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家风小故事


篇一:《廉洁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

(一)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廉洁。

(二)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

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三)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 “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 “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 “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 “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篇二:《家风小故事》

家风小故事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生的光阴若白驹过隙,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如鎏金石刻般,虽经时光河流千百年的冲刷,不但没有流逝,反而越发弥足珍贵。这其中,就有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故事,其所蕴含的传统与美德,融入语言,汇入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中国有许多名门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其后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相对遵纪守法,这其中家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因为这些族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风对他们有着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今日看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家风作风建设时,这些优秀传统家风依然可以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016年1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自觉加强家庭道德建设,带头抓好家风建设,维护家庭正气,建设优良家风,切实管好家庭成员,真正把家建成清廉安全的港湾。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的要求,按照县委《2016年深化家风建设活动实施意见》(洪委〔2016〕32号)文件精神,深化党员干部立家规、亮家规、行家规活动,特地制定了在今年5月份完成“家风家训”教育专栏;6月底前完成党员干部家规“三进”活动;在4月—10月完成“我的好家风”微视频创作大赛;今年一年都要进行党员干部“家风家训”教

育培训。作为党员干部,在党的指导和对党的学习下,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进行家风建设,在家教育晚辈要以劳动为荣、以学习为荣、作为党员的家属绝对不能享受特权等。

(1)以劳动为荣{廉洁家风小故事}.

早在10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中就提到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今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可见劳动对每个人的意义非常重大。让我们懂得如果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让幸福的本身找到我们,牢牢记住要以劳动为荣,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为此我也时常教育晚辈要爱劳动,要做到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诚实、积极、主动地进行劳动。在劳动中要认真负责,保质保量。要坚决克服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的劳动态度。第二,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这些劳动不仅为人民服务,为社会造福,也有利于培养爱劳动的良好氛围。第三,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如学校的门卫爷爷和工人叔叔。对他们的工作要理解、尊重,与他们相处要礼貌、谦虚。

(2)以学习为荣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少年的素质

和本领直接影响着我党实现中国梦的进程。爱学习是追梦圆梦、实现抱负的必要基础。

爱学习,就是要树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刻苦学习知识,特别是要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学习,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就是要勤于思考,多想多问,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作为祖国的一份子,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对党章党规对祖国进行学习。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精神。在今年4月6日召开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强调了学习教育的重要。作为党员的家属,更是要以学习为荣,积极学习党章党规,为实现我党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3)作为党员的家属绝对不能享受特权

我党创建人之一的周恩来同志就定下“亲属决不能享受特权”的严厉家风。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在谈到伯父对晚辈的教育时,说主要有两条要求:一条是决不允许享受任何特权待遇,就连特权思想都不可以有;另一条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周秉德上初中时住校,星期六看到有的同学家里有汽车接送,而自己只能挤公交车。回家后因为念叨这件事而被伯父周恩来严肃责备:“伯伯的汽车,是国家为了工作需要而配备的,不能用在私事上。”他教导周

秉德:“你们现在就是普通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就是普通劳动者。无论上学、工作和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不能依赖家庭。”

刘少奇对自己儿子亦是严格要求。刘少奇的二儿子刘允若,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期间,因和同学关系不大融洽,向留学生党组织提出要转系甚至调换学校的要求,并连续给刘少奇写了几封信,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和支持。针对儿子暴露出的思想问题,刘少奇即刻写了几封回信:“根据你的来信,你既不是因为功课重,又不是不喜欢学航空,而是和这一帮人处不下去。这不能成为要求调换学校的理由。你同这个学校的同学搞不好,到另一个学校难道就能够搞得好吗?你一贯的错误,就是你在劳动人民面前,在同志们面前,不肯‘俯首甘为孺子牛’。现在根据你的来信看,你这个毛病不仅未改,而且有了发展。现在你应该向你的组织声明承认错误,请求同志们批评,虚心地接受大家的意见,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正常起来。”同时,刘少奇还对儿子提出殷切希望:“希望你能接受我的意见,真正改正错误,与同学们搞好关系,长期坚持下去,去克服这种思想,培养自己成为国家的一个有用的人。希望你这样做,而且必须这样做,不要辜负祖国和我们对你的期望!”{廉洁家风小故事}.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状况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通过建立严格的家风,教导他们能做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能想着利用别人的身份或职位给自己谋取便利,最美好的东西都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劳动去创造的,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会成长。这对我党{廉洁家风小故事}.

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良好的家风让子女终身受益、代代相传,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利家、利民、利国。

篇三:《家风小故事》

家风小故事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如细雨般滋润着家庭的土壤,并且生根发芽。良好的家风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家风能让家庭充满了欢乐,让社会更加和谐。

感恩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我们时常告诉孩子要做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太多人的帮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等等。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人指点;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帮助。因为这样,我们才度过一个个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享受着美好生活。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我们做家长的更应该教育孩子从小知道感恩。等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同时也应对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有一段时间,她看见爸爸、妈妈在工作、生活中很忙碌,他觉得父母很辛苦,她会每天给我们写一张卡片,悄悄地放在我们的床边,而且在卡片上写着:“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我爱您们!”这真挚的举动让我体会到女儿满满的爱和孝心。

培养孩子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很多孩子由于生活过于安逸,往往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更严重的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即使这个孩子成绩优异,又能怎样呢?让孩子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不幸,告诉她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抱怨、发牢骚是没有用的。“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一话已成为我们家的口头禅了,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时,女儿会反过来,对我说:“妈妈,没关系,不要着急,办法总比困难多!”

教育孩子从小要诚实,做人要守信用。做错事了并不要紧,如果为了掩盖错误而说谎话,那么这个说谎的行为比做错事本身要严重很多。孩子犯了错,只要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且积极主动去改正了,就是一个进步,值得表扬。另外要求孩子言出必行,无论什么事情,做之前要先想好自己能否做到,不要轻易地对

别人做出承诺,否则,会成为一个失信的人。

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很不开心,我们问她怎么了?她说,班上要组织一个活动,分组表演角色。有一个小组选了她,但不知什么原因又不要她了,如此反复三次,她觉得很委屈。我们问她,你有没有做出什么事伤害到小组其他同学了呢?如果有,你应该向别人道歉,而被逐出小组的后果是你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果没有,也应该考虑也许有比你更优秀的同学加入了小组,你应当做的是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不被别人替代。千万不能因为这样的小事怨恨别人,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的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自己将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其实,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自己的方式,每个家长也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成长。对于像我们这样年轻的家庭,教育孩子当然是在摸石头过河,难免有时会矫枉过正,称之为家风未免言重。但愿以此文抛砖引玉,与众位家庭交流学习。

蒋佩伶

二年级六班 上

篇四:《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外廓题目)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廉洁家风小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注: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臵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廉洁家风小故事}.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臵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臵‛。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臵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

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