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陶渊明600


篇一:《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谢集二中 杨秋爽 (指导老师 董海霞) 提起陶渊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会说陶渊明谁不认识?不就是《桃花源记》的作者吗?古代著名诗人,谁不知道?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大概也是陶渊明的号吧? 难道堂堂古代著名诗人就这样被介绍完了?不,关于陶渊明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一直很尊敬陶渊明,也很想像他那样做一个隐士,不与世俗牵连,据说陶渊明从小就满腹理想,博学多闻,29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顺,最终因报复不得施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仕族阶级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隐,过上了简朴的农家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是迫于无奈,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入仕做官是根本的目标,陶渊明也选择了做官这条路,但几次入仕的失败,使他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的逃避方式,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的思想是伟大的,因为这是他执著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陶渊明归隐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容忍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选择追求“本我”,以求保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理想的表现。 我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大多是描绘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和对纯净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活。他一个人徜徉在南山下,与菊同眠,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贯被称为“花之隐逸者”的菊花,让陶渊明受到了清静无为、无车马之喧的安逸生活,更让后人明白了要为自己的心灵而活的道理。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的理想,不慕名利,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的人。

篇二:《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陶老素来从其田园诗出名,尽管他的成名距离他所生活的时代跨越了几朝。

有评论说道“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老的三篇最知名的作品有两篇我们都在课本里面见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三篇各有特色,最见其性情。

每每置身于闲适环境中,周围是寂静,迎面有和风,不远处有鸟鸣,你若要让我谈谈此时可能想到的诗人,那便是东坡和陶老了。

不同的是,前者是被动,后者是主动。

若说陶老的从仕生涯,零零总总不过六年,除去中间丁忧两年,实际只有四年。

如此算来,并序里提到的他只在任了八十日的彭泽县令,也可以说是他最后一次出仕。 最后的归隐,比起前面的小地主作势,劳动占了大多数,也是因为他真正从混沌中醒悟,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正是这么去做。

后世的评论家说,陶渊明的田园思想,实际上是清谈风潮的一种演变,而陶渊明的性格一曲,也可以称为外儒内道。

外儒而内道,仔细说来也是有原因的,他早年便学习儒家和道家,如果将他的出仕分为两部分,那么早期他还是有一番抱负的。

但它毕竟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也如他自称的“质性自然”,最终走向田园。

但你在欣赏他的许多作品时,你很难想到,这人竟贫困了一生,也自生来就体弱多病,只活到了五十一岁。

陈师道的一句话深得我心,”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右丞,苏州,皆学于陶,正得其自在“

的确,只有真心能感染他人,读陶老的诗辞,你很能感受到怡然快乐,他也实在会自得其乐趣,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一站一坐,好似这些寻常都同已经是不寻常,因着这妙,世界都明亮不少。

“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

或许,那些精彩都是由于内心,纵然言语寥寥,但光凭那份自在豁达也都令人神往。 陶老也是真性情_”我欲醉眠归去“但醉汉的无理之语也难以让人生气起来。

他的朋友之中,不仅有高尚人士,也有那些与他相契最深的田夫野老

他赋予敏感,不忍官场污浊,宁愿回到乡间“把酒话桑麻。”从“农务各自归,闲暇辄思念。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几句,就可以想象得到他们之间的真情和乐趣。

乡间的朋友们有时对他“壶浆远见侯”陶老也会“只鸡招 局。”此外,许多方面诸如其饮酒聚会等都可以证明陶老是个热情洒脱的人。甘于淡泊有之,却未必甘于寂寞。 我很喜欢他的读书态度,基于兴趣,广撒网,却“不求甚解”。{我心中的陶渊明600}.

他也许不是个专门的学者,却是一位天生的乐者。

陶老的自然之说,至今影响许多人,形隐之后,越来越多人选择心隐,在喧嚣中自我沉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他并不弥于固守,甚至不算是个正统的教徒,但陶老的心灵正如同宇宙,收纳不同的见地,那些美好而迷人的思潮,也正如那一道道银河般的星云,栖息于他的灵魂中。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 。”

陶老的道,他在前大半生一直在探索,直至真正归隐。有人以为他“舍释迦则宗天师”,是融合精神与自然的道。

却不见得有什么内外之分,他的意识里也许有许多种子,像是熔铸成就他心灵的许多金属物中的寸金片铁,我们也不得而知。

至于那些种子是哪些。

他是那天与地的信徒,生于万物,最终也消万物。

篇三:《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篆角中学九年级137班:黄龙会 指导教师:杨友

在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影响着自己,推动着自己前进的偶像。或许,他就像天使,在前方为我们指路。或许,他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获益匪浅。我的偶像就是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是谁呢?没错,他就是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他坚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品格,成为后世之正直文人的人生标杆。

五柳先生,他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物。

是的,他就是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的君子!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明君子不会在黑暗、丑恶的现实中与权贵同流合污;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说明君子是正直的人,不会被世俗与权势所折服。君子他只想永远的像莲花一般清纯,不被环境所染指。君子对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独特想法,更表明自己要在黑暗的现实中保留尊严而不被践踏。

君子对莲的态度和认知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能低头,做人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困难面前应昂起头,挺直腰勇敢的往前走,要活得有尊严。

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更让我明白了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一切,金钱,名利,富贵并不代表一切,唯有学识才是我们的全部。

是的,是他为我指引了方向, 没有他在前方引路,我们将会迷失方向,是他告诉了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许低头,在贫穷面前不许屈服,在失败之后不许颓废。

是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贫贱而心急,不为富贵而烦恼。

从他身上我还明白:人不光是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一天忙忙碌碌,就光为了赚钱,这种人很空虚。对我而言,做什么事都应该从中收获,否则做了也跟没做一样。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人的觉醒,人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时,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他就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在我感到迷途的时候,是他为我指点迷津。

篇四:《我心中的陶渊明 王嘉钰》

我心中的陶渊明{我心中的陶渊明600}.

南郊中学高二八班王嘉钰

怎把初心变幻浮云去 ?

——题记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初的那份信仰,我们也付出所有终

为之奋斗,但,终有那么一天,前方的道路阻断你前进的脚步,哭泣

的双眼朦胧你前进的方向,此曲中有恨,此约终有殇。下一步,你,

将要迈向何方?是否那一份坚守的执着背你而去?我想,我心中的陶

渊明一定会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

陶渊明,年少时心中便有一分伟大的志向,便是用自己的才华,

用自己的廉洁之心做出惊世骇俗之举。于是,他开始了不断的学习和

积累,用心感悟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着那看似枯燥的《四书五经》,

寒窗苦读,独享寂寞,摇曳的烛光之下陪伴他的终只有那份心中的信

仰。

终于,屡次的科举考试,屡次的灰心丧气,高中,带着满心的

欢喜以及信仰得以实现的喜悦,步入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圣地以及梦想{我心中的陶渊明600}.

的天堂——官场„„

但所有的冰冷终向他袭来,不给他一丝的时间去享受自己本以

为成功的喜悦——圣殿之上的眉来眼去,朝野之中的拉帮结派;同僚

们面对上级的阿谀奉承面对下级的飞扬跋扈;求人办事的礼尚往来,

纷纷争上的拖泥带水„„这一切彻彻底底的稀释了那份喜悦,这“天

堂”,与自己想象之中的差异竟然那么大,这前方,这梦想,到底该

去哪里寻找„„

一段的迷惘过后,最后他还是下了最后的决定——初心不变„„

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伴随着自己已定的决心,便归隐于田园之中。自此,彭泽县令不复存在,自己在官场中圆梦的期盼也不复存在。陶渊明这时有的不过是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志向以及孤独的自己,也会叹息,也会苦闷,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被陶渊明寄托于文字之中。于是,我们便知道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自在,“桃花源记”中对于神境的向往„„无不拉紧着我们与陶渊明新的距离,我们能感受到的,仅仅是他内心不变初心与隐士逸风„„

许多人说五柳先生归隐时迫于世俗,实出无奈,是消极避世,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这污浊的社会,只好苦闷着自己的内心,但我不这样子认为,没有消极避世,没有害怕世俗,没有违心而立,不是梦的开始,而是梦的结束。因为有了归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隐士之心,“归去来兮辞”终将他的志向传向了另外一位文豪——苏轼,自己用文采创造出的传承和归隐也终于我们的心中升华成一份梦之蓝„„

怎把初心变幻浮云去?是的,命运终如同掌纹,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保持着初心不变,退一步,终会海阔天空,终有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与出彩„„

篇五:《我心中的陶渊明》{我心中的陶渊明600}.

我心中的陶渊明

最爱那凌芳傲骨的秋菊,最爱那清风微扬的香柳,最爱乡间晨露的那一抹轻霜,最爱桃花深处的那一缕微光......

愿站在山屋东篱之前,举樽自饮,与菊共语。愿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看你带月荷锄高歌而归,观林海雾起,听鸟鸣山幽。这是你的天生禀赋吧,依山恋水,性旷情达。二十九岁出仕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便高唱“归去来兮”而还,一吐心中压抑与不快,如决堤之水,从此躬耕农亩,隐居山间,自得其乐。“羁鸟恋旧林”,纷繁变幻的世界终究不是你的归宿。看穿了世间的恩怨情仇,阅遍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你只愿抚琴引觞,躬耕赏菊,做个隐者。

归去,归去,你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那个污浊黑暗,纷纷扰扰的社会,独你能找到心中的那一块净土,从容应对外界的诱惑。近墨者也能不黑,你慨然应对世俗的官场,离官为民,为了尊严,甘愿受贫,不愿被乡里小儿所侮辱,更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自享高洁,不怕流言蜚语,因为这就是你的追求,不是吗?

乡间的晨风总是那么清新,带着雏菊的芬芳,房宅被榆柳桃李所包围,自是隐者返自然。逃离了官场的樊笼,挣脱了俗世的罗网,你更快乐吧。“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便“欢然有喜”,这种复归于自然的和谐是你毕生的追求。归隐,生命的本质在于形为心役,释放出内心的本真,这就是你所探求的生命价值之所在。{我心中的陶渊明600}.

你一定渴求寻找到心中的圣地——桃花源吧,那里鸡犬相闻,老少同乐,男有所耕,女有所织,你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也是如此吧。如果现实社会也是如此的民风淳朴,怡然自乐,你或许不会选择归隐这条路,只可惜事与愿违,于是,鄙弃官场,淡泊明志,最终,你头也不回地走入深山归隐处,寻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篇六:《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初二、11 李秉芳 指导教师:高美娥

幽幽菊花在阵阵秋风中傲然怒放,一缕缕幽香沁人心脾,令人闻

之欲醉。天空中最后一缕晚霞悄然退去,一抹余辉仍在徘徊。一位老

人满载着丰收的喜悦从田园归来,口中轻吟:“欢会酌春酒,摘我园{我心中的陶渊明600}.

中蔬。”这位老人,便是陶渊明。

纵观其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在这个充满污浊的黑暗社会的

侵蚀下,陶渊明少时的凌云壮志早已不复存在,留下无尽的落寞与惆

怅。他深深地知道,一人之力不足以扭转乾坤,造福一方百姓不足以

解决根本问题,如何的力挽狂澜也阻挡不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于是他

选择了归园隐居。但那段与世无争、静谧安详,自给自足、怡然自乐

的日子仍抚平不了他内心的伤痛,他憎恨这个黑暗世界将他埋没,痛

心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他对这一切无能为力,只能寄情于山水,

劳作于田园。看那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感受

时光的沧桑。在清闲午后,日落黄昏,捧起一卷书朗声诵读,吟唱一

首诗,独自品味。他追求的是一份淡泊,一份超脱,一份自然。就这

样,在极度清贫之中,陶渊明走完了他的一生。

或许只有黎明前的黑暗才能孕育彩霞的光辉。陶渊明那高洁傲岸

的品格,飘逸洒脱、自由不羁的灵魂,经历风雨沧桑沉淀下的淡泊与

宁静将名扬千古,永远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篇七:《我眼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

“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他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他是千百年来隐士中的“圣人”,后世的文人墨客们无不羡慕他,钦佩他,无论他们是得意,还是失意。他们羡慕他神思妙想,竟能勾勒出那么美的一个桃花源,因为在中国的词典里,“世外桃源”几乎是“天堂”的同义词,甚至“天堂”也没有“桃源”那么舒适——“天堂”很肃穆庄严,而桃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也钦佩他的豁达洒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读日子,他竟过得有滋有味,还吟出一句千古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就南山”。 这就是他——陶渊明,这个被万人推崇的隐士„„

而我却不大喜欢陶渊明,尽管觉得他的诗很美。我不赞成他的处事态度——隐,这实在是懦弱的表现。当时的东晋官场,也许真的是“尘网”、“樊笼”,但“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你厌恶昏浊,就不该只是躲避,而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激浊扬清;而且说什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似乎“穷则独善其身”,实际是逃避责任的懦夫。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不仅能诗善吟,还为国家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虽然失败,却依然抗争到底。比如上下求索的屈原,楚国朝纲混乱,他竭力去理顺,最后尽管被流放,仍然不改初衷;比如被喻为“中国11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北宋力排众议,推行新政;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刻不忘关心百姓,关心社稷;比如苏轼,因为支持改革而被贬到偏僻之地但也不曾放弃,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尽管“僵卧孤村”却不“自哀”,甚至“尚思为国戍轮台”,花甲之年,还想着去守卫边疆„„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比陶渊明伟大,他们都懂得人生在世,都有责任要承担,都竭尽全力去改变现实,去创造未来,而陶渊明只会逃到荒山野岭,扛一把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满腹经纶毫无用处,只能做几首自我安慰的诗。“心远地自偏”,这是一句好诗,只可惜他自己都不明白,只要“心远”,又何必去隐居呢?因为“心远”了,地自然“偏”了,隔不隔离人世又有什么区别呢?

而他的另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

一番感慨„„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

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我不仅不喜欢陶渊明,也不喜欢所有的隐士们。所谓“心静自成佛”,刻意去隐,恰是内心动荡混乱的标志。在封建社会里,许多人怀才不遇,便要隐逸,这也可以理解。但到了今天,如果还有人要“隐”,那他真的是懦夫了,就真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去修生养性,自己清净愉快,更重要的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并要勇于承担责任,尽管失意,也要坚持不懈。

篇八:《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前几天填古诗名句,填到陶渊明的《饮酒时》,无论如何也想不起下一句,只好空在那里,去填其他诗句,奇怪的是,苏轼的旷达自得,杜甫的忧国忧民,辛弃疾的壮怀悲切,那些激昂的诗句,都很轻易能在脑海中拾起,难道是陶渊明的平淡恬静,抹去了我的记忆?或是在尘世里浸没太久,忘却了心底那一小片净土?

在魏晋那个奇幻的年代,英雄留下的激情还在,但统治这一切的巨手却已枯萎,像是骤然绷脱的绷紧的绳索,社会中各种力量开始激荡,所谓乱世,所谓权术,策反,谋害。读书人没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他们所向往的宁静,平和,歌舞升平的时代早已远去,遥遥无期的等待使追求生命的消极的虚无感的读书人不在少数。然而,陶渊明与嵇康,阮籍不同,他没有像他们那样的过分的反叛精神,彻底的与人世隔绝,他有家庭需要供养,他在三四十岁时还陆陆续续做些小官,而所见所闻的黑暗使他更加惦念田园生活,田地要荒芜了,他天天自催,奔跑着回到田园中的家,孩子和仆人在等候,酒还温着。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就像是一个孩子,一个不懂“大人们的世界”的懵懂的孩子。社会固然黑暗,但历史的潮流是向前的,人类的优胜劣汰本就存在。人若不追名逐利,人若不渴望权利,若人人都像他那样甘于清贫,那世界都太平了,也就不会再有进步了。回望人类的历史,文明总是伴着战火和喧嚣。社会的进步本就残酷,陶渊明面对这一切,就像是用手捂着双眼从缝中偷看血淋淋的场景的孩子那样,他注定不属于那个在扭曲呻吟中即将分娩出新时代的混乱污浊的魏晋,所以这一切,他只能旁观,寄寓于他亲手打造的虚无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