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自我介绍


篇一:《朗读与文言文》

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桃源九中 刘益红

【摘要】: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都从古典诗文的诵读中,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新教材对文言文的诵读作了明确的指示。可见,文言文的诵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触摸作者由文字构筑的图景、声音、意义,才能领悟人性的真善美。运用形象记忆来背诵,使学生能在短时间里记住,并达到长久记忆的效果,使学生会学、爱学,在学中领会,在学中提高语文素养,使中国文学的精华得以源远流长。然文言文的诵读又决非死读硬背,无的放矢。因此讲究科学的诵读方法至关重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强调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我们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

其实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向来都是先背诵完四书五经或者唐诗宋词后,才去做学问的,并且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底蕴,他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钱钟书先生,从幼年起,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代小说,“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在他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再加上他超人的智慧,所以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今著作等身,文学造诣极高,成为名扬中外的大学者。又如鲁迅、郭沫若等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者,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打下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基础。其实现行中学语文人教版教科书的编者也认识到了古文诵读的重要性,不仅大大加强了古诗文的量,而且对古诗文的诵读作了明确的指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另外还增加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门选修课,可谓高瞻远瞩。因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诵读经典名

篇。

何谓“诵读”?顾名思义,“诵读”就是大声地、响亮地朗读与背诵课文。那么如何做好必要的科学指导,让学生善于诵读呢?我认为教师须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老师指导好学生“朗读”

朱熹曾说:“凡读书只要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同一识记材料,如果只诉诸听觉,一般只能记住识记材料的15%,如果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就可以记住材料的65%以上。因为朗读能不断地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在大脑中建立稳固的神经联系。据此,我认为科学的诵读方法的第一步应该是朗读,可分五步走,循序渐进:

第一步,应该让学生自己默默琢磨着认读,将认读过程中疑难处标志出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先学会自我品尝一下,大声朗读,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听录音至少两遍,明确疑难之处;

第三步,教师范读,范读过程可以适当放慢朗读速度,并重点强化学生可能误读的地方很多汉语词从古至今在读音、意义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不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些“拦路虎”。如:《木兰诗》“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kèhán”;此外还要饱含深情, 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顾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曾这样写到:“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流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读辛弃疾词的。”

老师当年有没有一句一句地教于漪和她的同学们读,不得而知,不过于漪在这里回忆的可是老师教古文的方式。老师满怀激

怀地朗诵,确实是感染了学生,并影响了学生。

第四步,学生自读,学生各自大声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速等;

第五步,找学生朗读,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学生的朗读情况,进一步订正朗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这样,每天读一阵子,就有了良好的读书氛围,“语境”也就有了,久而久之,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一遍一遍地朗读,也是有利于记忆的,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都在工作,便潜移默化地把读的内容储存到大脑里。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叶奕绳就是靠熟读背诵了许多名篇警句,后来成为文学家的。他给朋友介绍经验时,说:“有些人书读了不少,可就是不肯细细咀嚼,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用不了几天,又全忘了,肚子里还是空空的,倒不如采用这种办法。”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有的学生懒得动脑筋,而习惯照本宣科地背,这样不利于记忆,更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陶冶了。比如唐诗宋词的背诵,这些诗词大多文字内涵深刻、典故生僻,如果不先弄明白诗句的基本含义,背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即便很快记住了,也是暂时性的,很容易忘记,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他之所以博闻强记,并不是因为他有特异功能,而是因为他坚持每天做“记忆力体操”。实践也证明,人的记忆力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锻炼才能增强,而懒于记忆、从不背诵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好的记忆力的。关于背诵,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足够的重视;对与背诵的方法,一定要认真学习,并且经常运用。背诵的方法很多,略举几点,仅供参考:

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

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还可以指导学生理清“文脉”(《归去来兮辞》);抓警句、抓关键词语来背诵(《琵琶行》);还吟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优美的旋律中即把古典诗词记住了……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诵读教学,创设文言语境,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语文课堂一片琅琅的书声,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敢读,要有时间读,要会读。

篇二:《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众说纷纭。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而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此,我就目前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作了一些探讨,谈些粗浅的看法。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对一些令许多学者、专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这样,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二是教法僵硬化。教师按照一种固定的程式,先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可以说,教师是一言堂,出现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这就造成了教师教一个,学生只知一个,却不知举一反三。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会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文跟写作一样难。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实,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可以实施以下对策:

一、确立目标——“双抓”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我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抓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抓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

众所周知,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优秀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孙权劝学》、《董宣执法》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然,“双抓”并非一样使力。就某一篇文言文而言,应当因文而异确立教学的目标与重点。我所强调的,只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不要只“抓一”而放了“另一”。

二、 实施教法—— “授渔”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

首先,教师教学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这样也许会有人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会不会理解。其实,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

其次,教师教学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 陈述规律时,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倒装句、判断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让学生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手段—— “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

以明确的导向。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借助诵读,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要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充的意境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诵读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背诵的方法很多。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或时间或空间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鱼我所欲也》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指导学生理清“文脉”(如《桃花源记》),抓警句(如《岳阳楼记》),抓关键词语(如《三峡》)来背诵。为增加学生的积淀,我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具体要求如下:学期之初,先向学生提供50篇古诗文的推荐篇目,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自己去悟,除点拨关键字词外,决不用字词句语法去破坏其整体的和谐性;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只规定下限——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20篇,多多益善;学期结束前进行班级之间的诵读大赛。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却空前高涨。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超额完成了任务。

四、 培养 能力——“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仅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更重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迁移”,首先要确立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曾经有人简称这个教学过程为定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相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小石潭记》,就可选《永州八记》中的其它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柳宗元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释担而立”的“释”和“手不释卷”的“释”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其一,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其二,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

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良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其三,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这对阅读课外文言文很有帮助。

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可见,使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所拥有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张扬个性,关注体验,让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自己去历练体验、去学会学习古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期行》是学生进初中以来接触的一篇文言文,作者在文章中描绘的童趣,极易调动起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面对稚气的孩子,我尝试在课堂上用部分时间指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现代汉语的办法通读课文,学生很快就基本领悟了,个个兴味盎然,因为有趣的内容勾起了他们太多的童年回忆,实在不吐不快。于是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他们争先恐后、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讲述着童年的趣事、傻事,这节课虽然文言句法分析的不多,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对生动的情节有了深切的感受,此后,也许就爱上文言文了,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收获吗?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实践,努力让学生获得自己切身的感受,体验自己真挚的情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汲取心灵的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今天看来,这样的实践是切实有效的。

五、积累知识—— “拓读”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课内,向外延伸,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所以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70篇,附录中推荐了50篇(段)优秀诗文,其余部分有待教材编者和教师补充推荐。因此,仅靠教材中的几十篇文言文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拓展阅读,即“拓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由于推荐给学生的文章难度适合他们的实际,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文言文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可开展与所上课文内容有关的如成语故事大赛、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等等由学生自己设计的活动,也可延伸到课外。使得他们课外能主动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篇三:《浅谈文言文情境教学》

浅谈文言文情境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灌输,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机械般地接受知识,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这种教学一刀切,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虽然自语文课程新标准发布以来,语文教学就开始进行改革。但应试教育的门槛使得语文的教学很难有质的改变,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繁多,过于追求知识的全面性

新课标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了解重要的文言句式以及相关的古文化知识。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无论是教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篇目,无论是什么教学对象,教学的步骤总是按照介绍作品的背景及作者、逐字逐句地串讲、理清结构与作者的思路、理解主题、分析写作特色等来进行。知识点非常的全面,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是基于教材、教师本身,然而并不是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2、讲解分析细碎,教师一手包办

在教文言文时,大多数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吃不烂”,于是注重串讲,灌得很满,唯恐有所疏漏,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学生由老师一步一步地扶着走,教法僵硬化、程式化、模式化,让学生产生厌倦之感。

3、学生主体意识失落

文言文的教学以教师的串讲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渐渐地学生就成了一部机器,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完全没有自我的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于是就逐渐失落了。

现今的这种文言文教学在教法上死板僵硬,在学法上单一沉闷,教师扮演着典型的知识传输者的角色,课堂沉闷,学生则完全没有主体意识,更谈不上兴趣。那么对这种现象,该如何去改正,如何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让学生乐学、想学、爱学呢?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改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要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而情境教学或许能对此有所促进。

二、文言文情境教学

1、文言文情境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人物、领悟文意。新课标要求在课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使其对所学内容有一种兴趣与好奇,能激发其求知欲与探求欲。文言文远离我们的时代,与现代汉语在词义、句法以及用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且稍显枯燥与乏味,然而字词的积累又是必须的,这一板块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要使课堂增添生气与活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在课文分析上创设情境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它取代了教师的全盘分析,由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文章的内涵,进行个性的解读与思考,切实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好新鲜、好奇心重,且爱在群体中表现自我,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肯定。那么开展情境教学就有可能焕发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各展所能,展现个性的鲜活生命力,同时活跃课堂,使呆板的文言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文言文情境教学的创设

(1)找准切入点,展现学生的个性。文学长廊的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情趣到语言特色,无

不显示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点去创设情境,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它描述的桃花源环境美丽、源中人朴实无华,是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在教学时,就可以桃花源的环境作为一个切入点,借助多媒体把桃花源幽美的环境直观地呈现于课堂,让学生沉浸在其氛围中,然后适时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桃花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我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思想高度存在差异,对这一问题便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应注意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应采用鼓励性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的富有个性的见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现个性风采,满足其对学习的需要,自然地学生便会对文言文有一种兴趣与探求欲。

(2)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活力。文言文词义简约,对事件、人物的描述一般比较简单,人物形象显得不够丰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生硬、不透彻。如能使人物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有直接的视觉体验,学生会因此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课堂焕发激情。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陈太丘、朋友以及陈元方,揣摩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再现文中的故事情节。学生对此反应相当的热烈,争先恐后地要参与。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都能把三个人的情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有自己对人物独特的理解,使三个人物的形象丰满鲜活,尤其是陈元方“入门不顾”这一动作,学生能抓住元方的心理,把小孩的稚气恰当地彰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地追问,元方这一行为是否有礼?有表演作积淀,学生的思维与情绪都在膨胀,全班学生迅速分成两派,各自根据自己对情节与人物的理解来阐述观点,有理有据,且表述清晰流畅。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思维活跃,参与课堂的内动力无形当中也有所提升。

三、小结

在新课标春风的沐浴下,语文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只有转变了教学思想,改革才会有成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无法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这涉及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的恰当运用。新课标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则是主体。情境教学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在对课文进行分析之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到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内心当中,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探寻、求知,激发内在的激情与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从而一改文言文课堂教师一言堂的沉闷的现状,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文言文。当然,情境教学只是一种尝试,新课改下课堂并没有也不提倡固定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个性化设计的结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篇四:《陈春贵讲座:怎样用好《文言趣读入门》》

怎样用好《文言趣读入门》

怎样用好《文言趣读入门》,怎样学好文言文,温晓宏老师要我就这二个话题,写一个演讲稿,登在“中小学文言阶梯趣读群”。我想先谈谈第一个话题。

购买了《文言趣读入门》向我复信的家长中,有许多人说“孩子读得津津有味”。如果能读懂,读到最后也会津津有味,这一点我有自信,写此书选材时我定下一条原则:“无趣不选”。我讲了一个前提:“如果能读懂”。现在的家长大多是大学毕业,读懂此书当然不会成问题,而对一个小学四、五、六年级以及刚升上初中的孩子却不是这样。因为作为全书基础的527个知识点(详见附在“上编”后的“基础知识索引一”),是按“上编”中的每个小单元为顺序,分成153次“分批”出现的,一旦出现了,就只有提示而不再注解,前面的记不住,后面的就读不懂了。所以我在博客“告购书者”中谈到:学习本书一定要“循序渐进”。什么是“序”——就本书来说,《基础知识索引一》中列出的527个“知识点”就是序,今天学到(并设法记住)10个,明天学到(还是要设法记住)20个,后天学到(仍旧要设法记住)30个......这就是“序”。这是作者为读者铺设的阶梯,如果前面空了几级,后面的就攀登不上——你的孩子就会失去阅读此书的兴趣。

曾经有朋友劝我说:不断地注解,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每个“知识点”注解他四、五次就能记住了,但我不以为然。所以坚持“只是在最初出现时加注解”,有二个原因:一是凭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未退休{浅易文言文自我介绍}.

前,文言文教学颇受学生欢迎,学生说:“陈老师教文言文好懂”。其中一个原因是:在教授新课时,我都要同学生一起把已经学到过的,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记到基础知识(不包括之、乎、者、也等虚词)找出来。譬如在《出师表》里读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一句,我就说:这个“简”字,是常用词,是“选找”的意思,我们曾经学到过。于是与学生一起找出答案:在《核舟记》中“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有的常用词出现时,出现的义项没有学过,但其中的一个义项曾经学过,也同样与学生一起寻找。譬如《陈涉世家》“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我就会对学生讲:这个“间”是“暗地里”的意思,新学到,另外一个义项作“夹杂”讲,我们曾经学到过,于是一起找到答案:在《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这种回忆式的教学法,虽然费了一些时间,但从帮助学生记忆上来说效果很好。所以在写《趣读》时我坚持:只注解一次,后面出现时加提示,想用这个办法逼使读者记住。这样做我写作时增加了不少麻烦,读者读起来也增加了麻烦,但容易记住我要求记的“知识点”,不记到这些知识点,文言文怎能“入门”呢?另外,我还想把《趣读》写成一本能培养孩子静心阅读的教科书。现在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的人越来越少,而要成就大材潜心阅读,掩卷三思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建议家长:如果你有时间督促,书最好你自己收藏,每次给你的孩子学二三个小单元,学完后就让他把一则则故事讲给你听听,再根据《基础知识索引》中的提示查查这几个小单元中的基础知识是否记住。学完后就把书收起来:下次学下次再给,以免失去新鲜感。

今年(2013年)暑假,我教上五年级的小孙子(还找来一个同样是五年级的小姑娘来伴读),我用的办法是:把附文也去掉标点,把一个个小单元打印出来,让他们先断句,再按“几点说明”中提到的要求,作好笔记,再查知识点。每天用三小时(中间休息半小时)学五则,学了二十则就用一段时间复习。书,我没有给他们看,效果自己认为很好——当然,如果是一个已经是初二的学生,只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或督促,也能自己看懂全书的。 我现在考虑书稿正式出版时,把“上编”分成15个小阶梯(每过10个小单元为一阶梯),在每个小阶梯中都按排“自测或查问”专栏。如第一阶梯,这一栏的内容如下:

“自测或查问”

乃 ①、及、子、止、父、毋、书①、予① 、予②、尔①、执、而已、则、因、

负、会、向①、汝、亦、设、吾、但、何、何如、何......之有、余、状、初

君、耶、其、奈何、奈......何、觅、径①、甚、皆、故①、故②、故③、是

俄、俄而、俄尔、俄倾、说①、恸 、恒、顾①、索①、赧、焉①、得无

得毋、着、欲、堕、堪、惠、詈、喟然、辈、等①、囊

这样把出现在前面十个小单元中应该掌握的60多个知识点罗列在一起。只要逐个查查,就可以知道是否掌握。等我全部弄好后,这一栏的内容,会在博客上公布。有兴趣的家长或老师,可以下载,作为督查的依据。

第二个问题:怎样学好文言文?我以前为了说明自己写作《文言趣读入门》的动机,曾写过一篇论文,里面谈到我对改革初中段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建议,也谈到这个问题,今把这则论文附在后面,作为我的答案。

附:

明确目标,抓住重点,以长补短,造梯助攀

——改革初中段文言文教学的建议

初中段文言文教学所花的时间与精力已在语文教学中占了三分之一(每册六单元,文言文占了两个单元),教学效果却远远不如人意,究其所以,我认为教学目标不具体、没有抓住重点、教学中反客为主,应该是主要原因。

先说教学目标不具体。中学段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要使学生具备这一能力,到底该分几步走: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后学什么?到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具体知识(指词法与句法知识)才算是具备了阅读

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而这些问题不明白,“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成了空中楼阁,况且在初中阶段,入选的文言课文有限,如果就限于课文,即便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了,也不可能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段文言文教学,必须拟定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再说教学重点。文言文中词法与句法知识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与白话文相同或相近的,二是与白话相差较大会给学生造成阅读障碍的。现代学生用于学习文言文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口上。在初学阶段(指初一与初二),第一类知识就不能占用宝贵时间。但是现实如何呢?“字字落实”!即便是一些与白话文差异甚微,不会成为阅读障碍的知识,也作为教学重点。举个例子吧,初一册第一课文言文是《童趣》,一本有权威性质的辅导用书在设计的课后作业中,在“解释词语”一栏,选了六个词,其中五个分别是“果如鹤唳云端”的“果”,“以丛草为林”的“林”,“兴正浓”的“兴”,“方出神”的“方”;把“果、林、兴、方”等作为重点强调要学生牢记,不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吗?有人会说“这只是教辅用书而已”,不错,这是教辅用书,但是多少教师,多少练习卷,多少试卷,都是在配合教材的教辅用书的。第二类知识中又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近二十来个文言虚词。二是在叙事述意中经常用到但是不加注解或详细讲解就成为阅读障碍的知识(为了方便叙述,我把这类知识称为A类知识)。譬如“吾、汝、渠”,“吾侪、汝曹”等用来表示人称的代词,“咸、悉、亟、会”等各类副词,“俟、冀、

篇五:《提高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能力的策略》

如何有效提高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能力的策略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②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引导学生关照人物传记,是教师必须明确的教学方向之一。阅读人物传记,从古人身上学习崇高的品德、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助人为乐的仁爱之心、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宽厚的知识,激励自我,使学生终身自勉,终身难忘,终生受用。

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和分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考查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筛选辨别文中重要信息,文意的分析归纳和翻译等。就选材来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物传记、小说、杂记等多种文体百花齐放。考生在复习这一块时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得分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方法,没有探索传记文的特点,没有发现出题规律,也没有总结做题的方法,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帮助学生做好文言常识储备,树立做题的自信心,应该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重点。“知识、经验是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就不会有较高的能力。”③从高一到高三,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有一个全面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计划,明示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高一、高二以学习课文为主,以学习语文读本里的文章为辅,做好文言常识的储备,让学生课外阅读《古文观止》《史记选》《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超越帝王、名臣和名将》和《传记文学》杂志等,学在课内与用在课外结合起来。到高三,回归课本与专题训练相结合,课堂训练与考试题型结合,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练兵,在练兵中不断积累知识,做好迎接高考的准备。

不过,课外阅读也应该专精于一本,学有余力,而后求其它,不应该走马观花,博观泛览,如穷汉过十里洋场,只觉得眼花缭乱,而无实际所得。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克服草率麻痹的通病,对有设点的文中信息的阅读宜细不宜粗,而在枝节情节上又不必过分搅缠而造成思维疲劳。如果在高一课堂上就大讲文言词法、句法,不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也仅限于高考要求的几段,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