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诗歌网


篇一:《网络诗歌浅探》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 绩{中国网络诗歌网}.

2015年6月25日

摘 要

网络诗歌的出现,打破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坛沉寂如死水的画面,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本文从诗歌文化和传播文化两方面入手,综合大量参考文献,将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进行多方对比,对网络诗歌的特征进行探索,并对网络诗歌的发展及研究意义作出一定程度上的探讨。互联网为诗歌创作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平等开放的创作平台,更是形式和内容上的多种突破,而诗歌作为文学实体它的变化与创造也是与时俱进的。做为当今中国诗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对网络诗歌特征的审视分析为我们全面准确了解现代社会文学生存样态及文学形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诗歌;特征;传播文化;诗歌文化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poetry breaking the last century in the late 80's poetry of silence such as the stagnant water screen, and gradually bee the main form of poetry.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oetry culture and munication culture, integrated a large number of references, network poetry and traditional poetry multi contrast,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oetry to explore, and make a certain exte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network poetry. Provided by the Internet for poetic creation is not only an equal and open platform for the creation, i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many kinds of breakthroughs, and poetry as a literary entity it changes and creation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s one of the hot topics of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research, of poetry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provides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our 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in modern society living state and form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network poetry;the characteristic;the dissemination culture;the poetry culture

目录

摘 要.................................................................................................................. II ABSTRACT ......................................................................................................... III 目录.......................................................................................................................IV

一、中国网络诗歌发展简述............................................................................- 1 -

(一)网络诗歌的产生 .................................... - 1 -

(二)网络诗歌定义探索 .................................. - 2 -

(三)网络诗歌发展现状 .................................. - 3 -

二、网络诗歌特征两大构成要素 ...................................................................- 3 -

(一)诗歌文化 .......................................... - 3 -

(二)传播文化 .......................................... - 4 -

三、网络诗歌中诗歌文化的变革....................................................................- 5 -

(一)形体上的变革 ...................................... - 5 -

(二)精神上的变革 ...................................... - 6 -

(三)抒情模式的变革 .................................... - 6 -

四、网络诗歌中传播文化的变革....................................................................- 7 -

(一)网络传播对于诗歌发展的必然性 ...................... - 8 - (二) 网络传播方式的优越性 ............................... - 8 -

(三)网络传播方式的弊端 ............................... - 10 -

三、研究网络诗歌特征的意义..................................................................... - 11 -{中国网络诗歌网}.

(一)网络诗歌具有一定文学价值 ......................... - 11 -

(二)网络诗歌发展趋势总体上升 ......................... - 12 -

参考文献......................................................................................................... - 13 -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络诗歌特征浅探

网络诗歌迅猛发展的原因有许多,网络媒介迅速的崛起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每一种新传播方式的出现,都会对时代发展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为诗歌发展带来的是诗歌的价值模式,思想层次,艺术建构等方面的创新性改变。诗歌作为文学实体存在于文化发展的漫长岁月,然而随着网络的出现与普及其本质也逐渐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演变。传统诗歌创作和发展要受到文化水平,时间空间,身份差距等多方面的制约,而网络诗歌却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消除了文化与公众的界限。纵观文化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在诗歌文化走入低谷后遇到网络文化,双线并行后又攀上了怎样一个新高度。研究网络诗歌特征,一方面便于我们在进行网络诗歌创作时把握原则,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避开一些创作误区,从而创作出量优质更优的诗歌作品。

一、中国网络诗歌发展简述

新诗加搭配新媒体机制,冲破创作规矩的网络诗歌自诞生起就一路势不可挡闯入人们视野,到如今更是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网络诗歌出现于诗歌文化的低潮时期,当诗人们陷入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创作围城之时,互联网技术的到来为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产生突破带来了可能性。一时间网络诗歌引起了学者诗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试图给它做出定义,归纳特征。新事物的诞生在创新之余通常还伴随着许多的不足,在广泛的关注之下这些不足之处自然也被一一罗列出来。从产生到发展,在鼓励与批判中网络诗歌在文学道路上一步步走得更远。{中国网络诗歌网}.

(一)网络诗歌的产生

中国的诗歌曾经走过漫长的辉煌路程,几乎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可以传世的美妙诗篇。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却遭遇了困境。由于受到西方综合性诗歌写作的影响,一些诗人过分追求现代主义,违背语言逻辑,内容空洞晦涩难懂的诗作大量出现,读者越来越少,出版越来越难。诗歌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被迅速边缘化,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就在诗人和读者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互联网技术来到了中国。

1993年3月25日,诗人诗阳在网络上创作的中文诗歌——《诗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它的出现标志着网络诗歌的诞生。《诗意》(节选):

风一吹来

就成了精致的传说

篇二:《网络诗歌的近期发展》{中国网络诗歌网}.

网络诗歌的近代发展

1991年:王笑飞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个中文文学通讯网“中文诗歌网”;少君于同

年年4月在网络上发表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奋斗与平等》;

1992年:美国的印第安那州中国留学生在Usenet上建立了“中文新闻组”,中文

网络文学以新闻的方式在全球互联网上传播;

1993年3月诗阳通过电邮网络发表诗歌作品,第一首网络诗歌诞生。此后诗阳在

中文新闻组和中文诗歌网上刊登了数百篇诗歌,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网络诗人;

1994年,诗阳、鲁鸣、亦布、JH、梦冉、泓、秋之客、天天等网络诗人在互联网

中文新闻组和中文诗歌网上发表大量的诗歌,更多的网络诗人不断地出现,网络诗歌迅速地崛起;

1995年,在网络诗人诗阳、JH、天天、亦布、西岭、吴斌、非杨、建云、泓、秋

之客、岳涵、瓶儿、梦冉、鲁鸣、祥子、马兰等的努力下,世界上首份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成立,历任主编为诗阳、祥子、马兰等。《橄榄树》通过电子邮件向全世界发行;

1996年:第一个中文诗歌网站问世特、桑克等加盟;

1997年,我国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开通,网易等公司提供的免费空

间,为个人文学网站提供了网络基础;{中国网络诗歌网}.

1998年,“黄金书屋”、“书路”等大型文学网站正式创办;

1999年出现了李元胜担任主编的《界限》;

九十年代末,网络诗人群开始转向国内发展以寻求更大的网络空间; 2000年莱耳、桑克的《诗生活》和南人的《诗江湖》等成立;

2001年于怀玉成立了《诗歌报》,同时更多的诗歌网站出现,网络诗歌进入诗歌

创作的主流时代;

2000年7月,民刊《下半身》在北京创刊;

2001年1月,《下半身》出版了第2期;

2003年3月15日“垃圾派”诞生。诗人皮旦借“老头子”之名,在稍早就已运

行的《北京评论》诗歌论坛上明确提出了“垃圾派”的概念;

2004年3月29日,“低诗歌”论坛创办;

2005年3月,《低诗歌运动》出版;

2005年11月14日,“低诗歌”网站运行;

2007年3月,“低诗歌”博客开通。

收集人:王大学

2014年5月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来源于各种网页,不作任何文献依据。

篇三:《网络诗歌》

网络诗歌

一是自由抒写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平台上展示自己,享受网络所带来的灵魂自由舒展的快感。而且,网络诗人的写作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生命力的驱使,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一种倾诉与倾听的率性而为,充盈着一种自由的精神,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更为独立的品格。二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无限性,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使当代诗歌的发展更不确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元化特征。无论谁、无论什么流派都可以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不仅为“先锋诗歌”、“探索诗歌”的出现创造了无限可能,而且也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百花齐放。三是即写即发的便捷性网络诗歌的快捷性、即时性是纸质诗歌无法比拟的。一首诗完成后马上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以发表,而减少了诸多门槛,从而使更多的写作人群参与到诗歌活动中,这是以往印刷品纸制出版刊物无法取代的。四是探讨交锋的互动性网络消解了交流者之间的地域差异、身份差异,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讨论空间,他们在网络上写诗、谈诗,用鼠标和键盘寻找自己的知音和同道,寻找自己心灵栖息的场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加剧。读者可以在网络作品的页面上直接发表评论,作者可以向读者进一步阐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写作,这种充分的互动性是传统文学无法实现的。而且,网络写作者兼有作者、读者、评论者三重身份,可以在写、读、评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写作的理解,逐步领悟写作的真谛,网络成为提升创作水平的“练兵场”。所以,网络为作者和读者的交流活动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平台,因而论坛新作难以计数,点评跟贴热热闹闹,诗歌活动如火如荼,交流聚会比比皆是,为文本交流、情感共鸣、诗艺探讨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平台。五是传播方式的时效性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古人早就认识到写诗要“合”、“时”和“事”,要把握现实生活的脉律,以作者所置身、所面对的社会时事入诗,强调诗文应具有的时效性、鲜活性、现实性。而不少网络诗歌正是以其新闻的时效性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如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百年奥运的发生,会立即引发相应的诗歌专题写作。

缺陷

一是诗歌交流娱乐化。网络诗歌在90年代末期的迅猛发展是有着多重原因的。从网络创作与阅读的主体来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近8000万网民中占65.2%的是15-25周岁的城市青年,这必然导致了网络文学读者群体的高度狭窄化。他们的知识程度、年龄特点、审美趣味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题材和样式。情节冗长、意义艰深的作品很难被认可,娱乐性、消费性较强的作品成为当然的主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众文化和新的网络媒介的迅速崛起和影响以及大众的后现代氛围中的狂欢意识和消费立场。很多时候,网络成了一部分人聊以度日、浪费光阴的场所。这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批评的:“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二是创作过程随意化。由于发言和投稿几乎不受人为的控制,在线性、即兴式、垃圾性、随意性的文字废物就在网络生产线上大批量的生成。网络是作者的匿名化和狂欢化的广场写作,

在随意性的虚拟和类像空间,作者可以用各种新奇的网名、绰号写作、灌水和批评,甚至谩骂和恶毒的人身攻击。

三是创作心态浮躁化现代商业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功利化、浮躁化、平面化的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缺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们自觉为之奋斗的共同价值目标,社会机体出现了某种精神障碍,许多人心理失去了平衡,表现为急功近利式的浮躁。商业社会的浮躁、功利心态使然。由于网络论坛流量大、新人多,故此,网络诗人为应得所谓“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唯有以不断写诗和贴诗来提高“出镜率”以引起关注,这就造成了网络诗歌快餐、粗糙、浅薄的现象。四是语言呈现粗鄙化网络成全了诗,也玷污了诗。诗歌网站、论坛的不断刷新与双向互动,不容作者有“两名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式的斟酌与磋磨,也有一些人大肆玩弄起粗鄙化,甚至堂而皇之地提出了“审丑”之类的主张,导致网络堆积了过多的垃圾,它们集蝇散臭,不仅粗鄙,而且肮脏。“一夜情”和“下半身写作”的泛滥成灾,还有粗劣、粗俗、粗陋、粗糙、粗疏等等都是文坛粗鄙化的表现。网络似乎成了一个让人随意宣泄的茅坑,遍地流淌的污言秽语把精致精炼精美的诗歌糟蹋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毫不客气地说,更为严重的是,粗鄙、低俗,乃至色情、淫秽在创作界、出版界已经形成了一股歪风,已经严重影响了阅读环境,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用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话说,想躲开它们去找适合中学生阅读、有人文精神和艺术美感的作品,几乎没有。五是文本阅读表面化网络是这个时代孕育出的挟风带雨、横行无忌的新生事物,它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方便快捷的传播速度,令每一个手握鼠标的人激动不已。但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诗歌面前,面临泥沙俱下,一个读者要从茫茫网海中找到精品之作,亦很不易。何况,大多读者已经习惯于走马观花式、浮光掠影式、蜻蜓点水式甚至游戏调侃式的阅读,快餐式的浅阅读成为时尚,零碎不系统、肤浅不深刻。可以说,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里,那种反复咀嚼、涵咏品味的精读细读是鲜见的,所谓的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讲只不过是一种浏览,而仅靠这样浮光掠影式的浏览是积淀不下来几分人文素养的。所以,有人指出,网络世界中的色彩缤纷、琳琅满目,任何时候都无法取代传统的纸媒阅读,无法取代在与文字的亲密接触中细细品味、慢慢思索,享受阅读、延续生命的那种幸福。

语言特点

诗歌语言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一个诗人终其一生,要是能够有几行精美的语言闪烁在诗歌的星空,就很不容易了。分析当下网络诗歌的语言状况,我以为有五:

一是心语倾诉言为心声。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诗是人们心里烧燃起来的火焰,这火焰烧着,发出热,发出光。”诗人的心灵,艺术家的心灵是人类心灵的典型代表。诗歌是心灵的外现,心里有诗歌里才会有;心里没有诗歌里也不会有。据说,当年智利诗人聂鲁达来中国时,诗人萧三曾和他开玩笑说:你的姓在中国是三个耳,为什么我只看到你有两个耳朵?聂鲁达指指自己的胸口,说:另外一只在这里!这就是诗人和普通人的不同。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诗歌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纯真表达,是自我灵魂与外在现实的对话,是作者瞬间的心灵感受。可以说诗歌的本质是心灵的美好之诗意呈现,是情感丰富之诗意表达。一句话,诗歌是表达

心灵的艺术。北大数学学院教授张顺燕认为“美学”有“四大支柱”,“第一支柱是诗歌,它展现了心灵的艺术,表达心灵之美。”[1]正是在这样一个精神荒漠化、文学边缘化、诗意奇缺化的时代,极少数甘于寂寞的诗人仍然进行着独自的心灵跋涉,坚持着他们的精神操守,在价值观念上并不随波逐流。应该说。无论是什么境况下,这些人始终都是诗坛的脊梁,也是时代精神的承载着。对这些坚守心语倾诉的诗意跋涉者,我们充满敬意!

二是口语泛滥语是诗意表达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诗歌走向大众的最佳通道。但口语诗是有难度的,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似容易却艰辛”。须知,很多时候看起来没什么看头的东西,往往是大有可赏之处的;不过,这需要落在“高手”笔下,才能有功力展现。遗憾的是,当“口语”泛滥,甚至被嘲笑为“口水”诗时,它就将诗歌创作本身降低到只是一种文字形式的组合游戏而已。那种违反诗的规律写出来的文字,然后在这些文字的头上安上一顶“诗”的帽子,字句上徒具诗的形式,而丝毫不具备诗的本质,成为网络诗歌中一朵妖艳的泡沫花朵。管上《谣言》:“温四记说管上死了/和几个知己喝死的/杨二妮说管上死/得性病腐烂死的/管上说:都是好朋友/我还有一口气/你们就把我埋了/大家活的真够哥们。”这是一首所谓“垃圾派”的经典诗歌,口语化、叙事化是其外在的基本表征,而要说价值取向,我们找不到什么深刻的意义或精神内涵,仅仅是对生活现象的摆弄。尤其是这种诗歌风气兴盛之极,放眼望去,皆是这种了无诗意的“口语”,不仅与诗歌语言的精致化、精美化要求相去甚远,且导致诗歌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出现“无难度、无标准、无序化”写作、甚至无论是谁都可以制作几行分行的文字而美其为诗的尴尬局面。一个似乎“人人皆可写诗时代”的到来,让“伪诗”和“伪诗人”甚嚣尘上,也让“真诗”和“真诗人”斯文落地。“假作真时真亦假”啊!

三是私语呢喃一些人错误地把“个性写作”等同于“个人写作”,呈现出“私人化”和“私密化”的倾向,用谁也看不懂的方式了来表达“小我”,晦涩地书写个人的隐秘世界且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形单影只地孤芳自赏。就像评论家张柠批评“女性私小说”时讲的:“浓缩了我们这个时代全部的自恋经验——幽闭在私人居室里照镜、沐浴、做梦、满嘴呓语,写一些只有女性才有的私人经验(性幻想、经期的烦躁不安感等);其作品中充斥着具有深度意象的语言,似乎每一句话都有弦外之音。”虽说诗歌是我们的精神产物,但我们绝不能仅仅运用一些诗歌手法去表达我们琐碎阴郁的个人情感,这样的诗歌使作者的路子越走越窄,读者越来越少,最后这样的作品只能成为圈内诗人们关起门来的自赏品。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关系的日益繁复造成的社会整体心态的浮躁、诗歌个人化话语倾向严重造成的作品过分干涩、苍白,是诗歌开始远离人们生活的重要原因。个人化的作品倘若只写给自己或朋友看,那无可非议;但一旦发在网络上、登在报纸上或印成书,就进入了公共领域,那些哗众取宠、卖弄个人隐私的“伪诗”,还是少一些吧。

四是怨语充斥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舞台。网络恢复了诗歌的娱乐性,网络放纵了诗歌里自由的天才、愤青、性压抑者、厌世者,使得一些人以各种粗俗、肮脏、下流、嚣张、粗俗的骂语,狂荡放纵、寡廉鲜耻、极端不负责任地投入到各个网络论坛,玩世不恭,情绪化的作品太多。遗憾的是,中国的小资多是真小资,但中国的愤青却多是假愤青。 五是秽语描述种种令人难以启齿、不堪入目的语词与乌烟瘴气的色调充满了网络诗歌的字里行间,尤其是“下半身”的许多作品,把粗俗当卖点,把粗俗当个性,把粗俗当技巧,把粗俗当革命,充斥了让人无法阅读的丑恶与肮脏,成为网络时代糟蹋母语、作践诗人、污染大

众、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黄毒。我是流氓我怕谁?如果不知耻、不知粗俗为何物,那么会自样呢?网络诗歌的色诱就是一场迅猛扑来的汛期,不动声色地将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精神高地淹没,只留下一片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