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现象的作文


篇一:《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要点》

初中物理光现像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

1、【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①举例说明:探照灯(电影机、手电筒)等射出的光柱是直的……

②实验:激光电筒射入空气(水)中看到直的光柱。【如果看不到光柱可向空气(水)中加

入白烟(粉尘)利用烟尘对光的漫反射可以明显看到光柱】

③应用:隧道挖掘时用激光准直、排队、枪的瞄准,木工检查木头是否平直、小孔成像(小

孔相机、针眼相机)

④注意小孔成像要求:孔的直径远小于物体的直径。成像的大小由光屏(或小孔相机的底片)

到孔的距离决定,成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亮度与孔的大小有关(孔大像就亮,

但孔不能太大,否则就不成像,而成与孔一样形状的光斑)

2、【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①与声相反,光在越稀松(疏松)的介质中传播速度越快:光在真空(最疏松)中速度最快;

空气比真空致密,光的传播速度稍慢;水比空气致密,光的传播速度只有真空中的3/4;玻

璃又更致密,光的传播速度只有真空中的2/3

②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108m/s,即30万千米每秒,相当于每秒绕地球7圈半

3、【了解】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①概念

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

反射光线:从反射面出射的光线

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的虚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实验探究

③结论:

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两线分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同时增大同时减小)

④折射时空角大于水角,所以水中看岸岸上物体变高,岸上看水水中物体变浅——岸高水浅

4、【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了解】折射的初步规律

①折射条件: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如果垂直入射则:一部分直线前进,一部分原路返回(反射)

②结论:

三线共面: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两线分居:入射光线、者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也分居于界面两侧

空角大于水角

疏松处角大

:真空中的〉空气中的,空气中的〉水中的,水中的〉玻璃中的

5、【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①实验器材:玻璃板1块,尺子一把,相同的蜡烛两根,白纸两张,复写纸1张 ②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能看见第二根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为什么玻璃板要竖直:否则成像在空中或桌面下不能与第二根蜡烛重合,不能确定像位置 为什么用两根相同的蜡烛:比较物像大小,

为什么要在更暗些的环境中实验:否则不容易看清像

③结论:

物理:

物像等大

物像等距

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

成像是虚像

数学:物像关于镜面轴对称

6、【了解】颜色之谜

①白光是有多种颜色光合成的,如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腚紫7中色光合成

②三原(Y)色:RYB(红黄蓝);三基色:RGB(红绿蓝)

③一切与颜色有关的问题都涉及色散,如彩虹,蓝天,蓝色的海,彩云等

黑色不透明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白色不透明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所以什么颜色的光照到白色物体上,物体就成什么颜色; 有色不透明物体发射与其一样颜色的光,所以不同颜色光照射时,物体成黑色;【如蓝色光照蓝色物体则成蓝色,红色(绿色、黄色)等其他颜色照射时成黑色,至于白光由于包含了各种色光所以白光照射时成物体的本色】

⑤黑色透明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白色透明物体透过所有颜色的光;有色不透明物体透过与其一样颜色的光

7、【了解】太阳光谱

红外线(红外光):夜视镜、红外遥控,红外拍摄

可见光:

紫外线(紫外光):杀菌消毒

8、【知道】在光的反射、折射现像中光路可逆

9、【会】做光路图

①反射定律作图:

②折射定律作图:一延长,二比较(角),三光线,

③成像规律作图:对称法作图

第二部分:透镜及其应用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知道】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①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会聚于一点,这点就是焦点

②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粗测焦距:会聚太阳光法;焦点不成像法;成像公式法(高中

1

u

1

v

=

1

f

放大率=v/u)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实验)注意:1)透镜居中,蜡烛光屏分居 2)三者中心同高 3)虚像要人眼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看 4)一直找不到清晰像可能为:(凸透镜焦距太大,一直成虚像;三者不同高或不同线)

②结论:表述一:

物体位置

像位置

像的性质

应用举例

u=∞(无穷远)

平行光

v =f(焦点)

像与物异侧

成一点

测定焦距

u>2f

f<v<2f

缩小、倒立、实像

照相机、眼睛

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

/

f<u<2f

v>2f

放大、倒立、实像

幻灯、投影、电影

u=f

v=∞

不成像

探照灯、测焦距

u<f

v>u

同侧

放大、正立、虚像

放大镜

表述二:口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正大,实像异侧倒,近焦像远大,物像同向移。 表述三:区间对应法

物在大区则成像在对面小区【物大(体积、距离、速度都大)像小(体积、距离、速度都小)】 物在小区则成像在对面大区【物小(体积、距离、速度都小)像大(体积、距离、速度都大)】 物体在虚区则成像在同侧正立放大为虚像

表述四:特殊光线作图法

表述五:成像公式法(高中)

4、【了解】正常眼、近视眼与老花(远视)眼是如何看物体的,了解矫正视力的方法 成像靠前为近视,矫正要戴凹透镜,成像靠后是老花,矫正要戴凸透镜。

篇二:《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 年 级 上 物 理 部 分 知 识 点

1、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电灯。月亮、星星、白雪等不是光源。

2、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3、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C=3 x 108 m/S=3 x 105km/s。(注:光年是长度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4、直线传播的应用: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向前看齐、打靶时瞄准要“三点一线”、影子的形成,立竿见影、地面上的光斑。

5、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光的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光滑表面、反光、刺眼) 、漫反射(粗糙表面、各个方向) (注: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反射时,光路可逆。)

7、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8、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垂直、正立、虚像。

(1)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等大。(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9、平面镜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10、球面镜:

凹面镜:(1)作用:会聚光线 (2)应用:太阳灶、汽车头灯

凸面镜:(1)作用:发散光线 (2)应用:汽车观后镜

11、反射的应用: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看到人的背影、水中的倒影、各种面镜,潜望镜。

12、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13、光的折射的实验结论: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别的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别的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 折射角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5)、 在任何几何光学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4、折射现象:①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会向上弯折。②潭清疑水浅。③海市蜃楼 ④看到水中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高(浅)。⑤各种透镜 ⑥人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看到的物体的位置在实际物体的上方。⑦彩虹

15、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16、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将凸透镜放置在太阳下(或平行光源前:用手电筒的光水平照射凸透镜),移动凸透镜的位置,直至在地面上呈现出最亮最小的一点,测量凸透镜到这一点的距离,即为焦距。

1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正立倒立

虚像实像

放大缩小

应用

u>2f

2f>v>f

倒立

实像

缩小

照相机\眼睛{关于物理现象的作文}.

u=2f

v=2f

倒立

实像

等大

2f>u>f

v>2f

倒立

实像

放大

幻灯机

u<f

正立

虚像

放大

放大镜

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来虚像正。

18、眼睛中,晶状体 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 相当于光屏。成的是倒立、缩小、实像。

19、远视:晶状体较薄,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远视眼患者要戴凸透镜,让光适当会聚,(老花眼镜)

20、近视:晶状体较厚,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远视眼患者要戴凹透镜,让光适当发散,(近视眼睛)

21、照相机中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所以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应该大于二倍焦距.

22、放大镜对物体有放大作用,它成的是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所以物体应该放在放大镜的焦距以内.

23、将一束白光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4、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将这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25、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将它们等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黑色。

2011.07.30

篇三:《太空中奇妙的物理实验现象》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225500) 张夏林 柳美玲 “王亚平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便飞了出去!”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13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在“天宫一号”上演(见图1)。此次太空授课活动主要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质量测量、单摆运动、人体方向感、陀螺旋转、神奇水膜承住中国结的物理实验现象。 1 质量测量和单摆运动 在太空中,宇航员像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本次飞行任务指令长聂海胜首先向地面学生表演了“悬空打坐”,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中的独特现象。授课主讲教师王亚平也表演了自己的“大力神功”绝技,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就飞了出去。 在太空中如何测量物体质量,王亚平利用质量测量仪演示了测量过程并成功测出了聂海胜体重。“我们知道:‘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那如果我们想办法测出力和加速度,就可以算出质量了。”这就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王亚平解释。 另外,王亚平还展示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圆周运动现象。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即使我们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绕摆轴作圆周运动;但是在地面上却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 2 太空中无方向感 “我想知道你们在太空里还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感呢?”在现场观看太空授课的同学向王亚平提问。王亚平用连续两个90。翻转的“杂技”表演进行了解释,“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没有上和下的区别,无论头朝向哪个方向,我们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3 陀螺定轴性原理 给静止和转动的两个陀螺以同样的干扰力,静止的陀螺会翻滚着向前移动,而旋转的陀螺虽然在晃动但是轴向基本没有改变。 王亚平进一步解释了陀螺的定轴性原理: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性,陀螺这一定轴特性在天上和地上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有很多设备都是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我们居住的天宫里,也安装了不少的利用陀螺的定轴性原理制作的仪器,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王亚平说。 4 神奇水膜可承住中国结 除了这些较为理论性的授课,王亚平还展示了吃太空漂浮的水滴、水膜承载中国结、把水膜变成大水球、让水球变色等神奇的太空现象,引来学生一阵惊叹。 失重会给人的行动带来不便,但对人类开展研究却非常有价值。利用太空独特的资源,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展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为应用服务。王亚平举例,“比如说在失重环境下,我们可以获取到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开展材料的基础研究,通过对比天地的差异,来优化和改进地面的生产工艺。再比如说,在失重环境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地提高,可以用于未来的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收稿日期:2014-11-13

篇四:《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知识点

第三章 声 基础知识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2.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3.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关于物理现象的作文}.

5. 听到声音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道:声波—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6. 双耳效应: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和强弱不同

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辨别声音的方向,产生立体感。

7.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1)频率:1秒内振动的次数,反映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就越大。

(2)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也低。人的听觉是20Hz---------20000 Hz

8.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1)振幅是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

9.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10..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但是,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反之,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11.四大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物理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11、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0 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12.控制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B超,

也可以传递能量,例如:清洗钟表,除去结石。

蝙蝠利用回声来确定目标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

14.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或者离障碍物距离为17m)才能产生回声。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章在光的世界里 基础知识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恒星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的卫星不是光源。

2.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 ;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

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

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 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①热作用:加热食物 热谱图诊病 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

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

透镜及其应用

1.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三条特殊光线:

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

过焦点。

5. 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 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凸透镜成像规律

u与f

的关系

正立

倒立

实像

虚像

放大

缩小

同侧

异侧

V与f

的关系

V与u比

较大小

应用

u>2f

倒立

实像

缩小

异侧

f <V <2f

V < u

照相机

u=2f

倒立

实像

等大

异侧

V =2f

V =u

#%*&

f<u<2f

倒立

实像

放大

异侧

V >2f

V >u

幻灯机

u=f

不成像

不成像

不成像

不成像

不成像

不成像

不成像

u<f

正立

虚像

放大

同侧

%@……@

V>u

放大镜

u>2f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

f<u<2f 倒立 放大 实 投影仪

u=f 不 成 像

u<f 正立 放大 虚 放大镜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来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儿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眼镜的度数=100×焦度 焦度=1/f

9.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

第五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使用前注意: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

使用时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放在液体中稍等一会儿,稳定后在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除了体温计)被测液体并且时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相平。

3. 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

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的汽化现象。

5. 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