄大了,并不意味着不美,只是“秀外”部分会因年岁的增长而相应减弱,而“慧中”部分则随智慧的积累而增长。所以说,中年以后的女性美,是一种由内散发出的令人欣赏、赞叹、隐性的吸引力。如春兰秋菊,各有芬芳。托尔斯泰说: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中年女人的美丽,由内而外。有人这样做比:二十岁的少女如同早餐,慌慌张张地享用了,却很难品出什么滋味;三十岁的少妇就却似午餐,盘盘碟碟多摆了几样在桌子上,因为

午餐时间太短,就餐时总有点匆忙;而四十岁的女人更像晚餐—正餐。她丰富得让你吃惊,她从容得让你陶醉,她温情得让你失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女人到了四十才是真正的女人,最有女人味。中年的女人如一杯醇香的清茶,吸取岁月的沉积,清新且淡雅,让男人们闻香遐想,慢慢品味那生活的馨香。中年女人的气质是从聪明伶俐、聪慧敏捷的日子,走过相濡以沫的岁月而在四十多的不惑中蕴藏:不施粉黛,却神采奕人,行走端庄且处世洒脱,举止优雅并仪态万千,风韵犹存。中年的女人从书本里吸收营养,用知识的甘露为自己美容,用知识的清泉给人生滋建一座精神小屋。在这间小屋里,她可以找回青春的浪漫和激情,可以体会中年的睿智和成熟,滋养中年女人的美,美在内蕴,美在知识的丰富与充盈。 人到中年,岁月塑造了女人又装扮了女人。

第三篇 人生不惑
《当人生迈进不惑的坎,太多的意想不到》

当人生迈进不惑的坎,太多的意想不到与背负着人伦纲常的责任时,什么的风花雪月,什么的与心情长,渐渐被烦忧与负累所代替。不管你理想多美好,心思多想脱俗,只要你还是一个凡夫,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去解决,去担当。人心不可能几何分解,那样会失去自我,也会活得很累,所以只能先把燃眉之急的现状处理,可!待到可以歇歇时,回首,也许不惑活成老朽,激情二字,从来属于年轻,人生,就是这样。珍惜现有的,宝贵的,无价的青春时段,切莫一念之差遗失了一念执着的美好!人生很长,精彩很短,青春很爽,莫到荒废时,终日怨叹恨。

第四篇 人生不惑
《1不惑之年的人生感悟》

不惑之年的人生感悟 日子总是在平淡与忙碌中重复着,不曾留意季节,不曾眷恋岁月,蓦然回首时,已到了不惑之年。面对人生,此时的我们总会心生感慨:岁月蹉跎,功业无成,人生苦短,壮志未酬。谁不想站在人生的泰山之巅,一览众山之小;谁不想拥有锦绣前程,璀璨春光;谁不想铁肩担道义;谁不愿风情释万种。没有人生来就想平淡,甘心平庸,愿意沉沦,怎奈时光匆匆,多少理想之花在风中凋零,多少进取之志在途中受挫。多么得意的人生都有失意的时刻,多么辉煌的生命都有黯然的瞬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没有绝对自由的生命,我们要承担必须承担的责任,要遵守必须遵守的规则。生命不是汪洋恣肆的江水,可以滥觞,可以放纵。青山依旧在,夕阳又几度。默然回首,青春已去。带着一身风雨,一身征尘,置身于中年人生的行列。 不惑之年,人在旅途,岁月的磨砺,精神的历练,增多的不仅是心灵的沧桑,还有无法刻意装饰的涵养、气质与品位。举手投足间多了几分从容,几分稳重,几分优雅,几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豁达。知道生命在本质上应该求取与自己的和谐,与别人的和谐,并充分享受这种和谐带来的心灵平静与喜悦。世态炎凉之感慨,怀才不遇之落寞,知音难觅之感伤,疾病缠身之痛苦,利益熏心之困惑,这些生命的重荷,抑制的不只是人性的自由舒张,更有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与幸福感。悟彻人生很不容易,在岁月的历练中,明白了生命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广厦千间,卧处只需三尺;佳肴万种,一日也只要三餐。”人不能为自己的欲望而活着,要为心灵的感受而惜福。当我们选择人人生不惑

生的时候,也就选择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勇于选择,就敢于面对,去拥抱和品味这酸甜苦辣的人生。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为境遇所左右,惯看秋月春花,对着幸福微笑,坦然对待不尽如人意的一切。学会释然,学会放弃。以庄子的超脱,苏轼的豁达,面对春花秋月,迎接电闪雷鸣。以一颗澄澈之心、平静之心、充沛之心、向善之心、向真之心,去体会生命的伟大与平凡,浩荡与幽雅,壮美与平静。学会以潇洒坦然的态度,直面人生。不属于自己的感情要放手,不能达不到的目标要放弃。为这颗赢弱的心减压,享受平淡与平静中的幸福,享受轻易可得的阳光、沙滩。不摘那天边无法摘到的月亮,不损耗生命的内力去做不能实现的事情。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没有了缺憾反而在审美的感觉上找不到美的所在。

不惑之年的风雨人生,也看惯了春花秋月,日出日落;看深了世态人心,冷暖人生;看淡了滚滚红尘,名利纷争。真与假,美与丑,都在岁月的经历中水落石出,在时间的长河里,也练就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慧眼明心。深沉中有一种旷达,于矜持中有一种恬淡,挥洒处内敛着修养,豪放中蕴涵着端庄;这是一种幸福,经历中的快意与波澜,情感中的爱与痛,生活中的平淡与琐碎,家庭里的温馨与关怀,事业上的追求与拼搏,社会的期待与重托,功与过,名与利,笑的宽慰,苦的况味,都在这不惑的人生里谱写成了一首生命的赞歌,成为一份心灵的财富。

1、 感谢:老师、同学、Q群

2、 回忆:校园生活

3、 群体比较:同学群、Q群

4、 不惑感悟: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

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

5、 工作、家庭情况

6、 祝福:

第五篇 人生不惑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人生不惑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

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人生不惑

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

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人生不惑

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不易。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你看,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他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和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所以,真正读懂中国并驾轻就熟的调动发挥这种民情的,并不是上世纪三四

十年代有人讲的两个半。为何?记得学界一位老先生说过,通常能干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干,三者兼而有之的极少。其实这不是老先生自己的话,中国人自来评价周围人的能耐时就喜欢这样套用。如此说来,能干能写能说基于一身,又成功的改造中国——这句话没说完,同样的意思再换个角度讲,世界公认的使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那两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干、写、说三者集大成者,并成功建立新型社会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就一人嘛,故三千年不过惟一人耳。

七十古稀: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故国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你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这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胜;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

年逾七十,孔夫子的遗训也是不能忘的,老先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先生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

八十耄耋:很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哲。这两字像幅画,形象极了,即便不知读音,看看字形,脑海里也能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具象。耄耋一定不是仓颉所创,它是一个典型的由组合字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应该是汉字很成熟时期采用形声组字方式创造的哦。我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见过宋元明清的水墨画幅,也仔细地端详过台湾故宫藏品的临摹画展,非常敬佩古代画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们用简约的笔法聊聊数笔就勾勒出河川垂钓、芭蕉叶下博弈的老翁短疏杂乱像插了几根稻草的头发,极好地表现了翁头部的年轮特征。耄耋的耄本意是指古稀之人白杂黑的稀发。古人对人体的部位分得很细,同样的东西,在顶为发、在下为毛。头发不能称为头毛,下面的就多了,统称为毛。比如眉弓、腋下,长的再长也不能称之为发,只能叫毛,比如眉毛;和此耄同样也是表达毛发的还有一个字是髦,它指额至眉的短发,又将短发中的长秀者又称之为髦俊,也引申指精英们,即人中的才俊。这个词大约已被遗忘了,很少见用。中国词汇对耄耋之年多是赞誉致词,除了民间无德者骂老杂毛之外,尊老敬贤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然耄耋代代都有老英雄,比如上有姜太公,中有老黄忠、佘太君,下就更多了,远了不讲,收拾四人帮,改变中国命运,不就有位耄耋老帅坐镇。

中国的老人即便闯过七十三,对八十四依然是负担重重。一些看起来不错的老人在这道坎前阖然长逝,有些看起来病病怏怏的老人闯过这道坎倒是一天天精神起来,顽强地奔九十而去。人生很奇怪的。

百岁人仙: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大差异,活着是段活历史,走了是个记录。家有百老,儿孙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