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篇一】文天祥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并答题。“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2、“风飘絮比喻国家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鲜明形象,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处境的危苦。 

3、诗中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

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谈谈你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理解。

祖国山河支离破碎,就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个人一生动荡不安,像是被风吹雨打的浮萍,这两句诗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沉痛地说出国破家亡,动荡不安的痛苦心情,运用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感情真挚。

5、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这两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6、“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层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写出了心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现了对战争局势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7、怎样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何赏析这两句诗?并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理解: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赏析: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事例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明了革命志气士的英雄气概。

8、(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

(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或“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

9、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头的惨败令我至今依然惶恐,伶仃洋深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仃,用双关的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形势险恶和境况危苦,表达了诗人的忧愤之情。

10、这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苦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1、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尚萍

【篇二】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案例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文天祥的铮铮铁骨让我们在悲壮中肃然起敬,爱国气概令人震撼,给我们深刻启示。品其诗,明其情,学其志,方为正确的读诗之道,掌握这一方法将有助你品读更多的古代诗歌,并从中探寻古人的思想精华。愿这一读诗方法能伴同学们一生。

于建云

【篇三】文天祥文天祥

文天祥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侵,国家内忧外患交相煎迫。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文天祥挺身担当,孤军奋战。

没有援兵,没有后备队,蒙古大军已经黑云压顶,南宋王朝已经没有丝毫成功的希望。所有的反抗都只是最后的挣扎,毁灭的结局就像宿命一般无可避免。可是文天祥还是义无反顾地举起了抗争的大旗,并坚持到最后一刻。

孤军奋战的文天祥都想些什么呢?他为什么这样做呢?明知其不可,为什么还要为之呢?

在逃亡途中,文天祥曾路过扬子江。站在滔滔东去的扬子江畔,他写下一首诗: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文天祥用本诗的最后一句,为自己的诗集取了名字:《指南录》。他用“指南”一词,表明自己虽然兵败被俘,虽然历尽患难,但对故国的忠心至死不改。即使希望完全断绝,他都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和放弃。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时,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是在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文天祥依据指示,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地对行刑的人说:“我的事结束了,开始吧。”

围观的百姓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明白了自己送别的是一个多么高贵的人。那股至高至大的浩然正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迸发开来,充塞寰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一个国家的战争中,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为心中的道义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无论多么艰难,从未妥协!

他只是被消灭了,但从没有被打倒!道义的大旗还在迎风矗立,勇气和忠诚仍然散发着它们应有的光芒!

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啊!从孔子到文天祥、陆秀夫,从屈原到黄道周、史可法。他们秉承着什么样的信念呢?他们做的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又该怎么理解他们的行动呢?

先读一下这篇《指南录后序》吧!

指南录后序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授予官职。这里是被动句,应译为“被授予„„官职”。在文言文翻译题中,特殊句式是一个很重要的采分点,只要是被动句,一定要翻译出被动词“被”字,否则不得分】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都督【统帅,动词】诸路军马。时北兵【元兵】已迫【逼近】修门【都城临安的城门】外,

战、守、迁【迁都】皆不及【来不及】施【实施】。缙绅【旧时官员的装束,转用为官员的代称】、大夫、士萃【聚集】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会【恰逢】使辙【双方使者往来的车辆】交驰,北【即元军】邀当国者【主持朝政的人】相见,众谓予一行,为【是】可以纾祸【解除祸患。成语“毁家纾难”的纾即是此义。毁家纾难:指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的)。国事至此,予不得爱【爱惜、珍惜、顾惜】身;意【料想】北亦尚可以口舌动【用语言去打动】也。初,奉使【奉命出使】(的使者)往来(于南北),无留北者【没有被扣留在北边的】,予更欲一觇【考察】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不就任丞相的职位】,翌日,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行【出发】。

初至北营,(予)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马上、立刻】轻【轻视】吾国。不幸吕师孟(与我)构恶【结怨】于前【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把省略部分补充后,正常语序应为“不幸吕师孟于前与我构恶”】,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扣留。这里是被动句,语意被动,应译为“被扣留”。羁縻除了有“束缚、控制、拘禁”的意思外,还有“笼络、怀柔”的意思,羁縻政策是古代大一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常使用的政策之一,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即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即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估计、揣度】不【不能】得【成功】脱,则【就】直【径直】前【上前】诟【责骂】虏帅失信,数【列举、陈述】吕师孟叔侄为逆,(予)但【只】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两个大头目】名曰“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夜则以兵围(予)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的身份)诣【拜访、到】北。北驱【强迫】予并往,而(予)不在使者之目【即不把我当使者对待,而是当作囚徒对待】。予分当引决【按道理应该自杀】,然而(予)隐忍以行。昔人云:“(忍辱不死)将以有为也【是准备凭借这个有所作为啊】”【最伟大的不是轰轰烈烈死,而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忍辱地生】。 至京口,得间【得到机会,找到漏洞】奔真州,(予)即具以北虚实告【即以北虚实俱告】东西二阃【阃(kǔn):城郭门限,这里代指在外统兵将帅】,(与之)约以连兵【联合兵力、集结军队】大举【大规模地进攻】。中兴机会,庶几【或许。注意记忆,高频词汇】在此。留二日,维扬帅【即上文在外统兵的将帅】下逐客之令。(予)不得已,(只好)变姓名,诡踪迹【把行踪隐蔽起来】,草行【在野草中行走。草,名词做状语,修饰谓语动词行,表示行走的状态】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在长淮一带互相出没。本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予)穷饿无聊【无以为生。如“兵戈日交,河东弘农间百姓无聊矣”一句亦是此义】,(北军)追购【悬赏追捕】又急,天高地迥,(予)号呼靡【无、不】及【即没有人能听得到我的呼喊】。已而【随后,不久】得舟,避渚洲【避开(北军占领的)江中小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经过)四明【今宁波市】、天台,以至于永嘉【今温州市】。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我差点就死的次数,不知道有多少了】!诋【责骂】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多次】当死;去【离开、逃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几乎】自刭(而)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被巡逻的舰船搜寻到】,几从鱼腹(而)死【几乎葬身鱼腹】;真州逐之【在真州被驱逐到】城门外,几彷徨(而)死;如【前往】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假使】遇哨【元军的哨兵】,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进退不能自主】,殆例送死【几乎等于送死】;坐【坐在】桂公塘土围【土造的围墙】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而)死;贾家庄几为巡徼【巡查的官员。这句话里“为„„所”表被动】所陵迫死;夜趋【奔向、奔赴】高邮,迷失道,几陷(于)死(地);质明【天刚亮的时候】,避哨竹林中,(前来)逻者【巡逻的哨兵】数十骑,几无所逃【无处逃避】(而)死;至高邮,制府【制置司衙门】檄【捉拿我的文书】下【下达了】,

几以【因为】捕系【被捕拘囚】(而)死;行城子河【在城子河中行驶】,出入(于)乱尸中,(我所乘之)舟与(与敌之)哨(兵)相后先【一前一后(行进)】,几邂逅【遭遇敌人】(而)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被冤枉】(而)死;道【经过、途经】海安、如皋,凡【一共】三百里,北与寇【土匪】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每一天都可能死去】;至通州,几以【因为】不纳【不被接纳】(而)死;以【用】小舟涉鲸波【惊涛骇浪】出,无可奈何,而(对于)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真是)昼夜(之)事也。死而【就】死矣,而【但】境界【情况】(是如此之)危恶,(险恶之情况)层见错出【不断交错出现】,非人世所堪【能忍受】。痛定思痛【回想当初经历的痛苦】,痛何如哉【这是怎样一种痛苦啊】! 予在患难中,间【有时】以【用】诗记【记录】所遭【遭遇的事】,今存其【那些】本【稿本】不忍废【丢掉】。道中【名作状,在路上】(我)手自【亲自】抄录。(我把)使【出使】北营,留北关外(作为一个时间段,并把这一时间内所做的诗),为一卷;发【出发。此处译为“从北关外出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脱离、逃离】京口,趋【奔赴】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从】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我)将藏之【手稿】于家,使来者【后来的人】读之,悲【怜悯、同情】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的】,而幸生也何为【可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所求乎为臣【要做一个忠臣】,主辱【国君受到侮辱】,臣死有余僇【做臣子的(因没有履行好使君主不受辱的职责),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所求乎为子【孝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孝经》开篇即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珍惜自己的身体,也是古人孝顺父母的一种方式。文天祥认为自己用身体去冒险,是一个不孝的人】,而【于是、就】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予)(只好)请罪于先人之墓【介词结构后置句】。(予)生无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这就是道义所在,也是我文天祥此生最坚定的信念】;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王之)前驱,雪九庙【朝廷】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即只要我践行了道义,那么死在哪里都是没有遗憾的,死在哪里都是死得其所的】。向【以前】也使【假使、假如】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但是】(予)微以【无以、没有办法】自文【文饰自己、掩饰自己】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会怎么讲我呢。微:没有。例句:1、微斯人,吾谁与归;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诚不自意返【使动,使„„返回】吾衣冠【指士大夫。此句意为“我实在料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还能返回大宋”。关于“衣冠”一词,拓展阅读四句诗:《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两句;《元旦》中“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两句】重见日月,使(我)旦夕得正丘首【传说狐将死时,必先摆正头的方向,使头朝着其穴所在的故丘,以表示思念故土,不忘本,此即谓“正丘首”。“狐死首丘”、“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此句意为“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是时候讲讲他们的故事了,是时候理解这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论语·宪问》篇中有这样一则对话: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意思就是子路夜里住在石门,早晨,看门的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总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很多时候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希望。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反映出了他的坚持,执着,孜孜不倦。

那么关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词典里有很多近义词,不自量力,飞蛾扑火,愚蠢,不可思议,违反逻辑……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死而不惧。他们的做法和行为,有没有意义?

在讨论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故事的主角叫杨继盛。

嘉靖二十六年,这一年的进士榜上有这几个名字:李春芳、张居正、殷士瞻、王世贞、杨继盛。张居正就不用说了,李春芳和殷士瞻都是后来的内阁重臣,风云人物。而这位王世贞更是明代“后七子”领军人物,引领文坛二十余年,无人可比。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据说他曾写就一书,书名《金瓶梅》。

与前面那四位相比,杨继盛着实不值一提。他家境贫寒、没有背景,考试成绩也一般,不是庶吉士。一般说来,这号人的最终命运也就是外派县官,或是在六部混个职位,苦熬资历直到退休。

嘉靖年间,严嵩势大,权焰熏天。杨继盛逐渐看到,朝局黑暗、民生凋敝的罪魁祸首正是严嵩。这位本应用心勤政的内阁首辅,却一直致力于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干过的好事可谓屈指可数,心中只装着他自己,唯独没有全世界。

于是,他决定弹劾严嵩。

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方式而已。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你来我往,和气生财。

在弹劾如吃饭穿衣的时代,平凡而不起眼的杨继盛却因此万古流芳。因为他使用了最为特别的一种弹劾方式——死劾。

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

对于杨继盛来说,严嵩于他私人并没有深仇大恨。相反,他提拔了杨继盛,并希望将他收入门下。但杨继盛拒绝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已经下定决心,死劾严嵩。

严嵩不是他的仇人,杨继盛却依然对严嵩十分不忿。他为 “起自微寒,豪迈而有俊才”却被严嵩诬陷致死的夏言不忿,为被严首辅祸乱得乌烟瘴气的朝局不忿,为死在蒙古马刀下的万民不忿,为天下不忿!

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沈炼的遭遇就在眼前。也并非没有人劝过他,严嵩树大根深,这样的行动如飞蛾扑火,根本改变不了任何现实。

但他依然准备放弃所有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

很快,杨继盛被打入牢中,身受一百余杖,全身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 杨继盛回答道:“我杨继盛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

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掉。已经昏迷的杨继盛被拖回了牢房,没有人给他包扎。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空气中,他的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唤醒。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肉,却并没有大声呻吟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平静地说:

“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文天祥

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单调的摩擦声回映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杨继盛继续着他的工作,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掌灯的看守快要崩溃了。看着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双腿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曾见过无数个被拷打得惨不忍睹的犯人,听到过无数次凄惨而恐怖的哀嚎。但在这个平静的夜里,他提着油灯,面对这个镇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于是他开始颤抖,光影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摇动着。

一个沉闷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当然,杨继盛的钢铁意志是不可能打动严嵩的。不久之后,杨继盛就被判处斩决。又一个高贵的灵魂倒在了黑暗的现实里。

在处斩之前,杨继盛从容吟道:“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这是他如流星般短暂而善良的一生中作的最后一首诗,天下涕泣传颂。

这就是杨继盛的故事。他不受严嵩的收买,不听朋友的劝告,明知毫无胜利的希望,却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放弃自己的前途、俸禄、已经得到的地位,放弃妻子儿女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以死罪弹劾严嵩。经受了无数苦痛,又在刑场身首分离,杨继绳做的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问题还可以问史可法,问文天祥,问陆秀夫,问岳飞,问黄道周……

从战略上讲,史可法、文天祥、陆秀夫、岳飞、黄道周等人做的事情毫无意义。他们保卫的政权,已经从上到下烂透了。他们即使拼上满腔热血和身家性命,也根本无法挽亡国之狂澜于既倒。他们的努力,反倒让人们看到另一种事实:无尽的兵荒马乱,流不断的鲜血眼泪。

然而从人类文明史上讲,只有他们做的这些事情才有意义!

你真认为这些长年在朝的高官不明白国家政权已经腐朽堕落?你真认为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帅不明白什么叫做“战略”?你真认为这些饱学之士都是书呆子,不知道什么叫做“意义”?

设想一个只有赵高,只有秦桧,只有张弘范,只有严嵩,只有魏忠贤的中国,而没有岳飞,没有文天祥,没有史可法,没有杨继绳,没有袁崇焕的中国!

那样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中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最深厚最伟大的魂魄!

杨继盛也以此最终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伟人!

当李春芳、殷士瞻、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掩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

是这些人用生命保存了文明的血液,使得我们在面对困难甚至绝境的时候能够顽强的站起,看着他们坚强的背影,获得超越失败和死亡的勇气与智慧,继续传承文明的风骨,让中华道统在一次次难以挽回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涅槃重生,存亡续绝!

【篇四】文天祥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1、出生与成长

文天祥,江西汉族客家人,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纵横欧亚,攻城略地,烧杀掳掠,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他的儿子窝阔台继位后,又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从1235-1279年,双方战斗了40多年,南宋朝廷终于灭亡。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是一个永远载入中国历史的爱国将领著名诗人。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他义正辞严,慷慨殉国。

庶民出身

文天祥于1236年6月6日(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诞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富川。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乡镇,镇旁不远处正是有丘壑林泉之胜的文山。他的先辈是地地道道的庶民,没有当过官,所以文天祥一再说自己是「起身白屋」。但因为祖辈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乡间略有名望,被称为「君子长者」。这对文天祥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象棋高手

文天祥十分爱好下象棋,而且棋艺极高。他曾撰写一本棋谱,记录了危险制胜奇绝之局共40篇。夏日家居时,文天祥爱一边游泳,一边以水面为棋盘,凭记忆与棋友下盲棋,这实在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其他人不堪久浸水中,都逐渐离开,只有他愈浸愈乐,不知时间流逝。文天祥有四首七言绝句,描写四位棋友的高超棋艺,但这四人都不能战胜他。下棋是文天

祥一生的爱好,即使在燕京监狱中也不例外,直到殉国前夕,狱卒收走了他的棋盘,才结束了这个游戏。

严父良师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一生不曾做官。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 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细认蝇头小字。他的学问十分渊博,对经史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医药、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他还有买书的嗜好,有时没有钱,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把书买下。文仪对劳苦的乡里充满了同情,有读书补世的志向,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家教严谨

文天祥有三个弟弟,大弟文璧、二弟霆孙、三弟文漳。文仪十分重视文天祥兄弟的教育,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他曾聘请乡中名儒曾凤教导他们,后来家道中落,文仪就亲自授课。他不但要求儿子们背诵课文,还经常提出问题,促使他们思考,启迪智慧。父子常一起议论历代史事、国家大局、社会风尚、士林状况,嗟叹世道人心,痛斥官场腐败。文天祥就在读书和议事的过程中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格和丰厚的学问。

良师欧阳守道

欧阳守道是白鹭书院的山长(即校长),以德行、学问知名于州县。他从小孤贫,靠 自己苦读成才,不到30岁,就成为乡郡儒宗。成名以后,仍保持赤子之心,宁可别人认为他迂腐可欺,也不改变自己的纯真;宁可自己贫无立锥之地,而不愿他人有一点饥寒之色。待人接物,和风细雨;救人急难,迅如雷电。其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反对空谈、有益时用的学风使文天祥印象最深刻。

见贤思齐

文天祥在童年时,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爱读忠臣传。有一天,他来到吉州的学宫瞻仰先贤遗像。他看到吉州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遗像肃穆地陈列其中,令他十分钦佩和敬慕。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能做到的,文天祥觉得自己也应该能做到。他暗暗地立下誓言:「我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如果我死后不能和他们一样受人尊敬,被人祭祀,就枉为大丈夫!」

状元及第

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会试放榜,通过了初选。殿试时,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强带着病躯,赶到考场。进门时一阵拥挤,出了一身汗,顿时感到身体舒服多了,头脑也清醒了。看到题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没打,一挥而就。宋理宗到集英殿亲定名次,把文天祥取为一甲第一名,是年文天祥才21岁。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人们就以「宋瑞」为天祥的字。

2、官海沉浮

上书建言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九月,忽必烈围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外号「活阎罗」的宠宦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兵锋,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赵构逃亡海上的故事。然而,这对团结军心、民心十分不利。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且多言招祸,但为了社稷人民,于是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董宋臣恶贯满盈,应以斩首。文天祥还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元救国。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南宋的朝政也一天比一天败坏。

甘于淡泊

景定元年(1260年),文天祥被委任为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但是他不愿赴任,请求「祠禄」。朝廷应允了,命他做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的主管。仙都观是道教的宫观,这个职务是个闲差,文天祥才25岁,却有退隐出世的思想,为什么呢?这是时势造成的。朝廷权奸当道,他的改革设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迹官场,更不愿同流合污,宁愿暂时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这就是文天祥的处世哲学。

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年),由于皇帝不听群言,重新起用奸佞董宋臣,文天祥愤而辞

职,后 被朝廷贬到地方上任职,治理今江西高安县,当时称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兵蹂躏,城垣屋宇被毁,文物古迹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后,实行宽惠政策,尽力安抚百姓,筹集资金建立「便民库」,供借贷和救济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复过来。他还修复了一些古迹如「碧落堂」、「三贤堂」等,新建「野人庐」、「松风亭」等,以发扬先贤的民族正气,鼓舞人民的爱国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废俱兴。 触动权贵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逝世。权臣贾似道拥立太子为帝(即度宗),进一步操纵朝政。他荒淫无耻,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败不堪。1270年,文天祥出任军器监(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解书史、经义)等职。有一次,贾似道托言有病,以去职回乡要挟度宗,软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为皇帝起草诏书,他没有像过去的大臣那样,对贾似道歌功颂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国事为重,指出贾似道的行为是「惜其身」、「违朕心」。结果得罪了贾似道,被免去了所有职务。

咸淳六年(1270年)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后回到家乡,他深感人心险恶,世道污浊,决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庄,隐居于此,寄情山水,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然而,他的内心一点也不宁静,每见落叶萧萧,凉月堕阶,忧国忧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起用他为湖南提刑,掌管狱讼,他推辞不了,惟有启程上任。

赣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赣州是他的家乡,为乡人办事,分外勤谨。他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但不到一年,元军大举南侵,宋朝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征途。

3.兴师救亡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病死。贾似道抑长立幼,扶4岁的赵口(发音“xian显”)即位,是为宋恭帝。

文天祥

九月,元军20万人由元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投降。各地宋军将官在大兵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王朝兵败如山倒。

赵即位后,元军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妻子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将不吝赏功赐爵。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以死报国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3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友人曾对文天祥说:「现在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他还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该以死报国。

进军临安

文天祥起兵后,积极要求奔赴前线阻击元军,扭转战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还有人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太学生也上书抨击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文天祥声望大增。

【篇五】文天祥18 文天祥文天祥

天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