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指法入门


篇一:《x古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指法》

古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三千多年之前创制出来的。从那时开始,古琴的形制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中,古琴的形制也被赋予了人本主义的色彩。在世界各种乐器中,没有一种是像古琴这样以人体为模仿对象的。整张琴分为额、舌穴、颈、肩、胸、腰、腹等部位,都是以人体为标识的。同时,古琴的长度是三尺六寸,象征了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十三个徽位象征了一年有十三个月(含一个闰月),这些有点神密色彩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人在不科学的时代解释事物的特点。

古琴有七条弦,从外到里定名为一至七弦。古琴琴弦的外侧有十三个徽位,从岳山向焦尾依次为1、2、3、4 ……13徽,其中第七个徽位在琴的正中间,一般都是较大的徽。弦位和徽位都是要必须记住的,因为琴谱中会标注。而琴头处把弦支起来的硬木条叫岳山,琴尾处把弦支起来的硬木片叫龙龈,岳山和龙龈之间为琴弦的有效长度,一般是110公分。 琴的底部,琴头下面有两个像腿一样的东西,叫护轸,是保护琴轸用的;岳山下面有七个琴轸,通过旋转琴轸上的线绳,拉紧岳山上面的琴弦,可调整琴弦的音高。琴的胸部下面有一个出音孔,叫龙池,琴腹下面也有一个出音孔,叫凤淖。琴腰下面的两个足叫雁足。 古琴的调式有几十种,但最常用的是正调,七条弦从外到里简谱为5612356,1的音高相当于钢琴的F,即CDFGACD,因此唱名简谱也可以唱成1245612。而每条弦上都可以发出三种音色:散音、按音和泛音。散音就是左手不按弦,右手弹而发出较低沉而圆润的声音;按音是左手按弦并在要求的徽位之间滑动,古琴发出优美婉转像人在唱歌一样的声音;泛音则是当右手在弹动琴弦的同时,左手指在指定徽位上轻轻点碰琴弦,使琴发出清脆亮丽的声音。 古琴放在琴桌上,琴轸要放在桌子外边,以便于随时调整音的高度。弹琴人要坐在正对琴的四徽和五徽之间的位置。右手弹弦要在岳山和一徽之间。左手不按弦时要四指并拢放在琴弦的外侧或内侧,以不碰到弦又比较放松为好。

下面讲基本指法:

右手弹弦用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小指不用。大指向内弹叫劈,要求中指名指要按在相隔四五根的弦上,这叫倚指。大指要斜立成七八十度,干净利落地用指甲尖拨弦。大指向外弹叫托,要求和劈一样,但却是用大指的肉弹,同时要先把大指按在弦上,向下方用力,弹出后要把大指按在下一根弦上。

食指向内弹弦叫抹,用指尖压住弦向下用力,弹后压在下一根弦上;食指向外弹叫挑,一般要先把中指压在相隔的第二根弦上,把大指顶在食指的指肚上向外推。食指用力挑的方向是向斜下方。

中指向内弹叫勾,中指尖压住弦,向下用力,弹后中指压在下一根弦上。中指向外弹叫踢,用中指的指甲向斜上方弹出。

名指向内弹叫打,动作要领和勾相似。名指向外弹叫摘,和踢的动作要领相似。 以上指法中用得最多的是抹、挑、勾、踢。而大指的托、劈主要用于六、七两弦,名指的打、摘主要用于一、二两弦。但在组合指法中,各个弦位都要用到。

以上是右手的八个基本指法。

左手基本指法:

大指按弦用第一指节平卧压住弦,其他四指放松悬在大指上面,虎口张开,第一指节向外突出,用半甲半肉的地方紧紧压在弦上。

食指按弦用的地方很少,只在部分曲子中偶尔用一下,用指尖压弦。

中指按弦一般只用于第一根弦,用中指指尖压弦。

名指按弦用指尖的左侧压弦,因为此处离指骨较近较硬。同时,名指按弦时手掌要稍稍抬起,以便观察徽位。

左手按弦用得最多的是大指和名指。弹琴要诀上说,弹欲断弦按领入木,是说右手弹弦要有力度,而这个力度不是用拙力,是经常练习得到的功夫力。左手按弦要用力,是必

须要将弦压紧,否则声音虚而短,不清不美。但同时左手指还要灵活,不可僵滞。

以上讲的只是左右手最基本的指法,在实际应用中会有许多新的指法和组合指法。但不管有多少变化,都离不开这些最基本的指法。因此这些基本指法要反复练习

篇二:《古琴入门 减字谱》

减字谱看上去神秘,其实一点就透,咱们先认琴

古琴的七根弦,代号分别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我们最远的那头开始算,是“一”,靠我们最近的就是“七”弦。

减字谱里的一定要有数字,是表示弦数和徽数,先来认弦。

我们先认两个字——

分别是“勾”和“挑”。

古琴的七根弦——

古琴只有七根弦,发出的音不是“哆来咪发索拉西”(1234567),而是“嗖啦哆来咪嗖啦”(5612356),没有“发”(4)和“西”(7)

其实古筝也是一样,空弦没有4和7,而是1235612356的循环,越来越高。

所以,大家从靠近自己的方向往外拨一下——“啦—索咪来哆”,就是沧海一声笑的第一句了,

另外很多人觉得“沧海一声笑”这首曲子很古风?简直堪称穿越文里的萝莉们的保留曲目,不然怎么都说,“穿越不唱沧海笑,枉来异世走一遭”涅?

这首歌里面整首都没有“发(4)”跟“西(7)”——

65321,32165,56561235,653212

啦索咪来哆,咪来哆啦索,索啦索啦哆来咪索,啦索咪来哆来。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

看吧,整首都是这样。

看这个字——

“勾”这个字的外框,表示是用勾的指法

大家把右手轻轻搭在桌子上,自然弯曲,中指轻轻向掌心“勾”一下,就是这个动作,而这个字就表示用中指勾的是第四根弦!

然后是另一个指法,“挑”

“挑”的简写,就是它的末一笔,“匕”字去掉上面的东东,换上大写的数字,表示这根弦用挑的指法。

挑的动作是怎样呢?大家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相搭,其余三指不用故意翘起,做个自然的兰花指形状。想象第二根弦上面落了只小虫子,用食指将它挑飞——

大致是这种感觉,大家要是感兴趣想学的话一定要去老师或是看网上的教学视频,指法是很重要的。

想学古琴,不会五线谱不要紧,不会简谱也不要紧,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会汉字,所以每个人都能看懂减字谱。

“挑”二弦——

接下来,大家看这个字——

比刚才只多了个草帽?这个“草”头,不是草的意思,而是“散”字的起笔,表示这个音是散音。

刚才上面图片的两个字也是散音,这个时候,我们只用右手弹,左手是闲置的。

古琴的音分为散音、按音和泛音,它的散音就只有七个。

看,曲谱里很多时候那个“草”头就不写了,但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这个字就是用“挑”的手法挑七弦的意思。

上面的那几个字,都是散音,只有右手。接下来左手了。

对了,单看琴板上的话,右手虽然是发音区,但它的地盘是很小的,就是图上喷漆的部分。至于左边那好大一块有徽对应的区域,那都是左手的地盘,在上面点来点去滑来滑去——

所以现在大家是不是能领会到为啥一定要靠右坐了?不然使不上力啊!那种影视剧里大刀阔斧、大大咧咧坐在古琴中间的人,气派倒是气派了,但却是不会弹的。

接下来加上左手,上左手前我们也要认四个字——

“大”、“人”、“中”、“夕”,什么意思呢?

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很好理解吧?“人”和“夕”分别是“食”和“名”字的起笔,所以我说,古琴的减字谱只要是中国人,只要认识中国字,一点就透。

这张图要分开看,上面说左手,下面说右手。它的意思就是——右手用勾的指法用中指勾第一根弦,同时用左手的中指按住第七徽下面一弦上对应的位置。

这个字,弹奏的位置是这样的,红的那点表示右手所在的位置,绿的那点表示左手所在的位置。

第一根弦上的第七徽——

那么再学一个字,帮大家巩固一下印象,这个的意思是——

首先看下面,定位是在第三根弦,右手用“勾”的指法;

然后去找左边,也是按在第七徽的位置上,但是,跟上一个不同,这次要用左手的“食指”按。

古琴有十三个徽,从右手数去是第一徽,到琴尾是第十三徽,第七徽位于最中央,也最好找。

在琴上的位置是这样,依然红的表示右手,绿的表示左手,大家都认对了吗?

对了,看图只能找位置,是体会不出指法的。减字谱上每个音的指法都很明确,虽然我们用哪根手指都能弹出一样的音,但乱用手指是不行的哦!

这里有一个我们刚才没讲过的符号,是一个新的指法。

它由“托”字的右半边演化而来,很形象吧?用大拇指演奏。大家找一个桌子沿,用右手的大拇指抵住,向外拨出——把桌子用大拇指朝外“托”的这么一个动作。弹琴的时候把桌子沿换成第七弦。

所以这个字的意思,用的分别是两个手的拇指,右手拇指“托”第七弦,同时左手的大拇指按在这根弦的第七徽位置。

在琴上的位置是这样——

晕,每次都是第七徽,我也没法子,因为减字谱打不出来,我都是从比较大的图里裁出来的。

但是大家注意了,虽然这几张每次左手都是压在第七徽上,但没有一次是重样的,有用中指、用食指、用大拇指。再次强调,指法是灰常重要滴!

篇三:《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

一张图学完古琴54种指法,你来吗?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称之为“商羊鼓舞”势。“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称之为“飞龙拿云”势。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13、泼剌:右手食、中、无名指在两根弦上首先向内拂弦(泼),然后立即向外弹出(剌)。称为“游鱼摆尾”势。其像形画的是一条鲤鱼,其要旨是扫弦要宽广而有分寸。{古琴指法入门}.

14、打圆:是一个涉及两根弦,发出七个声音的指法。称为“神龟出水”势。

15、背锁:右手在同一弦上,剔、抹、挑依次弹出,共三个声音。称“鹍鹞翱翔”势。

16、短锁:右手在同一弦上,先徐徐抹勾,然后接以背锁,共出五个声音。

17、长锁: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挑抹勾,再接背锁。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干脆,三音次第弹出要快。

18、轮:右手在同一弦上,依次摘、剔、挑,动作非常迅速。弹奏要轻而细腻,使三个声音融合在一起。称之为“紫蟹傍行”势。

19、半轮:与“轮”的动作相同,但只用中指和无名指。

20、如一:两根琴弦同时发声。称“凤鸾合鸣”势。

21、双弹:在同一根弦上依次迅速弹出两音,通常是抹勾。为“寒鸦啄雪”势。应只用指尖弹奏,触弦短而干脆,像是啄的动作。

22、索铃:左手依次轻轻滑过数弦,右手食指配合左手的动作,同时轻挑左手垫的那根弦;双手的动作须严格平行。称“振索鸣铃”势。

23、滚:右手从七弦到二弦,或从六弦至一弦连续剔过。为“鹭浴盘涡”势。

24、拂:是“滚”的对立指法,从一弦弹至六弦,或从二弦弹至七弦。

25、再作:重复上一段。

26、从勹再作:从括号处开始重复上段部分。除了“从勹”外,还有“从头”,意为从头重复。

27、少息:短的休止。

28、入慢:渐慢。

29、至:到。如滚六至一。

30、连: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连奏。

31、轻: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弱。

32、重: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强。

33、缓: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缓慢的。

34、急: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急板。{古琴指法入门}.

35、大指:左手拇指。

36、食指:左手食指。

37、中指:左手中指。

38、名指:左手无名指。

39、绰:左手在应取音的徽分左方约5毫米处按弦,然后迅速向右滑动,直至到达应取音位处。称“野雉登木”势。声音的效果是一种上滑的、延长的声音,应该像是野雉清晨打鸣的叫声。

40、注:绰的对立指法。左手在应取音位的徽分右方约5毫米处按弦,然后迅速向左滑动,直至到达应取音位处。“绰”和“注”都应该在右手弹弦的同时开始按弦。

41:吟: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颤音。左手按在音位处迅速左右移动。称“寒蝉吟秋”势。应模仿蝉悲切、颤颤的叫声。其变体有“长吟”(是一种持久的颤音,应该想象成鸽子每逢下雨时那种叫声“鸣鸠唤雨”)、“细吟”(小颤音,应该让人联想起“喁喁私语”)、“游吟”(摇摆颤音,应该让人联想起“落花流水”的情形)、“定吟”(比较特别,手指的震动幅度非常小,以至于几乎感觉不到)。

42、猱(音为nao,但读rou):相当于西方音乐中的渐慢颤音。是比“吟”幅度更大、加强的颤音。称“号猿升木”势。

43、撞:字意是“击打”。右手弹得音后,左手快速撞向音位右方并极速回位。

44、进复:字意是“前进后返回”。右手按弹得音后,左手向上滑到指定的音位后,再回到原位,或滑向谱中指定的另一音位。

45、上和下:字意是“上升”、“下降”。是指法“进复”更加精确的形式,有时可以和上一个指法互换。“上”是按阶段向右走;“下”的动作相同,但方向相反。

46、分开:比较特别的指法,可以使同一根弦次第产生四个音。(例:左手在九徽处按弦,右手弹得音后,左手带音,坚定大胆地进至另一徽,停顿极短的时间后,再回到原位,回到原位的同时右手再弹一声。)

47、罨:字意是“遮掩”。右手不弹,左手的大指、中指或无名指轻叩琴弦得一低沉、阴暗的声音。称“幽禽啄木”势。

48、往来:字意是“来了又走”。是“进复”和“吟”的组合。右手弹得音后,左手向右走一徽,吟,然后回到原徽,吟,然后重复以上动作一遍。称“栖凤梳翎”势。{古琴指法入门}.

49、搯起:字意是“拔起,上升”。主要是左手大指的指法。左手无名指按音位,比如九徽,左手大指抓弦得音。(同样的音符也可以在左手无名指按音位时,右手手指拨弦弹得音,但这两种指法得到的声音音色是完全不同的。此称为“二仙得道”)

50、浒:字意是“倾斜的河岸”。右手拨弹得音后,左手大指按于十徽,少息后向右滑,直到九徽处。该动作应慢而专注,感觉像是倾斜的河岸上拖东西。

51、跪:字意是“跪下”。用左手无名指指尖按弦有时候很不方便,特别是按弹低徽位的“搯起”时。解决办法就是,不用左手无名指按弦而是用左手无名指的末关节背面按弦。称“文豹抱物”势。意指按弦要坚定、果断。

52、泛起:字意是“泛音从这里开始”。(泛音是指左手轻点弦上,而非按弦至面板上而得到的,称为“粉蝶探花”势。)

53、放合:字意是“放开再结合”。主要针对左手无名指,产生一种和弦。称为“空谷传声”势。(假设左手无名指按三弦九徽,同时右手弹三弦;下一个音符右手是弹四弦散音;现在,当右手弹四弦时,左手拨三弦,使两弦同时发声。)

54、推出:这一指法主要涉及左手中指。称为“白鹇腾踏”势。(假设左手中指按于十三徽时,右手弹此弦;演奏下一个音时,左手中指在原徽不动;当右手已弹完此音时,左手中指把第一次弹过的那根弦向外推出得音。)

古琴音乐的这种记谱法看上去似乎过于复杂棘手,不够实用。然而经过正规的训练后,会发现他和西方的记谱法一样方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记谱法并不记录任何真正的音符。然而,因为古琴各种定弦方式都是严格固定的,而且古琴的琴制也是固定的(甚至一根弦要用多少根丝做成也是固定的),因此,这种对音符记谱的缺失并不会对演奏者带来严重的困难。

篇四:《古琴的十个你不知道的基本知识点》

铭乐堂古琴培训

一、名称与历史

古琴,

在古代一般称作“琴”,

也称作“瑶琴”、“玉琴”、“七弦琴” 近代为与西方乐器区别,

才在名字前加一个古字,

称作古琴。

2003年11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宣布了世界第二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古琴名列其中。{古琴指法入门}.

古琴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

有四千余年。

其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在孔子的春秋时期已极为盛行。 古琴的创制者,

有黄帝、伏羲、神农、舜多种说法, 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

二、构造与象征

古琴长一般在三尺六寸五分左右, 象征三百六十五天;

面板呈弧形,象征天;

地板是平的,象征地;

最初古琴只有五根弦,

象征君、臣、民、事、物, 暗合金、木、水、火、土, 对应宫、商、角、徵、羽, 据传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代, 分别各加一根弦,增至七弦; 古琴有十三个徽位,

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闰月; 古琴下有两个出音孔,{古琴指法入门}.

称为龙池,凤沼,

象征太阳和月亮。

三、形制与流传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

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 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 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 亚额式、鹤鸣秋月式。

历代琴人也创造了很多新形式, 今天的斫琴人也在不断创新形式。

但历代下来,

流传最多,流传时间最长的, 是伏羲式和仲尼式。

今天还有1000多年前的唐琴, 流传于世,并可以演奏。

而宋、明、清代流传的琴就更多了。 这在世界乐器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会上, 一张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出品, 宋徽宗御制官琴“松石间意”, 经过激烈的竞价,

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 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记录。

篇五:《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左手常用指法

——铭乐堂古琴馆

(一)基本指法

弹琴时,应双手配合弹奏,左右手各有分工。左手主要用于按弦。古琴的表现力极强。而要把古琴的表现力良好地发挥出来,主要要看左手的功夫。

左手按弦可用大指、食指、中指、名指(无名指),不用小指(禁指)。在琴谱中,用指按弦用 “ 大 ” 表示;用食指按弦用 “ 亻 ” 表示;用中指按弦用 “ 中 ” 表示;用名指按弦用 “ 夕 ” 表示。

按弦时,要求平正坚实,取音要准确,还要灵活生动,才能发挥琴韵之妙处。大指按弦要求半甲半肉,以肉按弦亦可,但不可以纯指甲按弦。其余三指,一般均以指尖按弦。左手除一般的按弦外,其最主要的指法有四种,即:绰、注、吟、猱。

绰 ( 卜 )

左手按应取音位下方少许,弹弦后迅速上至应取音位,在应取音位处得音。 注 ( 氵 )

左手按应取音位上方少许,弹弦后迅速下至应取音位,在应取音位处得音。 吟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按弹得音后,左手按在音位处左右动荡而有声。

猱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按弹得音后,左手在音位一侧左右有向动荡,幅度较吟更大。

(二)其他常用指法

古琴的指法非常丰富。左手指法除最主要的绰、注、吟、猱外,较常用的还有以下诸种:

上 ( 上 )

按弹得音后,左手不离弦带音向上走。

下 ( 下 )

按弹得音后,左手不离弦带音向下走。

进复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按弹得音后,左手不离弦带音向上走一音位为进,再回到原位为复。 退复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按弹得音后,左手不离弦带音向下走一音位为退,再回到原位为复。 往来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按弹得音后,左手不离弦带音退一音位,再回原位,再退一音位,再回原位,再退一音位。

淌 ( 尚 )

近似于下,但较慢。

分开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将抹挑或勾剔分开,按弹得音后,左手带音进一位,再回原位,同时再弹一声。 落指吟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左手按弦即吟。

长吟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较长的吟。 细吟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细微的吟。 急吟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快速的吟。 缓吟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缓慢的吟。 双吟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同一弦上弹两声,二俱用吟。 定吟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左指不离音位,唯指节运动的吟。 缓猱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较缓的猱。 急猱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快速的猱。 撞 ( 立 ) 按弹得音后,左手带音向上急撞一位,然后迅速回复原位。 双撞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连撞两次。 反撞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向下方反撞。 逗 ( 豆 ) 趁右手弹弦时,左手迅速带音撞一位。 浒 ( 午 ) 按弹得音后少息,左手带音向上走。 罨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右手不弹,以左手手指按击琴弦而得音。 掐起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右手不弹,以左手名指(或中指)按音位,大指掐弦得音。 虚罨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弹弦后罨称为罨。未弹弦而直接罨称为虚罨。 拖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掐出音后,名指(或中指)带音向上走一位。 抓起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左手大指将弦带起得音。 带起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左手名指将弦带起得音。 推出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左手中指将弦推出得音。 虚按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弹得散音后,左手手指轻点弦上,遏止余音。 对起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左手大指注至音位弹弦得音,名指再绰至音位弹弦得音。 唤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趁右手弹弦时,左手迅速带音进一位,再退回原位。 放合 ( 古琴左手常用指法 )

左手按位放出弦得音称为放,乘放时急按次弦音位,右手弹弦得音。

篇六:《古琴指法》

一.音色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