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认识大自然的作文


第一篇:《感受大自然 作文》

一、教学内容:

如何写以“感受自然”为话题的作文

二、命题趋势

1、能够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通过细致观察,生动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3、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4、恰当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文章的层次。

三、解题方法指导:

(一)理解话题

“感受自然”的“文眼”是“感受”,要避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客观“再现”。如果只是写出自然事物的表面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主观体验及心灵思索联系起来,作文也就失去了灵魂,严格说来就脱离了文题的要求。要在作文中与读者产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就要求作者善于体验自身经历,将心中的感动饱蘸于笔端,流泻于笔下,这样做,才能将“感受自然”之情具体化,形象化。

这个话题决定了最容易写成借物抒情的记叙文。

写作时,首先要在眼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并且在自然万物中加入你的情感体验。

其次,通过讲述动人的故事,感悟一段道理,对本题特别适合。对于初中生来说,用一个曲折的故事作为载体,写出一段感情,是很容易做到的。

再次,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情怀。关于“感受”的内容,可以见于篇末点题,也可散见于篇中。

切忌写成纯粹的议论文,那样是不易把握的。全篇议论,反而令人厌烦。

(二)写法指导

1、巧取自然之景,让内容新颖夺目。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便是典范,词人先列举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特定的看似孤立的“自然”景物,而后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语道破天机,使前面的九个“自然”景物一下子有了词人浓浓的悲愁色彩,很是新颖。

2、细描自然之美,让语言靓丽多姿。想写活“自然”,就要在把握自然景物特点的前提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这时,修辞便是让作文语言形象、生动起来的最佳办法。

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方法是“自然类”文章取胜的一大法宝。

练习及指导: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一段傍晚的景色。

3、巧抒喜爱之情,让情感与众不同。一个具体的“自然”景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抑或不同的人“感受”上结果肯定不同。

《岳阳楼记》中,面对“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迁客骚人”们的“感受”是“或喜或悲”,而作者范仲淹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体现了其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骤然一新,产生了极其神奇的效果。

抒发真挚情感的方法有:1)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里,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它不借其他任何方法,而是直接把自己独特的情感抒发出来;2)寓情于事。带着强烈的情感来记叙事情或记叙人物,一边叙事,一边抒情,但目的在于抒情,记叙是用来抒情的手段;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就是通过对事物或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一种抒情方法,这种抒情方法,抒情应是最终的目的。

4)寓情于议。即通过议论来抒情,常被用于记叙类的文章中,当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强烈的感情时,

通过议论来抒发;5)寓情于理。所谓寓情于理,就是通过阐述某个道理,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的一种抒情方法。6)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某种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抱负和志趣。

注意:对大自然的“悟”,首先要有一定的深度,作文的“意”才能有一定的内涵,古人云:“意高则文胜。”如果仅仅写出自然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只能写出现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其次,对大自然的“悟”还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浮光掠影。写“悟”,可以散见于全文,也可以凝聚于篇尾。

练习及指导:针对自然界中的某种事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范文分析:

(一)病文分析:

分析提示:情感抒发是否恰当、是否符合主题,描写是否细致。

金樽玉碟水仙情

寒冬腊月之际,大雪纷飞之时,人们无不欣赏傲然挺立的红梅,生机勃勃的松柏;而我却最喜爱我家窗台上的一盆水仙花。

多么美丽的水仙,多么醉人的仙子。翠绿的枝叶,一簇贴在另一簇旁边,虽是那么拥挤,但却井井有条。一部分枝叶捧出了金黄的小花,一部分嫩叶吐出了洁白的新芽。亭亭的“金樽”耸立在“玉碟”之中,闪烁着迷离的光彩,释放着淡淡的清香。给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她无意争艳,却生就一副令人陶醉的风姿;她无心造美,却酿出一种叫人联想的意境。多么谦虚的胸襟,多么伟大的胸怀啊!

我每次回家,第一眼要瞅的就是窗台上的水仙。可爱的她们,哪里是一群俊秀婀娜的凌波仙子?分明是窗户上的一幅美丽的剪画„„

今天我一回家,就来到阳台上,打开窗帘。

“久违了,可爱的仙子!让阳光拥抱一下你们吧。”棵棵都是高挑挑的个儿,金黄色的花瓣,洁白的身子,绿色的叶子,耸立在花盆之中,纯洁高雅,娇美迷人,难怪有人称她为“金樽玉碟”。这仙子的根倒奇怪,就像蒜头一样。怎么也想不到,这模样平平的“蒜头”,竟然也会捧出如此美丽的水仙花来。她不需优良的环境,不需要精心地培养,只需要一汪清水,一缕阳光,再加上几块鹅卵石与它作伴。就能在她自己的一方天地中,自由自在地生长。你看,她给人们贡献了非常的美丽,而自己需要的却很少很少。

我第一次见到水仙的时候,是在一个朋友家做客,差一点把它当作大蒜头。它的杆像大蒜的杆,下部白,上部绿;它的叶像大蒜的叶,绿绿的,扁扁的;它的根更像大蒜的根,“兄弟七八个”团在一起。要不是这模样平平的“大蒜”顶部开出这一朵朵不同于大蒜的小花,我真要问:“你们家真有趣,把大蒜当盆景?”

一阵晚风吹进来。仙子们欣喜若狂,个个临风飘举,翩翩起舞。此时此景令人想起曹子健笔下的“飘若惊鸿,宛若游龙”。

(二)优秀范文分析:

总想起那条瀑布,无须记住它的名字,只需在心中留着与它邂逅的那种默契。它所在的那座山,有着和它一样的气质。山中有一潭清清的流水,清新、鲜活,静默中有一种隐隐的骚动。细看,原来是一脉清流涓涓注入,似乎满山都和着一种震荡的节奏。峰回路转,它竟在眼前了。

瀑是纯美的。那叠翠堆绿的山头,泻着一条几米宽的绿色的瀑,鸣响着一曲澎湃动人的歌。山被鼓动得喘不过气来,壁岩的新绿也像在涌动着,光洁而丰腴,有如少女的唇,接受着瀑布狂放不羁的吻。

瀑是热烈的。它浩浩荡荡地直泻而下,带着男儿强劲的呼号,虽然被岩石迎面劈成无数股水柱,但它仍顺势往下猛冲,溅起的一朵朵水花儿被击得狂放四溢,似烟似雾地朝人扑来。一切像生活一样轰轰烈烈,永不枯竭。

瀑是豪放的。它坦荡、自然、豪情满怀的狂泻中,有那么多色彩在奇妙地变幻,流光溢彩,仿佛大千世界里纷繁绚丽的生活;有那么多热情在奔突,在涌动,在宣泄;有那么多的清泉在欢唱,在奔腾,像大合唱,像交响乐„„

我被胸中盈盈的喜悦冲击着,尽管这颗即将成熟的心在生活面前,有时会茫然不知所措,可眼前的瀑布却启发了我。是的,它比我更懂得生活,更懂得自信,没有一丝彷徨忧郁,没有一点畏惧退缩,在无数个溅起的水沫中,塑造自我,走向辉煌的永恒„„

我默默地走近这水的屏障,呼吸那醉人的气息。纵然它经受疾风骤雨的打击,面对着山石怪岩的阻隔和刁难,它仍然奔涌着向前。

我心怀敬意地静静伫立着,看到了生命的极致:壮美的人生正是那些不畏险阻、奋勇前行的人们写就的,就像这眼前的瀑!

五、帮你积累

1、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歧。 2、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

3、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

5、叶—— 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6、果——山腰里、山崖上一根根毛竹修长挺拔,叶子上,晶莹的露水如同一串串珍珠玛瑙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成片的果树硕果累累。你看那黄澄澄的橘子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枝。那经霜的柿子仿佛大红灯笼,高挂枝头。松影里,竹荫下,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好像一点也不知道秋天的来临,还是那么有精神。真是“花谢花开无了日,春去春来不相关。”

7、瀑——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8、云——向往飞翔,向往天空,于是,我要做片云。时而,我会调皮地遮住太阳,任他那从我缝隙中透出的和煦阳光,为我镶上一道美丽的金边,把我打扮得光彩照人。时而,我会温柔地和彩虹做伴,用自己的一身洁白去映衬她那缤纷的七彩。时而,我也会有一点点虚荣:我会悄悄溜到河上,羞羞涩涩地去张望自己水中的倒影„„然后再偷偷地在天空中对着自己微笑。

9、晨——早晨,推开窗户,只见晨雾笼罩了整个山村。远处的山,近处的树,宛如壮观的海市蜃楼。远处山谷传来牧童喧闹的回响,但辨不清方向,更看不见人影。一会儿,太阳慢慢升起来,雾渐渐在涌动中扩散、变薄、消失,周围的景物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远处,峰峦叠嶂,连绵起伏;近处,流水淙淙,飞瀑四溅。此时的山村脱去了灰蒙蒙的睡袍,换上了金灿灿的新装,别有一番秀逸风姿。

凋 零 的 美 丽

秋天多被人们认为是衰败的季节,因此秋瑾吟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是啊,秋天的确是凋零的季节,叶黄了花败了,迁客骚人们的心中涌起了淡淡的哀愁。

一叶知秋,也许叶子是秋天的象征,告诉人们一年中无法逃避的衰败已随风而来了,但我认为叶子自有凋零的美丽。也许是秋风的呼唤使它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也许是大地的邀请使它风尘仆仆坠落人间,也许是它想乘着秋风去探究世间的美丽,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用生命中微存的一点力量成就了一段新的成长。叶子将原来本属于它的位置留给了下一代。叶子的离去保存了整棵树的能量,使它在来年更有力的生长,这就是凋零的美丽。残酷,无可奈何。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永不停歇的世界,谁也无法停留在一个层次上不前进,每个人都是社会这棵大树上的叶子。我们必须不断吸取养料以做到生命的延续。就象叶子那样吸收阳光、雨露来充实随时可能枯萎的自己。叶子离开树无法生存,人离开社会无法发展,我们都不得依存着一棵大树。就像叶子总有离开树的一天,人总有一天会离开社会,不是社会遗弃我们,而是我们跟不上社会的速度了。于是我们无

可奈何地退出,无可奈何地凋零——我们老了。

我们应该试着去寻找美丽。离开并不代表什么都不留下,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还在人群中晃动,激励人们永不言弃,我们明媚的笑颜还时隐时现,在曾经走过的地方种下欢乐。人虽然走了,但鲜活地存在于社会的印记却烙在了历史中。

我们的离开也提供了更多的位置给蓄势待发的人,同样的工作平台会是他们绚烂的舞台。

凋零是无可替代的必然,树叶离开树的悲哀,在巨大的失落中上演着美丽的情节。

[点评]“感悟大自然”的话题很宽泛,本文能够化大为小,从落叶中得到人生的感悟,主题精练而集中。文章的层次十分鲜明,先写落叶飘零,再写落叶飘零的美丽,最后上升到人生意义的高度,感悟到人生应该美丽地生活,像飘零的树叶那样,奉献自己的生命,留给大地肥沃与丰厚。文章立意鲜明,感情真切,语言流畅,过渡自然,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例文2]

花 开 的 声 音

可曾听过花开的声音?一人独处时,谛听蛙虫唧唧,若有若无的清香萦绕耳旁,侧耳细听,用你真心,可听到了吗?听!如月夜下自遥远的地方飘来的悠扬笛声,如晨曦初现中从叶尖滑落闪亮的露滴,如黄昏夕照透过红蜻蜓薄薄的翼纱:缥缈、清新、美妙。

这是我想像中花开的声音,也许,这般美妙的声音,只可存在于想像中,今生无法真正领略。但是,正因为这份遗憾和距离,花开的声音才永远美丽。

晨曦、黄昏、月夜,最令人遐想,在这些时分聆听花开的声音,会有无尽的感受。当暮色渗入每个角落,一切都变得如幻似真,如黑色的剪影戏。若配上一两点流茧,也许会更妙,更能令人想起花开的声音。夜中的朦胧只把美丽的一面展示,更增一份神秘。

花开的声音轻轻告诉我,所有美好的一切,也许都是可想而不可即的,以前认为美好的,当你得到了,便不再美丽。有位哲人说过:你认为美好的东西,千万不要回头看,这是保持她美好的惟一方法。是的,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会产生一种距离美,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很久以前,我总以为朋友之间没有距离,但那若有若无的花开的声音使我明白,朋友之间的空白要由一小段一小段的距离来填补。距离太近了,你心中的朋友便几近赤裸,他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已展示在你面前,那份神秘也就荡然无存了。朋友只在于理解,而不在于了解,让彼此心中都在那小段距离中仔细保存心底的一份神秘。

但是,朋友,我只需一点点的距离,而不愿让距离成为遗憾。只愿多年以后,你不要把所有经历的沧桑写在脸上,而把似曾相识的感觉洋溢,使我在茫茫人海中一眼把你认出,可以轻易地找回那笔一直藏于心底的财富,让极短的距离找到美好,灿烂,一起去听少年梦中花开的声音。

就让我们并肩而坐,仔细倾听,听!花开了„„

点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由花开花开的声音的美妙联想到美的特点――距离美,从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保持那点距离,这样,友谊才会持久,人生也就会更美好。“朋友只在于理解,而不在于了解”,作者大感悟可谓深刻了!文章语言细腻而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显示了扎实的语言功底。

第二篇:《自然作文》

自然作文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构建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为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创意表达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为目的作文教学新观念、新策略。简言之,写作是每一个人终身必不可少的能力,作文教学应该站在这个高度来进行。

正是基于对新课程理念关于作文教学目标的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2006年,作为中语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自然作文应运而生了。随后,我们同时在小学和初中的教学一线进入实质性的研究与实验,成果颇丰。

一、什么是“自然作文”?

摒弃过分的技法和套路,以国学经典为切入口,以熏陶、积累、感悟、沉淀、内化、生发为潜在目标,以学会思想、发展情感为核心目标,通过高强度的背诵和朗读、发散性的情景想象、个性化的文本解读、规律性的总结提炼,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自然而真实的生活,用心去感悟自然而真实的人生,健康地做人,自然地作文,这就是自然作文。

二、“自然作文”的提出有哪些依据?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指出:“那些无知的物体都有丰富的文采,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呢?”并且鲜明地提出“文章源于自然之道”的论断。(《文心雕龙.原道》刘勰)

台湾自然写作是当代台湾文坛上一种新兴的文类,是台湾在面对生态问题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现象。这一文类萌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就呈现出相对繁荣的局面,至今已发展成为台湾文坛上重要的一脉,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不管是从生态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当代台湾自然写作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自然作文”的提出是符合写作规律的:通过潜在的“熏陶、积累、感悟、沉淀、内化、生发”六个分目标,来实现 “学会思想,发展情感,健康做人,自然作文”的核心目标。

“自然作文”的提出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构建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生、

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为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创意表达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为目的。和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理念不谋而合的。

“自然作文”的提出和语文教育的权威机构对作文教学的认识是基于一致的:三套已通过国家级评审的新课标语文教科书(人教版、语社版、苏教版),还包括现已通过教育部评审并投入使用的鄂教版,都在按作文教学的本质追求实事求是的作文教学。

“自然作文”的提出是直接针对现今作文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

三、“自然作文”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什么?

1、注重培养作文主体冲动-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2、尊重作文客观规律;

3、杜绝在操作层面上的简单训练;

4、主张范文经典化;

5、倡导自然作文就是最大的创新;

6、积学深思才是激发灵感的源泉;

7、一朝一夕是结不出果实来的,一课一讲是学不会作文的。学会写作文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8、"学会思想,发展情感,健康做人,自然作文"才是作文的本质所在;9、培养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10、实现"熏陶、积累、感悟、沉淀、内化、生发"六个分目标的有效途径。

四、“自然作文”能解决哪些问题?

不是简单的表面上投机取巧的寻找所谓的作文“捷径”,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会写作文的问题。

端正写作文的态度:作文是一个人关注自然、人生、社会的责任和程度,不是肤浅苍白的应付差事。

修正写作文的认识:作文不是应付考试的一种技巧而是一个人终身必备的一种能力。

形成写作文良好的习惯:学会思想,发展情感,健康做人,自然作文。

树立正确的方法:作文是鲜活生命的个性表达,不是生搬硬套的机械化作业;作文是自然情感的愿意宣泄,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作文没有通用的模式和技巧,也不存在什么“秘笈”“速成”和“宝典”,学会写作文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熏陶、积累、感悟、沉淀、内化、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