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的力量


第一篇:《爱心的力量》

爱心的力量

“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才会去爱别人。

有句俗语说的好“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无论什么样的班,其中都会有后进生,而现在我的班里就有一个让我曾经非常头痛的学生——王华。王华的父母都出去打工,平时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因为家庭的不关心,爷爷奶奶又疏于教育等原因,使得这个孩子性格孤僻,对班里的各种活动漠不关心,集体荣誉感很差,班规纪律在他面前简直形同虚设,而且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上课不认听讲,作业本上的字也是寥寥无几。对此我找他谈过多次,但无论我是和颜悦色地耐心说教还是声色俱厉地批评,他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一付“软硬不吃”的样子。我真是提之则摇头,见之则痛首。

“如果你恨他,他就是魔鬼;如果你爱他,他就是天使。”我深深地知道这样的孩子我们更不应该放弃,如果那样可能会毁了他的一生。我相信爱心可以融化冰冷一切,他需要更多的爱。我静下心来反思了很久,也许是他感觉不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依他的性格也许他认为老师对他所做的一切是怜悯、是歧视。针对这我改变了我的教育策略,首先我应在他的心目中建立威信,让他对我说的话心服口服,从哪入手呢?我从他的父亲那里了解到:他很喜欢打乒乓球,小学时还为此学过一个暑假,可是到了初中没什么时间打了。太好了!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于是我开始寻找机会和他打球。一天我见他正在和他以前的同学打球,而且正打得火热。我走了过去,他见了,只顿了一下,就又打了起来。小伙子打得还真不错,只是稍微稚嫩了一些。等他们打完一局,我提出加入,他有些犹豫,而另一位同学已经把球拍给了我,他也只好接受挑战。第一、二局我以决对优势取胜,毕竟我也有几手。但我又不能失去这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一线希望,所以第三局我输了二个球。我们约定放学后再交流。下午放学他居然主动找到我,这次我可没让他,他数局皆输,看得出来他对我的球技佩服得是五体投地。他想让我教他,我欣然答应了。之后的一些日子里我们时常在一起讲球、打球,他的球技明显进步了很多,而且我惊奇地发现,他上我的语文课开始认真听讲,作业做得整整齐齐,居然还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了很多笔记。我趁热打铁,在一次切磋完球技

之后我夸奖他说:“你可真行,现在我如果稍不注意就得输给你。而且你在语文课上的表现真是棒极了。”他听了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我接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他谈了作为一个初中生,学习是多么重要,而且从你学习数学的情况来看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无论什么只要你用心学你一定能学得很好。那天我们谈了很多。看到他能对我敞开心扉,我知道我的爱心没有白费。

有一次,课堂上,清清的鼻涕不听使唤地淌出来,嗓子沙哑而干痛,喷嚏成群结队,在学生疑惑、担心的眼神中,我品味到了一名教师从未有过的狼狈。

第二天早上,当我刚刚迈进办公室,即刻被眼前的情境深深地感动了:办公桌上放着包装精致的面巾纸,几盒速效感冒药片,金嗓子喉宝。我的大脑立刻反应了过来,是我昨天的狼狈样、痛苦状,使学生今天早上送给了我这样的“礼物”。虽然深秋的风依然无情,但是我的内心深处却燃烧着学生用爱心点燃的熊熊“烈火”。

上课铃还没有敲响,我就忍耐不住,怀揣着这份感动走进了教室。站在讲台上,在学生关爱的目光中,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说:“同学们,谢谢你们对老师的关心和爱!在你们用爱心做成的“灵丹妙药”的作用下,老师的感冒已经好了一大半。种种迹象表明,本人所患严重感冒下午就会基本痊愈,一位充满活力的老师将站在你们面前„„”话还没有说完,学生们甜甜的笑声已经在整个教室里荡漾了,说:“这都是王华出的主意。”

通过具体行动和真挚的感情,让学生懂得,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关爱他人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主动的去体验这种幸福和快乐。

林清舟,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于汤沟中学任教,《读出滋味》一文,2007年获县学科论文二等奖。

第二篇:《《爱心的力量》》

爱心的力量

没有师爱,就没有对学生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师生思想、情感的纽带,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的条件。尤其是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班主任必须首先要热爱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

一、师爱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师爱是一种纯真的、无私的、全面的“爱”。 爱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一位教师只有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对象的崇高而神圣的受,才有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对于学困生来说,更需要老师倾注一片爱心,需要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用爱去感化他们。有的老师,看到学困生往往冷眼相对。有的老师,对学困生的缓慢进步很焦急,“恨铁不成钢”,于是为了促其早日成“钢”也为了维护集体的荣誉,或采取训斥他,责令写检查,或责令其限期纠正,甚至用粗鄙的重言辱骂,令其停学等,企图逼其就范。殊不知,这种“成钢”法,非但不可能“成钢”,还有可能使“铁”变成“”废渣“。

教师要热爱所有学生,要全面关心学生,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优点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兴趣、爱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对学生的缺点和不利于班级集体生活,影响自学团结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要耐心进行说理教育。例如我任教的班上有一位学困生小林,为了帮助他改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一开始我就向他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如要求他上课不要随便讲话,按时交作业······他不但没有按我的要求去做,反而有对抗情绪,作业也没有做好,他却对我说是忘了

带来,我要他回家去取,他又推说没有带钥匙,有时没有做作业,怕我批评他,他索性说身体不适,躲在家里不来上学。后来,我改变方法从关心、爱护学生入手。小林爱吃零食,冷的热的乱吃一通,经常出现肠胃不适。我就诚恳地劝他,要他注意饮食卫生,乱吃东西只能一时解馋,,但弄出病来了,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学习。当知道他身体不适时,我又主动带他到校外卫生站看病,并派同学送他回家。我对他的关心、爱护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此后,我们师生之间的隔阂消除了,情感加深了,我对他的教育他能够听得进去了,并努力按我的要求去做了。虽然他的缺点、毛病有时还会出现反复,但我坚持以“爱心”感动他,耐心帮助他,引导他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二、师爱是转化学困生的无形力量

要理解、信任学困生,尊重他们。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而学困生往往具有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他们常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一切事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然而,他们又最希望班主任能够正确了解和评价自已,具有一种改变自我的强烈积极性。对于这些学生,必须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种,并从多方面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赞许、表扬、鼓励,给们们以信任和委托。发现他们有了错误,不要轻易去揭短,不是当众批评,而是要耐心倾听他的看法和想法,这样可以使他们认识到错误,激起他们争取和保持荣誉的意志和行为,促进其对过错行为的矫正。

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面对如何顽皮的学生,都不可以使自己与学困生对立,从而失去帮助和挽救他们的机会和可能。而应采取信任的态度,

以感化促其转化。坚持以说服教育法和激励教育法为主的正面教育,采取一种和平、宽容的办法善待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有竞争意识,也爱听表扬,在班工作中,我用“放大镜”照看他们身上的优点,有什么可喜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从而使他们感到我是信任他们的。如班里有名姓杜的同学,自小父母双亡,跟随出嫁的姐姐到这儿读书的,而他姐姐及姐夫又常年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使他放任自留,无心向学,把小聪明都放在玩上去了,经常惹是生非。我把他调到最前面的座位上,让他和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同座,这一举措不仅能让他从好同学中受到影响和帮助,也能使他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严格管束自己。在班会课上,我特意让他讲打架的害处,让他能认识到打架的危害性。我平时注意观察他,发现他有好的表现我就及时表扬他,对他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也加以细心的观察,让他感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后,我发现他把心思都放在了学习和关心班集体上了,将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及学校的各项规定都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切实实地成了班里的积极分子。我欣慰地看着他的点滴进步。我相信,师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温暖并鞭策着学生积极向上。

三.爱,增进学困生的自信心 表扬往往是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学困生常常被批评。这无形中会使一部分学困生形成心理障碍。“学困生”身上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身上往往存在着许多的“闪光点”,这就要求班主任工作要细心,细致观察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发现他们身上即使十分微弱的“火星”,要善于把这一“火星”燃成“火苗”“火团”,从而燃起学困生进取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创

设教育情境,使他们身上的优点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能引起老师、同学们的注意,更有利于他们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多给一点肯定和鼓励,以此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重建自信,树立明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有一次,我校举行体育单项比赛,学困生小唐在乒乓球项目上获得了第二名,当时,我马上在班里召开了一次班会:向小唐学习。班会上,我首先肯定了小唐在体育方面为本班争了光,接着请他谈体会,最后一个环节请学生自由发言:该向他学什么,有什么建议也可以提出来。同学们纷纷向他说:“要把文化知识学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同学。”会后,小唐同学性格活泼多了,上课也比较专心,成绩比以前提高了。

当然,要及时表扬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发掘,特别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也要善于发现。例如班上的林英同学,在一次下课我发现她能主动地把班上的纸屑捡起来,就及时肯定了她的做法,这件事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从中可以看出小林同学是一位关心班集体的好同学。受到表扬后,她更热心为集体服务了。可见,及时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时地触发学生的种种激情,解除精神上的压抑状态,燃起希望的信心,学生才会乐学、好学。

爱心可以温暖学困生的心,使他们消除被歧视、被冷落的感觉。耐心可以使学困生看到希望,体验到自我价值与能力,焕发出进取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篇:《爱心的力量》

爱心的力量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而“爱满天下”又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

爱心是什么?爱心是关注、给予;爱心是理解,宽容;爱心是信任、尊重。它是一种信心鼓励,一种潜能激发,一种知识诱导,一种才干发展……它或许是一个眼神,一张笑脸,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句句关切的问候,一丝丝温情的微笑,一束束鼓励的目光……这一切对于一个老师来讲,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孩子这一切如迷途中的灯塔,遮风挡雨的绿荫,愉悦心灵的乐章,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快乐。正是这一切,激起了师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营造出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建立了师生愉快和谐的关系。

一、爱心是对学生的关注。

爱,是我们教师心中永恒的主题,师爱无异于母爱,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爱,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我们为学生所做的一切事情中,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这种爱的真诚。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学生们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地前进。

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女孩,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较好,爷爷、奶奶管教较严。她平时很文静,内向,上课不爱举手,成绩中游,平时我也不大注意她。有一次她和另一个同学因为身体不好,没去上。我到教室作上课前的准备。听到她和同学聊天,发现她其实很健谈。我也试着加入她们的谈话中,更加发觉这个女孩伶牙利齿,对爷爷奶奶的教育很有见解。我想我平时怎么没注意到呢?可能是平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优生和差生的缘故吧,对这种学习不用太操心,不爱表现的中等生较少关注。从那天起,我就经常注意她。课堂上也有意识地经常提问她,没想到她的声音那么好听,发音那么标准。我就在课堂经常表扬她,不久我发现她上课越来越专心了,发言也越发积极了,作业字迹更加端正了。由于她体质较差,经常要吃药,当时教室没热水,我就让她准备一个杯子,到办公室来倒热水,并利用这个机会跟她聊天。她越来越信任我,有事也爱找我说,人变得开朗多了。到学期结束时,她的成绩居班级上游。

一个学生得到了微笑、鼓励、表扬,她的心里感受到了温暖、友善,得到了鼓舞,有了人生的美好追求,就会渐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所以,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把爱的甘露浇到他们的心里,让他们成为一棵茁壮成长的小苗。

二、爱心是对学生的理解

教师所施教的对象,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讲,都不可能是理想的对象,而是现实的存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人生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影响也不相同,因此,就造成了学生在个性和心理等方面的不同,也使他们在需求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针对着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关怀、引导。才不会去理想化地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埋怨学生思想太复杂、毛病太多。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来说,理解永远是重要的,它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的基础。对那些身心成长较健康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理解意味着关心和支持,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对那些身心成长有某些问题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理解更是精神的抚慰剂,它帮助学生弥合心灵的创伤,进一步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得以健康成长。有了真心的理解,就会对学生的问题、痛苦、烦恼给予真切的关怀、同情、宽容。去年我班有一个女孩子比同班同学大四、五岁,因此显得特别懂事、能干,学习上也非常认真。但由于从小父母离异寄养在别人家,母亲再婚后才把她接来上学,所以年龄偏大,家庭条件也较差,常有一种自卑的心里,她经常哭,对同学较戒备,同学关系不是很好。这让我很着急。我就找来一些跟她有矛盾的学生和班干部,对他们讲了她的生活经历,然后又读了她写的周记。同学们都受到了较大的震动。于是我要求那些同学每人在她的周记本上写几句话,有些同学写了向她道歉的话,有的同学写了表扬她的话,有的同学表示要和她做朋友。当她看到同学们写的话,热泪盈眶。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主动关心她,有捐书活动时有的同学知道她家没什么书,就多带一本悄悄给她让她捐。看到她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简单的午餐,同学会把食堂里的菜省下一点给她。她生日时,同学们纷纷送给她卡片、小礼物。经过半个学期大家的努力,她终于变得自信起来,和同学的关系融洽了,对学校班级开展的活动也能积极参加。她还获得市里小学生跳绳比赛第一名,学校的小制作比赛第二名。这让我很欣慰。

三、爱心是对学生的尊重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的肯定和支持,他们也会因此更自尊和自信;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信任是教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基础和前提,也同样使教师对自身充满自信。师生之间有了充分的信任,才可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我们不仅应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更应该改变观念,尊重学生。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就不可能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平等关系,也就不会有师生之间的协调的合作关系。

我班有几个口齿不清、普通话很差的转读生,每当他们在课堂内欲言又止一时语塞时,我总告诫其他同学不要嬉笑他们,我也是以身作则,或含笑示意,或顺着他的意思帮助他说出来,使他们有勇气站起来发言,有信心把话说清楚、说连贯,及时纠正他们的方言。现在他们的普通话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班里的后进生尤其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关心、肯定和鼓励,长期坚持下去,他们就会在老师的期待、帮助下,消除灰色心理的阴影,与其他同学一样充满自信,闪出他们特有的光彩,体验到成功。

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老师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成长。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对象也在不断更替,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师爱,它是友爱又胜于{爱心的力量}.

友爱,是母爱又胜于母爱,它是春风、是雨露、是明灯……是学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吗

第四篇:《爱心的力量》

爱心的力量

曲升兰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而“爱满天下”又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心的力量}.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

爱心是什么?爱心是关注、给予;爱心是理解,宽容;爱心是信任、尊重。它是一种信心鼓励,一种潜能激发,一种知识诱导,一种才干发展„„它或许是一个眼神,一张笑脸,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句句关切的问候,一丝丝温情的微笑,一束束鼓励的目光„„这一切对于一个老师来讲,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孩子这一切如迷途中的灯塔,遮风挡雨的绿荫,愉悦心灵的乐章,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快乐。正是这一切,激起了师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营造出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建立了师生愉快和谐的关系。

一、爱心是对学生的关注。

爱,是我们教师心中永恒的主题,师爱无异于母爱,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爱,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我们为学生所做的一切事情中,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这种爱的真诚。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学生们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地前进。

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女孩,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较好,爷爷、奶奶管教较严。她平时很文静,内向,上课不爱举手,成绩中游,平时我也不大注意她。有一次她和另一个同学因为身体不好,没去上。我到教室作上课前的准备。听到她和同学聊天,发现她其实很健谈。我也试着加入她们的谈话中,更加发觉这个女孩伶牙利齿,对爷爷奶奶的教育很有见解。我想我平时怎么没注意到呢?可能是平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优生和差生的缘故吧,对这种学习不用太操心,不爱表现的中等生较少关注。从那天起,我就经常注意她。课堂上也有意识地经常提问她,没想到她的声音那么好听,发音那么标准。我就在课堂经常表扬她,不久我发现她上课越来越专心了,发言也越发积极了,作业字迹更加端正了。由于她体质较差,经常要吃药,当时教室没热水,我就让她准备一个杯子,到办公室来倒热水,并利用这个机会跟她聊天。她越来越信任我,有事也爱找我说,人变得开朗多了。到学期结束时,她的成绩居班级上游。

一个学生得到了微笑、鼓励、表扬,她的心里感受到了温暖、友善,得到了鼓舞,有了人生的美好追求,就会渐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所以,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把爱的甘露浇到他们的心里,让他们成为一棵茁壮成长的小苗。

二、爱心是对学生的理解

教师所施教的对象,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讲,都不可能是理想的对象,而是现实的存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人生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影响也不相同,因此,就造成了学生在个性和心理等方

面的不同,也使他们在需求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针对着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关怀、引导。才不会去理想化地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埋怨学生思想太复杂、毛病太多。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来说,理解永远是重要的,它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的基础。对那些身心成长较健康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理解意味着关心和支持,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对那些身心成长有某些问题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理解更是精神的抚慰剂,它帮助学生弥合心灵的创伤,进一步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得以健康成长。有了真心的理解,就会对学生的问题、痛苦、烦恼给予真切的关怀、同情、宽容。去年我班有一个女孩子比同班同学大四、五岁,因此显得特别懂事、能干,学习上也非常认真。但由于从小父母离异寄养在别人家,母亲再婚后才把她接来上学,所以年龄偏大,家庭条件也较差,常有一种自卑的心里,她经常哭,对同学较戒备,同学关系不是很好。这让我很着急。我就找来一些跟她有矛盾的学生和班干部,对他们讲了她的生活经历,然后又读了她写的周记。同学们都受到了较大的震动。于是我要求那些同学每人在她的周记本上写几句话,有些同学写了向她道歉的话,有的同学写了表扬她的话,有的同学表示要和她做朋友。当她看到同学们写的话,热泪盈眶。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主动关心她,有捐书活动时有的同学知道她家没什么书,就多带一本悄悄给她让她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