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义或大义小故事


第一篇:《正义小故事1》

名人正义事例1993 年 8 月 17 日,徐洪刚勇斗歹徒,感动社会 徐洪刚勇斗歹徒,1993年8月17日晨, 回家探望父母后归队的济南军区某部通讯连班长徐洪刚, 乘 坐从云南省彝良县始发的客车向四川省筠连县方向驶来。当汽车行至筠连县巡司镇附近时, 乘客中的男青年任永林突然站起,向靠窗坐的年轻妇女吴道蓉摊出手:“拿点钱来!”被突如 其来的吼声惊懵了的吴道蓉果敢地回答:“没钱。”“没钱,抹手表!”任永林恶狠狠地说着扯 断了吴道蓉腕上的表带, 一阵争夺, 吴道蓉把表塞进裤兜。 这时, 坐在后排的三位同伙喊道: “没有钱, 脱衣服! ”吴道蓉的拉链上衣被任永林撕下一大片, “没有钱, 老子扒了你的裤子! ” 任永林一手卡住吴道蓉的颈脖, 一手在吴道蓉前胸揉搓、 撕扯……另一歹徒抓住吴道蓉的头 猛拉猛撞,试图把吴道蓉推出窗外。 “住手,不许耍横!”挺身而出的徐洪刚奔到歹徒面前喝斥。4人围住徐洪刚。一场正义 与邪恶的较量在车厢里展开……徐洪刚胸、腹、肩、背、腿受伤14处。胸部中7刀,靠近 心脏部位的刀伤深4厘米、 长8厘米, 肠子从创口流出体外50多厘米……徐洪刚没有倒下, 倚窗与歹徒搏斗。歹徒们见状,夺窗逃跑。徐洪刚翻转前襟衣片托着肠子,向歹徒追去,1 0米、20米、50米……失血太多的徐洪刚倒在公路上。 恰在此时,筠连县税务局副局长詹本方等执行公务途经这里,救起徐洪刚。着急而喘气 的徐洪刚说:“不要管我,快追歹徒!” 1994年2月5日, 江泽民、 李鹏等中央领导接见徐洪刚, 分别题词号召全党、 全军、 全国人民向徐洪刚学习。殷雪梅舍生护生, 殷雪梅舍生护生,师德万古存2005年3月31日中午,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 在学生队伍过马路时, 一辆小轿车飞驰而来。 危急中, 52岁的女教师殷雪梅毅然张开双臂, 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6名学生推到路边,而自己却被车子撞飞到25米外……包拯 (999-1062) 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 ,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宋景佑四年(1037) ,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 庆) 。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 ,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 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 , 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 。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 「心同蛇蝎」 ,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

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 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 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 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 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 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 主」 ,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 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 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 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 。开封府广泛流 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周恩来,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 李四光,当外国专家定论中国没有石油时,他自信地说:科学证明中国有储量丰富的油气 李四光 李瑞环,热爱本职岗位,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李瑞环 焦裕禄,将灾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焦裕禄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 孔子 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诚实守信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邱少云,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 邱少云 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 雷锋 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做人的根本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做 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人物将会永远被人 民和时代唾弃,踩在脚下。正义小故事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育人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里都隐含着很多的道理,下面呢,是 两个培养具有正义

感的小故事。 大义灭亲的故事:春秋时期,卫国国王有三个儿子,小儿子州吁整天欺负百姓。大臣石 大义灭亲的故事 蜡很受百姓尊敬,可他的儿子石厚却总和州吁玩,也变得很坏。国王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做 了国王,可州吁却把王位抢了过去。州吁和石厚一起又抓人又打仗,百姓们日子可苦了,每 天都在抱怨。石厚想让父亲出来叫百姓乖乖听话,石蜡却让他和州吁去陈国找人帮忙。石厚 以为父亲真心帮他, 高高兴兴地和州吁一起去了陈国。 其实石蜡早已把他们做的坏事告诉了 陈国国王,请他把两人抓了起来。石蜡说:“虽然他是我儿子,可他确确实实做了坏事,我 不能够维护他!”于是,他忍住悲痛,派人去陈国把石厚杀掉了。 大义灭亲的寓意:比喻为了正义和正确的事,把亲情放在一边。 大义灭亲的寓意 大公无私的故事: 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 他就问祁黄羊: 大公无私的故事 晋平公做皇帝的时候, “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我觉得他最适合当这个官。”晋 平公非常惊讶,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还推荐他?”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适合 当这个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不久,平公又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 谁适合呢?”祁黄羊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平公说:“你怎么推荐你儿子呢?”祁黄羊说: “您问的是谁适合做法官,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 解狐和祁午受到推荐当官后,把事 情做得很好,很受大家喜欢。“大公无私”就是说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 大公无私的寓意: 不徇私情, 毫无私心。 完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大公无私的寓意 指办事公平正直, 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事例讨论提纲: 事例讨论提纲:小明正在教室写作业,小刚走过来说:“有钱吗?借点来用!”小明没做声。小刚又说: “明天就还你,不还就给你当儿子。”小明心想:“你已经当过两次了”。于是回答说:“真没 钱。”小刚生气地说:“那你放学后等着瞧”。放学了,小明走出校门,刚一拐弯,看见小刚 带着几个社会上的青年向他走来…… 1、面对非正义行为该怎么办? 2、写一写。用一句话表达你对正义最深的感悟。 3、查一查。生活中我们与正义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二篇:《大学语文 10秋文本答疑》

大学语文

10秋文本答疑

上编 1-30

第一课 晋灵公不君

(一)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________________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 _________________, 名夷皋, 晋襄公之子, 文公之孙, 晋国第二十六位国君, 在位十四年,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 ________________, 晋国的正卿 ( 相当于首相 ), 谥号宣子。

(4) 宰夫, _____________

答:

(1) 《左传》 《左传》

(2) 晋灵公

(3) 赵盾

(4) 厨子

(二)词语解释

(1)“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膨墙” 中的 “不君”、“厚敛”、“以” 各怎样解释?

答:

不君, 不行君道。厚敛, 加重赋税。以, 连词, 可译作“来”。

(2) “晋灵公不君” 中 “不” 的意思?

答:

现代汉语中的 “不” 是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如:“不去”、 “不能”、 “不多”、 “不很好” 等。 “不” 一般不直接用在名词否定名词, 如:不能说 “不人”、“不电脑”、“不房子”。

不过, “不” 如果加在名词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 则构成了形容词, 如:“不法”、“不规则” 等。

在古代汉语中 “不君”, 则用如动词, 是 “不行君道” 的意思。这里的“不” 就是“不行”, 是 否定性动词。此类用法还有: “不臣”、“不父”、“不子”等。

(3)“台上弹人, 而观其辟丸也” 中的 “而” 怎么解释 ?

答:

而, 连词, 可译作来。

(4)“宰夫胹熊蹯不孰, 杀之, 寘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中 “过朝” 如何解释?

答:

过朝, 经过朝庭。

(5) “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也”中 “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答:

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 “莫之继也” 即 “莫继之也” 莫: 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 代词, 指赵盾, 等于说 “您”。 “之” 在这里作 “继”的前置宾语。

(6)“会请先, 不入, 则子继之”和 “今近焉, 请以遗之” 两句中 “请” 的意思 ?

答:

“请”, 即:“请求”。在古汉语中 “请” 字后面既可带动词, 也可带名词。 带动词时, 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左传·隐公元年》: “则请除之” 。“请”后的动词表示别人的行为。 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请”后动词表示我的行为。上两句中的“请”, 都是此种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 “请” 还引申为:“请求给予”, 后面跟着的是名词。如《左传·隐公元年》:“为之请制。” 《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请粟。”

(7)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中 “善莫大焉” 应怎样解释?

答:

善莫大焉, 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8)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中 “鲜” 的意思 ?

答:

此句出自《诗·大雅·荡》, 是本文作者引用的。

“鲜” 有两个读音, 读音不同, 意思也有区别。

“鲜” 读 “一声” 时, 在古代汉语中, 首先作名词, 指的是 “鱼, 生鱼”;也有 “新鲜的肉” 的意思。作形容词时, 常用的如:“滋味好”, “新, 鲜明”等; 少用的是 “夭折, 短命”, 《左传·昭公五年》:“《葬鲜者自西门。” 杜预注:“不以寿终为鲜。”

“鲜” 读 “二声”时, 则是 “少, 不多” 的意思。 “鲜克有终”中的 “鲜”就是 “少”的意思 , 即 “很少能有终的” 。李密《陈情表》:“既无叔伯, 终鲜兄弟。”也是 “少有兄弟” 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常用的 “鲜为人知”、“寡廉鲜耻” 中的 “鲜”, 也都是 “少”的意思。

(9) “公患之, 使鉏麑( Chu ni ) 贼之 ”中 “患”、“之”、“贼之” 的解释?

答:

患, 厌恶。之: 代骤谏。贼之: 杀赵盾。这里的 “之” 代赵盾。

(10) “晋侯饮 ( yin 四声 ) 赵盾酒”中 “饮” 的解释 ?

答:

饮, 给酒喝。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饮。

(11) “斗且出” 中的 “且” 的解释 ?

答:

且, 连词, 一边„„一边„„。

(12) “提弥明死之” 中 “死之” 的解释 ?

答:

死之 , 为之死 , 即为赵盾而死。

(13) “赵盾弑其君”中 “弑” 的解释?

答:

弑, 古代下杀上, 如臣杀君, 子杀父, 都叫弑。

(三)简答题

(1)《晋灵公不君》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下场的?

答:

本文从多个角度, 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凸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 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 写晋灵公被赵穿所杀, 赵盾身背斌君之名。

(2) 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答:

赵盾按臣道, 做到了 “敬”。他尊敬国君, 对国君最忠, 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 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 尽了忠君之职。所谓 “敬”, 还有一个内容, 就是敬业, 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肝食。为了上朝, 他起得很早, 以至 坐而假寐, 并且是盛服等待, 这是敬业, 所以钮魔这个杀手, 也不能不感叹说, 赵盾是 “不忘恭敬” 。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 ? 是的! 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 就给了他吃的, 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 舍不得吃时, 就叫他吃完, 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 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 本文叙述使用了什么笔法?

答:

本文所采取的叙述笔法主要有顺叙和插叙两种:

一是顺叙。

本文是按照宣公二年所发生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来铺展情节、刻画人物的:

先是写晋灵公的 “厚敛”、 “弹人”、 “杀宰夫”;

再写赵盾进谏, 晋灵公虚应;

接着写 “公患之, 使组魔贼之”, 不成; 又写当年 “秋九月”, “晋侯饮赵盾酒, 伏甲将攻之”, 提弥明和灵辄为保护赵盾一 “死” 一 “亡”; 最后写当年九月二十六日, 灵公被杀和赵盾 “未出山而复”。

二是插叙。

这种笔法的运用是在上面叙写事件发展的主要情节线索时, 插入了 “初 ( 以前 )”, 赵盾 “田于首山, 舍于翳桑”, 曾救助过灵辄的另一件事情, 以说明作为灵公甲士的灵辄, 为什么会发生 “倒较以御公徒”, 以及出现 “翳桑之饿人” 的情节。

(4)举例说明本文使用材料所具有的魅力。

答:

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 古今卓绝。” 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 “叙事之文其变无穷„„ ” 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 一是写他厚敛以膨墙极度荒淫, 一是写他的残暴, 有对宫外百姓的 “从台上弹人, 而观其辟丸也”; 有对宫内宰夫的 “宰夫胹熊蹯不孰, 杀之, 寘诸畚, 使妇人载 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 “罕闻”, 把晋灵公的昏鞍、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 表现力极强。

(5) 举例说明本文叙事的 “详而博”。

答: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 “晋赵盾就其君夷皋” 一句, 但此事之来龙去脉, 即赵盾为何弑其君, 该不该就其君, 晋灵公又怎样被弑, 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 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 讲述得明明白白, 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 “详”; 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 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 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 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就君之名等等。这是其 “博”。一 “详” 一 “博”, 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 是 非的可判断性, 而且把儒家的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6) 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岩多姿的艺术特色。

答: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 鉏麑行刺一段对钮魔心理矛盾的刻画, 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 赵盾身背斌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 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 有悬念, 有虚实, 有动感。或令人惊悚, 动人心魄; 或诱人体味, 发人深省。环环相接, 此起彼伏, 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 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跌岩, 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 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 以逆叙者, 以类叙者, 以次叙者, 以牵连而叙者, 断续者, 错综叙者, 假议论以叙者, 夹议论而叙者, 先叙后断, 先断后叙, 且叙且断, 以叙作断。预提于前, 补缀于后。两事合一, 一事合两, 对叙插叙, 明叙暗叙, 颠叙倒叙, 回环叙, 离合变化, 奇正相生, 如孙吴用兵, 扁仓用药。神妙不测, 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 虽不能一一 对号, 但也要窥其一斑, 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 变化万千之一了。

(四)分析题

(1)熟读全文, 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答:

第一,“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的意思是: 君像个君样, 要按君道去做, 臣像个臣样, 要按臣道去做, 父子也一样。

第二,晋灵公不君, 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 虐杀宰夫, 不但知错不改, 还暗杀、谋害忠臣, 哪里像个国君呢 ?

第三,赵盾身为臣子, 他对晋灵公虐杀宰夫直言敢谏, 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肝食。他盛服待朝, “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 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第四, 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 却写出了一个人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 三天没吃饭, 都快饿死了, 当得到一点吃的时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第五,董狐认为是赵盾斌君。这看起来不公, 但文章结尾为赵盾惋惜说:“为法受恶, 惜也。” 这里所说的这个“法” 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 《春秋》 说赵盾就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 “忠之至”, 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得还不够, 责备他呀! 这是名分所在! 董狐也尽了臣道。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2) 试分析鉏麑这一人物的性格。

答:

鉏麑是我国思想道德史上出现较早的 “舍生取义” 人物。

鉏麑为什么会被晋灵公选中去杀赵盾? 此前是否干过此类事情? 不得而知。但是从本文对他的描述上看, 他并不是 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