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观后感


第一篇、芭蕾舞之《天鹅湖》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舞之《天鹅湖》观后感

今年有幸选上了舞蹈鉴赏这门课程,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为我们观看了各种舞蹈的比赛,从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芭蕾舞,现在我就看完之后谈谈我的感受。

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极力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里,为庆祝米兰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贡公主伊达贝尔的婚礼,演出了《奥菲士》。当时的表演形式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比如模拟狩猎的表演开始以后就吃野猪肉;海洋、河流神灵出场开始吃鱼。然后,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芭蕾继续发展,经历了宫廷芭蕾、情节芭蕾、浪漫主义芭蕾、俄罗斯芭蕾、当代芭蕾几个主要阶段。我们所看的《天鹅湖》属于经典俄罗斯芭蕾。 《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所创的芭蕾舞剧,共4幕,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结束。

看完《天鹅湖》我不无为这伟大的创作所感动,不愧是芭蕾舞的奇葩。看了之后,我深深知道练习芭蕾舞的艰辛,芭蕾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以脚尖着地,如果掌握不好,完全能把一个人的脚给废掉,所以每一个跳芭蕾的人都是伟大的,不容易的,我们要学会好好的坐下来好好的去欣赏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我从网上简单的了解到学习芭蕾舞需要训练的几个主要动作为:

一、 压腿:这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腿部关节的韧带。

二、 压肩: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

三、 推脚背组合:脚背的好坏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训练。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活动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

四、 把杆训练组合:舞蹈培训与专业舞蹈训练有很大区别。在做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不可能像专业学员那样的强度和难度。除非是经过若干年业余训练,自身条件可以达到专业水平了才有能力做到难度和强度并举的动作组合。

五、 踢后退:双手扶把杆小八字部站好,膝盖都要绷直,头抬起来平视前方。

在踢后退的过程中,上半身保持不动,不要侧身回头,胯不能松,脚背和膝盖都要绷直。切忌身体前倾。

六、 劈腿跳:是为学习中间大跳做好准备的手扶把杆的跳跃组合.在做这一动

作跳起来时要注意双脚同时一前一后打开。打开过程中,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着地时,双脚快速收拢,两脚并起来着地。

七、 大踢腿:是培养腿的力度和开度的训练。不论是前腿还是旁腿,都要保

持上半身直立,中段夹紧,眼睛注视前方.踢腿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脚背和膝盖的绷直.有许多学生在踢腿的时候,为了让腿部可以碰到身体,上半身极力向前够。这样做,颈部便往回缩,头向前探,双膝弯曲,非常难看。所以,在踢腿前要告诫她们,踢不高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姿态。在这一前提下,经过刻苦练习,腿会越踢越高,韧带越拉越长。

这是学习芭蕾舞只要动作,由此可见学习芭蕾舞的辛苦,所以当我每看完一次舞蹈比赛,看到每一个参赛者在台上短短几分钟的表演,他们在台下却付出了很多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佩服他们,为他们加油,这学期让懂得坐下来好好去欣赏一场场舞蹈,我发现了他们每个美丽的动作,也知道他们在台下付出的艰辛。

相信大家现在已经对芭蕾舞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有机会再看一次的话也必定要看得更明白。应该提到的是现在我们可以从电影、电视、VCD等多方面欣赏到芭蕾舞,但是要真正全面地去认识和感受芭蕾舞艺术的魅力所在,还是应当走进剧场。这是因为芭蕾舞通过演员的肢体和造型表达感情的,无论独舞,还是双人舞,都要求舞姿的完整性,动作的延续性,但电影或电视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它需要运用镜头语言,在景别上加以变化,有时全景,有时中景,有时特写。在镜头转换处理不当时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本来应该以全身的舞姿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某种情感时,屏幕上只能看到一张激动的脸;本来是一幅雕塑般的身体造型,却把双手卡在了画面之外;本来是一段精彩的舞蹈,屏幕上只能见到两条穿着足尖鞋腿在动。芭蕾舞是剧场艺术,离不开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到现场观看演出的同学肯定有深刻的体会。所以有机会我一定要走进剧场去,去重温一下那一幕幕。

第二篇、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

2009级3班 关佳晴

指导教师:黄佩芬

为什么同学们这么兴奋?为什么都期盼周四的到来?因为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北京舞蹈学院演出的芭蕾舞!

令人兴奋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当我们走进北师大礼堂的时候,几个身材匀称、身姿挺拔的芭蕾舞演员从我面前匆匆走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落座之后,一位芭蕾舞教授首先走了出来,她为我们讲解了芭蕾的历史与文化,还让舞者送给我们一人一张宣传芭蕾舞的明信片,上面是一位身着黑色上衣浅粉裙子的芭蕾少女,立着足尖,站在长城瞭望台上,摆出了一个优雅而高贵的芭蕾动作。

正式演出开始了,开场舞是获得金奖的《黄河颂》,演员们身穿黄色的舞裙,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身段是那样的轻盈,那样的灵巧,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又演出了几个著名芭蕾舞的片段,但我觉得最出色的非《天鹅湖》莫属了。一只只美丽的天鹅出场了,她们随着音乐舞动着灵巧的身姿,舞台上打着浅蓝色的灯光,像湖面一样。小天鹅们蹦蹦跳跳地在舞台中央舞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把我们带入了白天鹅的世界。

舞者曼妙的舞姿使我注意到了她们绷紧的脚部,她们用脚尖点着地跳着足尖舞。我心想:长时间足尖点地难道不痛吗?她们要练多久才能练成今天的模样?这时,一位身穿白色舞裙的天鹅皇后出现在舞台上,她在舞台中央展示着自己纤细的身段,然后,她在跳跃中用双腿摆出了“一字型”。我惊呆了!我小时候也练过劈叉,可老师说想在空中劈叉180度,首先要在地面上双腿能劈成200度,再练习跳跃和双腿的力量。我无比羡慕她们,希望我长大以后经过不断练习也能像她们一样。场上传来的欢呼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舞台上,男主角把女主角举在了空中,我们更是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时间过得飞快,精彩的演出在同学们热烈的喝彩声中结束了。

这次观摩芭蕾舞演出,使我更加了解芭蕾的文化和历史,欣赏了著名的芭蕾舞片段,也让我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好多芭蕾舞演员从四五岁开始练习芭蕾,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换来了今天的风采。

每当我再次经过北师大礼堂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芭蕾舞演员优雅的舞姿,观摩芭蕾舞的经历令我久久难忘!

家长评述:

关佳晴的这篇习作来源于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她喜欢学习舞蹈,也在我们的带领下观看了许多演出。但是这次芭蕾观摩活动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之前的专家讲授提高了欣赏水平,过程中的互动环节也提高了观赏兴趣。这些都是以前的演出活动都没有的。回家后她把学校发放的明信片摆在了书桌前,还时不时在家里来几个芭蕾的动作。

有实践才有切实的收获和体会,她在观看演出过程中感受到演员刻苦训练与艺术成就的道理,观摩后用文笔表达所思所想,真实的生活素材锻炼了写作能力,说明孩子们参加这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是有意义的。作为家长非常支持学校多举办校内外的各种活动!

刘英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第三篇、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一)

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在芭蕾舞的世界中极度唯美,充满浪漫,抒发情怀,在战争的硝烟下,中俄两国军民英勇无畏,携手并肩的誓死抗击负隅顽抗的日本军人的残酷战争的电影。电影中很巧妙的用芭蕾舞作为情感的纽带,来维系中俄两位年轻人的情感,用浪漫的舞姿去营造爱情的唯美。但最终的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的惨状,让观众从内心深处深深的感受到了何为敬畏,何为伟大的真正意义。芭蕾舞观后感

在中国东北边陲的一座小镇中,几千日本军人肆意横行,他们想残暴的利用毒气弹来摧毁这片白雪皑皑的黑土地。但在这座隶属于中俄边境的小镇中,在这样被战争的硝烟,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中,每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在利用着自己的方式与他们抗争,无论是心中充满责任感的中年大叔,还是不经世事的年轻女孩,又或是年幼的孩子,在他们每个人心中都对日本人充满了憎恨,都把民族大义,保家卫国放在了首位。 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中再一次为大家讲述了爱情是没有国界的这一事实,当一位普通人家的中国女孩鹅儿(曹舒慈饰演)与一位执行秘密任务的苏联侦察兵安德烈(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饰演)相遇时,从最初的鹅儿的好心帮助,到经过慢慢的疗伤过程,再到最后他们相互之间产生的暧昧情愫,都成就了这对跨国恋情。在面对日军地毯式的疯狂搜查,到想方设法为安德烈拿回可口的食物,再到对他的伤势细微的照顾以及积极的找寻药品,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这位朴实的东北女孩,她内心中的善良,她的真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也深深地打动了安德烈对鹅儿深深的爱。

在镜头的表现下,东北的这座小镇是那样的富有魅力,冬天白雪皑皑,玉树银花,春天寸草春晖,玉树琼枝,到处都散发着如同油画般的美景,在自然界的美丽的氛围中,再加之鹅儿与安德烈浪漫唯美的爱情色彩的渲染,让这部电影《战火中的芭蕾》充满了和白色相互对冲的暖色调的明媚的色彩。

其实,电影中绝不仅仅光是有美人、美景演绎的舞蹈与爱情。这部电影最深刻的主题还是战争的残酷,被称作为抗日战争发生在黑土地山的'最后一站'的这场生死战役,在影片的结尾处演绎的是那样的真实。在抗战已经全面胜利,在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后居然还有几百的日本军队不愿意面对他们已经全面战败的现实,拒不投降,让东北抗联部队以及苏联红军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剿灭了这股日军。触目惊心的场面,深深地震撼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同样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的献礼片,你完全可以感受得到这部电影与其他主旋律电影的不同,以及作为导演在电影中想表达以及融入的全部心意。这部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中俄两国的合拍片,正如电影中讲述的那样,它就是讲述在抗日战争的后期,中俄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变的战争电影,并且由有着'俄罗斯斯皮尔伯格'之称的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来出任监制。

在影片最终,大家应该可以预测到,鹅儿与安德烈的命运,也可能猜得到鹅儿会完成自己的梦想在宽阔的舞台之上,翩翩起舞《天鹅湖》的样子。不管是电影中国东北的鹅儿一家,还是从苏联远赴中国小镇的安德烈母子,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的,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的伟大代表。用一代人,一段历史,一支舞蹈,一场战役,一段情感,来铭记历史的过往,来传递着战场的残酷,也来展现了爱情与舞蹈的动人,这足以让人铭记于心。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二)芭蕾舞观后感

《战火中的花蕾》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位战时儿童保育会派出的《大公报》战地女记者、国民党将门之后的千金小姐沈君怡和第五战区上尉连长、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方鉴明,在1937年沦陷的徐州城邂逅,方鉴明从侵华日军的枪口下救出了沈君怡,两个人一起开始了拯救孤儿并掩护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危险行动。剧中的沈君怡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与战争孤儿打成一片。在她身上处处散发着母性光环。她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母亲,除了管吃住,更要全力保护这些战地孤儿们的安全,孩子们也都亲切地唤她'沈妈妈'.由于该剧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剧中很多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因为真实,所以可信。剧中,孩子们命运多舛、经历枪林弹雨、跨越千山万水却依然乐观,努力求生,使这部电视剧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独树一帜。

剧中除了对落难孤儿的主线描写和宏大的战争场景以外,对男女主角沈君怡与方鉴明之间的感情线的描写也是该剧的亮点。方鉴明原是在徐州守城的国民党青年军官,为了护送沈君怡和孩子们冲出日军的封锁,擅自做主带领20多个兄弟出城。不想很多兄弟都牺牲在路上,他也因为违反军纪不能重回军队。身为地下党员的他听从上级的指示留在保育院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保护孩子们。两位年轻人在日常相处中、在上千公里的艰难路途中、在穿越敌军的火线中互相帮助,共同保护孩子,并且相知相爱。两人既是亲密爱人,又是革命伴侣,也是这群孩子的爸妈,这样的爱情让人感动,而他们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更是坚不可摧。最终方鉴明为国捐躯,两人永远分离,敢爱敢恨的沈君怡因为方鉴明的去世终身不嫁,其对爱情的专一和忠贞让人敬佩不已。

除了刚正不阿的方鉴明,小姐脾气的沈君怡外,《战火中的花蕾》还塑造了一个个真实、鲜活,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无赖狡诈的高自尊,纯洁透明的文香,一根筋的董家祥,调皮聪明的路遥、马力……通过他们透视了那一段独特的历史。

一段时间以来,抗日题材影视剧数量泛滥,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凸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制作出反映历史精神的抗战剧成为许多制片方考虑的问题。《战火中的花蕾》展现了真实的历史画面,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面临的残酷命运,对抗日题材影视剧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第四篇、对芭蕾舞的感想

芭蕾舞观后感

对芭蕾舞的感想

在舞蹈鉴赏这门选修课中,我觉得我最有感触的是芭蕾舞,特别是在看《天鹅湖》的时候,自我感觉芭蕾舞演员的平衡感很好。在这里我知道,每个舞蹈演员背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去练就这一舞蹈功底,很多高难度的动作都是需要在基础扎实的情况下才得以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的。

我从小就觉得芭蕾舞者跳舞是很轻盈自在,舞裙飘飘的感觉让我沉醉不已,同时我也在疑惑他们是否有什么诀窍可以踮起脚尖跳舞,而感觉不到痛觉的呢。通过舞蹈鉴赏,我了解到了秘密就在于她们穿的舞蹈鞋内。而且我发现男舞者与女舞者的鞋是有所区别的,男舞者的是普通的布鞋,而女舞者则是那女演员得以用脚尖跳舞的“鞋盒”,两者的生产工艺可以说是没得比的。

在我看来,舞剧是比较难理解,因为只有舞蹈动作、场景、音乐等基本要素,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感觉不太贴近生活,接触的途径也相对比较少,理解也相对匮乏。不过看了《天鹅湖》这部经典的芭蕾舞剧,也让我有了对芭蕾舞的一定了解了,舞者的姿态、背景音乐、伴舞等的很好的结合让所要表达的意思传达出来,让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故事的发展。

艺术是一种比较好能够影响到人的思想的东西,是提升自我涵养的一种很好途径。特别是芭蕾这种历史比较悠远的舞种,在现代需要一定的改革才能让现代人有参与的可能,这样子才可以有发展下去的可能性。

现代的欣赏思路对观众没有任何苛刻的要求,而是为其提供随遇而安的哲学,因为现代生活的节奏压根儿不允许观众,特别是有职业的观众提前半小时到达剧场,而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强调观众无需任何先人之见,只需用随身携带、各不相同的理性知识来理解,用来自生活、五光十色的感性经验来参与即可。

我知道每个舞种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而且产生很多各有特色的分支,而就芭蕾来说,芭蕾从一开始的宫廷芭蕾发展到了现在的一种群众舞蹈。我个人认为,芭蕾对于女舞者的要求相对男舞者来说比较高,从舞鞋的设计、姿势的编排,都明显可以看出女舞者所被要求是很严格的,而且需要积年累月的训练,才有这样的功底的。

觉得最有难度的动作就是快速旋转和击腿动作,看着都觉得很不可以思议,她们是怎样保持的,怎么做到的。原来每个舞剧都是从基本舞步开始编排的,然后用舞步配合情节,这是需要花费多大的功夫才可以完成一个舞剧的出品呢,真难以想象…….

这学期选修的舞蹈鉴赏,虽然只有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但是还是让我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至少我了解了舞种的基本分类。对于我这种理科生来说,艺术类我以前曾以为我是无力招架的,但是我现在发现去理解它,并且学着去鉴赏它其实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且我发现我对于艺术类,特别是舞蹈类比较的感兴趣,当然仅限于观赏咯。这门课让我有了可以精神放松的时候,让我能够匆忙的生活中得到一种放松的感觉。特别是在老师播放视频或是音乐时,我就感觉其实艺术类的也挺不错的,至少我可以有观赏其他除了学习的事情,把舞蹈鉴赏当作是一个寻求放松的途径而非一门选修课是我个人所认为的。

学习了这门课后,我觉得体会最深的还是舞蹈评价方面的东西,我们的学习目的不是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我很是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虽然是公共选修课,但是我觉得它只是让我们大学生的基本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有一个好的提升,不仅让我们的审美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让我们有了对于美的享受,更是让我们有了走进舞蹈的一个很好的铺垫。

舞剧,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编排、舞蹈演员的用心表演,让我们得到了一个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这是我们应该珍惜的,我们应该用心来观赏、欣赏他们的表演,这不仅是对他们的最大的赞赏,更是让我们有了心灵上的释放。

第五篇、芭蕾舞剧天鹅湖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舞剧天鹅湖观后感 今年有幸选上了舞蹈鉴赏这门课程,在上课的过程中,广场舞,老师为我们观看了各种舞蹈的比赛,从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芭蕾舞,现在我就看完之后谈谈我的感受。 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极力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里,为庆祝米兰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贡公主伊达贝尔的婚礼,演出了《奥菲士》。当时的表演形式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比如模拟狩猎的表演开始以后就吃野猪肉;海洋、河流神灵出场开始吃鱼。然后,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芭蕾继续发展,经历了宫廷芭蕾、情节芭蕾、浪漫主义芭蕾、俄罗斯芭蕾、当代芭蕾几个主要阶段。我们所看的《天鹅湖》属于经典俄罗斯芭蕾。《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所创的芭蕾舞剧,共4幕,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

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结束。 看完《天鹅湖》我不无为这伟大的创作所感动,不愧是芭蕾舞的奇葩。看了之后,我深深知道练习芭蕾舞的艰辛,芭蕾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以脚尖着地,如果掌握不好,完全能把一个人的脚给废掉,所以每一个跳芭蕾的人都是伟大的,不容易的,我们要学会好好的坐下来好好

的去欣赏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我从上简单的了解到学习芭蕾舞需要训练的几个主要动作为:

一、压腿:这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腿部关节的韧带。 二、压肩: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 三、推脚背组合:脚背的好坏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训练。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活动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 四、把杆训练组合:舞蹈培训与专业舞蹈训练有很大区别。在做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不可能像专业学员那样的强度和难度。除非是经过若干年业余训练,自身条件可以达到专业水平了才有能力做到难度和强度并举的动作组合。

第六篇、芭蕾舞仙女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

《仙女》观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部特别有影响的芭蕾舞剧,它不光开创足尖舞先河还开创了白纱裙先河。

仙女最初是于1832年由菲利普.塔里奥尼为他在巴黎歌剧院的女儿玛丽.塔里奥尼创作的。布侬维尔与1834年在巴黎看了这部芭蕾,两年以后,他在哥本哈根创作了他自己的仙女, 露茜亚.格拉恩演仙女,而他自己演詹姆斯。与此同时这部芭蕾从国际芭蕾舞台上消失了,这部芭蕾最后一次在巴黎演出是1860年。而布侬维尔的仙女则成为了丹麦皇家芭蕾舞的传统保留剧目

剧中讲述了苏格兰青年农民詹姆斯订婚前与林中仙女——西尔菲达在梦中相见。他们彼此相爱,他离开了原来的未婚妻。詹姆斯为了留住仙女,听信女巫的意见,用长纱巾缠住仙女的腰部,结果仙女的两个翅膀掉下来,立即死去。这时詹姆斯的未婚妻嫁给他人,婚礼的行列在詹姆斯一旁通过,见此情状,詹姆斯非常懊悔,昏倒在地。

此剧是欧洲浪漫芭蕾的一个突破,芭蕾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和事物的永恒性。,詹姆斯一位年轻的苏格兰小伙子,在他熟知的现实社会和他梦想中的不同的更有诱惑力和危险的。

仙女是古典芭蕾舞中最具诱惑力的人物。她多少年来

给观众和演员所带来的是对布侬维尔永恒舞蹈的魅力。芭蕾描述了忧郁的感情和华丽的舞蹈,并表现了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的不协调和对未知者的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 受法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布侬维尔的仙女是他唯一的一部悲剧芭蕾,把哑剧和舞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这部芭蕾的特点。

仙女的历史意义是它不光开创足尖舞先河:就是本剧的作者为其个子偏矮小的女儿量身定做的足尖舞蹈的方式第一次被采用,从此以后足尖舞渐渐成为芭蕾的一个标志。 也开创了白纱裙先河:不过这里的白纱裙还是过膝的长白纱裙,还是很淑女的。作者巧妙的第一次采用了吊绳和仿真的舞台背景,丰富了芭蕾舞剧这种表现形式的表现语言,加深了感染力和舞台张力。

《仙女》这部芭蕾舞剧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第一部代表作。 仙女是芭蕾舞剧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完整的舞剧。基本奠定了现代芭蕾舞的雏形。

第七篇、《天鹅之死-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

《天鹅之死》芭蕾舞观后感

对芭蕾舞蹈其实并不熟悉,只知道,这是个很难,对舞者自身素质要求也很高的舞种,还有就是它高难度的脚尖站立,旋转等动作。今年的春晚,有一节目也是芭蕾舞,当时开始才知道,其实芭蕾舞是一种可以用来表达很多情感、情节的舞蹈。芭蕾舞观后感

对于《天鹅之死》这一舞蹈是在第一次的鉴赏课上才欣赏到的,随着淡淡忧伤的大提琴曲响起,一位芭蕾舞者穿着熟悉的白色芭蕾舞服,踮着脚尖背对着观众出场。一边看着,只觉得舞者的动作很轻柔,时而舞者的双手奋力抖动,时而却无力地低头显得无助。有时正看到她踮起脚做着准备起舞的动作,却又转而向下。

这是一段表现一只白天鹅,在湖面上,在它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依旧想奋力展翅飞翔的状态。自己搜素观看的是Ulyana Lopatkina的版本,她的舞姿很美,双手很柔软,几次她快速做出展翅的动作,眼前都可浮现一只美丽的白色天鹅抖动翅膀的景象。当她第一次跪在舞台上的时候,心有种提起来的感觉,可以感觉到她表现出来的奄奄一息的天鹅的形象。但她又站起来了,这一次的站起,显得比较没有力气了,力道和速度更加缓慢。在最后的时刻,即使是已经倒下了,但是它还是在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努力的想要飞翔。

这只天鹅,在向生命表示抗战。每一次的立足脚尖,欲展翅离开湖面,都代表了它一次对生的渴望、执着,对追求的向往。

每个生命,都是特别的,也是可贵的。对于正值青春的我们,不只是该做到珍惜生命,更应该做到的是,在有限的生命做一些让生命

变得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碌碌无为。这也是,对我们可贵生命的尊重。

第八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芭蕾舞观后感

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在几个星期前的中外舞蹈赏析课上,我们欣赏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这部六场的芭蕾舞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以此为标志,中国芭蕾舞真正迈开了创建民族风格进程的一步。

《红色娘子军》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六十年代,那时正是新中国红色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我国在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受苏联影响很深,这正给了我国芭蕾舞发展以绝好的机会。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就是这部《红色娘子军》,它在新中国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文革中还曾被当作“八个样板戏”之一而风靡一时。

众所周知,芭蕾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初芭蕾舞是仅仅属于王公贵族的一种舞蹈,它的题材最初仅限于公主和王子的爱情故事。后来随着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芭蕾舞的题材也不断变化,但像《红色娘子军》这样,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芭蕾舞剧却是头一次——毕竟,谁又能想象革命战争与芭蕾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红色娘子军》的诞生,不得不说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甚至有西方艺术学者评价说:《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出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可以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我对于《红色娘子军》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视频22分钟,娘子军连队操练时,农民慰问的场景,就明显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娘子军连队操练时的舞蹈,也是来源于真实军队操练的动作。还有各种武打场景的动作、各种场景的背景布置等,均来源于生活。

《红色娘子军》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第二场刚开始娘子军连队操练时的场景。刚开始是人民群众的集体舞蹈,之后舞台上响起的旋律是令人熟悉的《娘子军连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爹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不禁激动了起来。随后娘子军连队登场,乐曲也从齐唱变成了乐队的激昂演奏。之后是娘子军连队的连长的独舞,飘逸的舞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娘子军操练的舞步将传统芭蕾舞和军队训练时的各种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芭蕾舞的柔,又有战士的刚。

之后一众男演员的五寸舞刀表演则表现出了男演员独有的阳刚之气。最后男演员和娘子军连队共同起舞,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娘子军连队建立的无比欢快的情绪。

常青怒视群匪和英勇就义的场景也十分深刻。常青刚刚被敌人抓住时,只见电闪雷鸣,整个场景磅礴有力,演员的表情十分投入,给人以震撼的感觉。本场景充分体现了舞台布景、灯光、演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常青就义的场景把全剧推向了最后的高潮,只见常青一脸大义凛然的表情,与敌匪进行了最后的斗争,这里的舞蹈也十分有力度,最终常青被敌匪们团团围住,音乐也直转急下,《国际歌》的旋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里的引用,从听觉上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气氛。饰演洪常青的演员在这里将自己的演技功底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常青在大火中英勇就义。然而剧情并没有给观众一个喘息的机会,紧接着剧情就进行到了结局——红军攻打椰林寨。

前面说完了我最喜欢的两个场景,下面就从整体上讲讲我对《红色娘子军》的感想:

在舞台布置上,《红色娘子军》的舞台背景和投影都十分优秀,不仅有椰子树和海滩的场景,也有乡下农村的场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随着场景的变化,舞台的灯光、背景也恰到好处地进行了相对的变化,让人能够更贴切地感受舞剧的剧情,更容易融入其中。

《红色娘子军》在演员选择方面也十分成功。饰演主人公清华的演员,舞蹈表现力和爆发力甚佳,动作到位,作为全剧的中心人物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饰演常青的演员柔中带刚,演技高超,在最后英勇就义的场景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他的技法作为男芭蕾演员十分难得。

《红色娘子军》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将具有中国红军特色的军装搬上了舞台,让人感觉非常独特。主人公清华的衣服,在剧情一开始的时候是红色的,之后便穿上了蓝色的军装,这一点也体现了人物身份的转换。清华、常青等主要角色的军装与其它娘子军战士也有一定区别。而其它非娘子军角色的服饰与剧情都十分吻合。作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服装上达到了空前的效果。

音乐一直是芭蕾舞剧中不可缺少一部分。《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也十分有特色,从电影插曲《娘子军连歌》中取材的序曲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就算是之前没看过《红色娘子军》的我,也能断断续续地哼出这段旋律。此后,该曲又作为

“主旋律”不止一次地运用在娘子军连队出现的场面中。其他的音乐也非常有韵律感,跟演员的动作十分匹配。朴实不华丽的乐曲也带有一种朴素的感觉。同时,本剧的音乐还引用了海南地区的传统民歌。《红色娘子军》通过音乐塑造了一个个丰满鲜活的形象,可谓是非常成功。

另外,西方芭蕾与东方传统舞蹈的结合是《红色娘子军》的亮点之一。在西方芭蕾足尖舞的基础上,融合了大量的中国民族民间、古典舞蹈的语汇与技法,既有足尖舞的贵气,又有民族舞的朴实,还有军人训练的影子。而且《红色娘子军》较大程度地扬弃了西方芭蕾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的状况,而是充分发挥男演员的潜力来体现一种壮美的格调,各种刀舞和武打的段落,使男演员的能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我国芭蕾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把西方传统芭蕾、中国传统舞蹈、中国革命思想和中国民族艺术结合起来,在芭蕾艺术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成熟的一步。《红色娘子军》不愧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芭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