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读书的问题


篇一:《简谈当前学生读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谈当前学生读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二阳

2011年4月

摘 要:本文学生不能很好的看书的问题,明确的提出了“让学生多看点书”的观点,并对学生不看书或少看书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也对如何让学生多看书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抓住教学过程中这一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切实转变学生的思想服务。

关键词:多看 养成 主体 时间 教师观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伟大的导师毛泽东曾对人说过:“书要读,靠自己读”。就教学而言,书不仅要多读,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读。可常见许多老师课后在办公室,手一摊,无可奈何的唉叹:今天的练习卷,早就打好招呼了,要看书,看书······你们瞧,书上都有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错了,书根本没有去看。叫几个学生问问,回答几乎相同:作业还没来得及去做,哪有时间去看书,真的没看,从来不看,或很少去看书。问问家长吧!关心一点的家长说了,常见孩子在写作业,我们也不去打扰他(她)了,看书不多,或不见他们看书。问问他(她)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作业做完了吗?“作业做完了”,“或快做完了”看书从来没当做是一份任务。正如学生们常说,作业做完,万事大吉,这是硬任务,书看不看,看多看少无所谓,你也不知道······上述这些现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家也司空见惯了,习以为常了。但我不以为然,学生不看书这个老大难题不解决,就会出“数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难学,教学质量越来越缓坡,家长会越来越失去信心”恶性循环。本人认为有必要借此文大声疾呼:让学生多看点书!

俗话说:“有理不在高声,无理寸步难行”。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必须追查根源。那么,造成学生不看书或少看书的原因何在呢?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让我来做一下简单的分析吧。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懂看书的道理

书本、书本,就是读书之本。古人曰:“书本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是教书的脚本、基础。从宏观上看,作业对看书而言是战术安排,看书对作业来说却是战略措施。作业(练习)是训练(检测)学生对书本知识技能情感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最终是为掌握课本知识服务的。对书本知识一知半解,生吞活剥,或只是道听途说,断章取义,又怎能保证作业的质量,达到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之目的。可事实上有一部分学生不懂得这个读书道理,本未倒置,甚至是把看书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之一。须知,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起飞也好、腾飞也罢,就没有牢固的基础,是飞不上去的。如不了解“精神文明同时也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观点,你怎么谈得上理解邓小平关于改革成败标准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怎么会理解现代化建设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道理。日常教学中,因不看书,闹出花样百出的问题,难道还少吗?我认为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关于“看书是最重要的作业”、“看书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任务”的话,这是最值得深思的。

(二)学生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

一般而言,学完新课做作业,自修时间做作业,放学回家做作业······这种做不完的作业,一方面有练习资料泛滥的问题(如作业本、同步练、每周一练、单元测验、评估试卷······)另一方面也有学校和教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否落实的问题(翻印、编印、增订一类资料),即便没那么严重,但更有学生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的问题。就老师而言不看书行吗?老师备课要看书,要备好课就要反复的看书。备课过程还要备练习、作业,课前必须用课本上的只是对其作出准确、明确有序的解答和分析,必须对课本知识完全彻底掌握,必须会融会贯通,适当联想,能举一反三,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教学好,学习好奠定良好的基础。即便是老教师,也有教材改变等情况变化,试想不看书或少看书行吗?同样,每一位学生,平时不能去对教材或知识作出深入研究,碰到疑惑之处,犹豫不决、拿不准,想当然,碰运气占了上风,这也可能是有些学生成绩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吧!问题的实质是书没有读透。只有树立“读书是最

重要的作业”的思想,才能养成爱看书、先看书、早看书、多看书的良好习惯,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如学到思想品德“人类与环境关系”一框,参与管理既是青少年的权利,也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走马观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不能全面理解这一知识,也就谈不到在环保行动中有所行了。可见,看书必须要形成习惯,习惯靠养成、看多了习惯也就成自然了,便会出现良性循环。

(三)学生不会看书

往往有这种情形,老师问学生:“你书看过吗?”“看过了。”“说说看”,“说不上”,“有什么问题吗?”“没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学生不会看书的问题,诸如此类多的是,看课本想看小说似的一目五行、十行,只看大标题,只看粗体字,走马观花,看不懂的地方不是下马看花,研究一番,就让它过去了。有位特级教师曾经举过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有趣的例子,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立冬了,冬天还没有到。”研究过的人都知道冬天以东至为标志。可许多上过此文的老师没弄懂这句话就让它过去了,他问过许多上过此文的老师,都说不上,但都不曾加以寻思追究过,学生也没有人问起过这个句子,这次被这位特级教师问住了,抓住了。看书不研究、不致疑,何为读书,何为教师,何为学生,这件事作为教训至今为大家所铭记。

(四)学生没有时间看书

开齐开足各门课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看看学生的课程表,一天的安排也够呛的,每天门门有课,课课有新内容、新知识、新要求,课课有作业,作业还要分作业本上的、同步练习上的、评估试卷上的等等,一门一张,该有多少(没门何止一张),偶尔听到过学生放学路上冒出一句:“哇,今天我们发了18张练习卷子,晚上不要睡觉了!”当然一般不会这么多,如此严重。一句流行的口头禅叫:“农业好坏看产量,学校好坏看分数。”不是没道理,考试在今天还是一种最现实的最佳选择和评估手段。一般按常规走路的校长、在现行考试制度的制约下也有苦衷,还有什么好办法呢?要找出路,就得让孩子去搬一座又一座的山,填平一个有一个的沟坎。作为教师也往往这么想,你少做一点作业,那么学生的精力就会流向另一门作业题,这是大大不利的,万万使不得的。星期五、

六、日要加点码,多布置一点作业,因为明天是双休日,别让学生浪费时间。实际上,不要说平日看书,星期天看书也不看不成了。什么复习、预习、都成了一

句句空话,难以落实。有的好一点的学生无可奈何地对老师说:“我们也想看点书,真的没有时间看书,大考一来,心虚得很。”这是真话,这个问题解决不解决,学生怎能去看书。

(五)教师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

课堂时间是一定的,教师用多了,留给学生的就少了。试想教师们辛辛苦苦的准备,不厌其烦的,罗罗索索的、反反复复的灌输,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外,实际上没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不懂得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的真谛,效果是否也良好呢?特别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学生这学习主体的自主积极活动,其结果只能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有时候教师还以为自己很委屈、很恼火,我多少辛辛苦苦,你却如此不领情、不好好听。实际上,正如上海师大心理学教授卢家楣所言:“每节课的新知识一般说只占百分之三十左右,旧知识却占到百分之七十左右,而新知识大部分是用旧知识去展现的。因此,大部分内容是学生自己看得懂的,学得会的,即使不懂,不甚懂,他就有了问题,有了求知欲望,就会再去专研”。因此,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羁绊,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安排学生看书的时间。这也是课堂成败得失的重要环节。这个转变是艰难的,但是应该是可能的。它需要教师一方面不断的提高认识,提高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好好的掌握教材、精心设计,备课时就确定好那些可不讲,哪些可少讲,哪些必须讲,问题就可以逐步解决,局面就会改观。实际上,不客气的说,多讲的老师说不定也是教学水平不高的表现。心想,你老是不放心,不放手,抱着走,扶着走,学生一走出校门,就像拔掉盐水瓶针头的病人,离开奶瓶的孩子,他有多少自力更生的能力,有多少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解决让学生多看书的关键。

当然,学生不看书或少看书的原因很多,比如学习目的性问题、基础问题、家长问题,但一通百顺,它们都不是主要障碍。通过以上分析,实际上我们也基本上找到了怎样才能让学生多看点书的方法了,大致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二、对策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为看书创造必要的条件

邓小平同志说过:“只有认识上的统一,才能行动上一致。”书该不该看?该

看!古人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了书,知道书里讲的是什么;反复看书,就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作业前看书,作业思路更明确;联系实际看书,就能运用知识对各科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继而提高了觉悟,并转化为能力;超前看书,带着问题听讲,声声入耳;课后看书,可查漏补缺;课堂看书可化解各科争时间的矛盾;有利于教师精讲等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看了书,避免不该发生的失误,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时间效率······看书呀!让学生多多看书吧!为学生多看一点书而忍痛割爱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独角戏往往会事半功倍,不认识这一点,就迈不开放手让学生学这一步。我们教师的作用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诱导、指点,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会学。

(二)必须处理好讲与看、做与看、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根据学生不看书的原因分析,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众多矛盾制约着学生的看书,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师生之间讲解与看书的矛盾,学生作业与看书的矛盾,课内看书与课外看书时间矛盾的问题。

就教师讲解与学生看书来说,教师必须改变一言堂,营造群言堂氛围。对一堂课时间的安排有时必须做些强制规定,教师的讲解起码不能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否则便是违规(是否行得通,或左或右,大家可评一评),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确立新的教学理念,走出“灌”、“填”的误区,跃上导读、导思、导议、导练的正确轨道。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书上非常明确具体,教师不必多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吧······老师,放心吧!

就作业与看书的矛盾来说,须知“万变不离其宗”,作业、习题是根据课本编的,任何变化离不开课本,他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而设计的。也可让学生以自己的经历,回忆、预习或复习后作业,其结果是作业快而知识掌握准确的事实,从而牢固确立先看书后作业的战略思想。何况你不预习不复习,就去做作业,做试题,定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临时抱一下佛脚,匆匆一目十行,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找答案,不仅费时费力,事半功倍,而且错误仍难以避免。

再就课内课外时间安排矛盾来说,课内安排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精讲,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易于学生所接受,精讲之余,腾出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中进一步加深或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谓课后看书留下余地。因此,

篇二:《大学生如何读书》

大学生如何读书

作者:邓正来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 上传时间:2013-02-19 16:00

今天我讲讲把书读好的经验。

一、关于“如何读书”这个问题的两个前提

(一)读书的个人经验很难复制

有些时候读书的经验是很难复制的,尤其是我这个人你们听完了以后就知道了,但是里面有一些东西可能会有一些启发,你们能感觉为什么大家跟我读书不一样?跟我们听到的其他老师也不一样吗?你们至少有一个参照的坐标。

(二)读书就像每天喝水和呼吸空气

第二,读书实际上是一种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它就像你呼吸空气一样。

我的学生问我,你对读书是什么感觉?我说读书基于我来说就是我们每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讲水和空气的时候就知道它一定是随时随刻、日复一日的。因为任何个人都没有办法把空气在今天都吸完,我后面就不呼吸了,那做不到,那要死去。同样你喝水也是这样的,你不能一天把十天的水都喝完了,他就是慢慢的。

读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是靠坚持,但凡做任何事情只要靠坚持、靠努力就一定会很低,很浅,跟你生命没什么关系,有种外在的东西在推动你,他不是靠坚持靠努力,而是自己的喜欢,你就是认为他就是对我生命当中有意义的,它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读书

限定如何读书之前,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实际上你是迷失掉的,你在家里每天看博客也在认字,你可以看莫名其妙的东西,什么都可以去看。但那些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跟我们讲的读书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读书?我想你们是特别幸运的一代,比较我们这一代人幸运的多,因为你们时代是一个大时代。

(一)了解并研究当今世界和人类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第一个就是你们所面临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建立起来的世界,17世纪中叶以后建立起来的世界。

这个世界主要给我们提供的是什么是主权概念?我们有了主权国家、民主国家、民主制度的概念,有了法律制度的概念等等这样的一些制度概念,同时我们有一整套的制度安排,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了基本的世界观,我们在这个世界知道什么样是好的?什么样是不好的?什么样是有问题的?什么样是不靠谱的?

我们大概学会根据这一整套世界观制度安排和它相关的理念,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你们所遇到的世界,或者说我们今天遇到的世界,我相信在座的人不是很清楚另外一个世界的出现,就是全球化世界的到来,你们知道这个概念,但你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概念?这个概念非常复杂。

我今天不准备从理论上来讲,但是他基本的情况告诉你们说,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面,这个世界所出现的问题,他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单一国家都能够解决的,他是不考虑靠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建立的世界的世界观和它的制度安排,无论是民主制度、法律制度、主权制度还有什么CBD成套理念,都加以解决。

诸位想一想环境污染的问题,全球升温的问题,哪个国家他说我凭自己一己之力能够解决,解决不了。你说能不能通过民主制度大家来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解决?也做不到,通过法律制度的安排它也做不到,因为世界没有这样的法律。恐怖主义的问题能解决吗?也解决不了,任何一个国家也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人口不断的增多,已经超过70亿。2020年达到80亿。这个问题是哪个主权国家能解决的吗?也解决不了。人口结构的变化,男性越来越多,女性越来越少,找不到的太太的男性越来越多。你不知道,他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能解决的,

如果一个民主制度的安排,你只能发现它很可能一妻多夫制,然后就是同性恋越来越多这种情况,这当然不是一个主权的国家能解决的。

更大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他是一个风险的世界,这个风险的世界我们今天讲全球化时代的风险和我们现代性的逻辑角度分析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在现代性的逻辑讲风险,这个风险可以通过专家对因果的分析研究探究而能够加以收服的。

比如说在15年前,哪怕就在这个讲台上,你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当着你们的面踢死一只可爱的猫,15年前你们会怎么样?我当然能够作出判断,左边一半说邓先生没有人道,把猫都踢死了,右边这一半说踢的好,因为这只猫尽管很可爱但是他在我们这么美丽的报告厅里胡作非为,如此而已。但是今天如果我们就是在你们面前踢死一只猫,你们会发现我可能回不到复旦,甚至回不到家里,明天我会被当成猫一样踢死。你会发现它是有因果的。但是在因果之间增加了无数的力量,于是乎它的结果是不可测的。你没办法知道他的后果是什么,你想象不到。

所以在这样的世界里面,我们把它叫做第二现代性世界,或者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我们把它叫做第一现代性世界。

这两个共存的世界他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说第一现代性世界的世界观、制度安排他的理念都没有办法去支撑第二现代性世界。而第二现代性世界跟第一现代性世界的混杂便成了一个很深沉的、无序的一个世界。是一个没有崭新的世界观的世界。

这个背景对于你们这一代学生来讲当然包括我们在内,加上活着的人在内,一个最重要的契机是什么?机会是什么?是我们有可能为未来的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提供我们的世界观,因为在第一现代性世界里面我们很遗憾我们没有贡献我们的世界观也好,在制度安排也好,或者理念也好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至少在那整套话语体系里面是没有我们的影子的,我们经常被认为是边缘国家。我希望我们能够在第二现代性世界为他的发展,他的进程,乃至于它的性质确定我们中国的知识。

中国读书人能够贡献自己的责任,这是第一个背景。背景当中的第一点。{大学生在读书的问题}.

(二)加深对当代中国的深度研究

第二个背景就是中国在自身的这三十年的发展,我们有一个非常成功的经济故事,伴随着这个经济故事而来的是我们成功的法律故事、政治故事、社会故事。没有理念的转换,没有法律理念的转换,社会理念的转化,这样的经济成功是不可能有。

在座的你们都很年轻,你们知不知道有一个概念叫投机倒把,?原来投机倒把是一种犯罪,刑事犯罪很重的罪,什么叫投机倒把?投机倒把就是用差价赚钱。我找到重庆买100块钱的苹果,跑到复旦卖105块这就是投机倒把异地买卖,赚差价。但是想想如果我们还是带有这样的法律理念看待这种投机倒把活动你不觉得荒唐吗?

我们今天所有的市场经济当中都是这样的活动。所以当年被判的无数人,数十万几百万的投机倒把犯罪分子,实际上他们是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经济的先驱者,我们今天就这么一个理念的转换我们没有办法去同情他们、怀念他们,他们家庭破碎他们自己的一辈子成了被人看不起等等付出这些代价没有人关心过的,但是我们今天却在享受他们作出的努力。这个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中国这三十年成功的故事,直到今天为止我可以告诉你们,中国没有一个学者,至今为止能够对这个成功的故事,做一个很能够说服人的解释。这么一个理论没有,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都没有。一个跟我们生命息息相关,跟你们生命息息相关的成功的故事,我们却没有办法把它说清楚,当人们问你为什么成功了?你怎么就成功了,你自己说服不了,而且很多人自己写的东西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你不要去相信教授们,那些东西以为讲的是真的,他自己都不相信的。

因为其实这就是我们读书的第二个背景如何真正的加深对中国的深度的研究。中国在这

十几年当中的发展,乃至于前三十年的观念在跟前三十年的的关联。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勾连,这背后有很深层的制度会改变,需要你们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索,去把它发展出来。

如果一个人读书读到最后连自己的成功故事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都说不清楚,你说他读干什么?娱乐那就是娱乐,娱乐就是有多种方式的了,把读书作为娱乐方式的那一定不是我讲的读书,你可以去跳舞、唱歌无所谓,爱干什么干什么都行。这是第二个背景。

(三)顺应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型的时代,建构中国的知识体系

第三个背景就是社会科学在中国这三十年的发展。这三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1、中国30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刚才主持人讲我是西学东译的重要人物,这个一点都不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要知道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高校恢复之前,中国的教育实际上是停滞的,你看不到西方的书,像我是小学都没有毕业,不像你们在座的都已经是大学生了,我没有学历的,我硕士生也不是,博士生也不是,博士后更不是。我没有当过一天的助教,我也没当过一天讲师,也没有当过一天副教授,但是我是同一天当的教授博导,而且他们求我当我不要当,觉得没什么意思,当教授博导跟我读书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但是后来没办法,是我的好朋友硬求我的,是一个大学的党委书记。他们说这是特批的,现在都是有历史证明的。我的档案材料里面没有一个是我的签字,没有一个表格是我写的,就都没申请给我。没想过当教授也没想过当博导,一不小心就混上了。

就在那个时代,中国人文社会学经济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讲叫引进的阶段,大量的先进西方知识,一直到92年、93年以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用我的话就是基本上是一个用西方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