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性的孩子怎样形成的


篇一:《孩子性格的形成》

孩子性格的形成:

1、 为人:以前兄弟姐妹多,几代人共同生活,家教中长幼有序,相互敬重,吃饭先给老人

端,分好吃的照顾最小的,每次拿到手的好吃的都要故意先让别人咬一口才能让他开口吃,放学回家要帮家长干活,到学校要做好事助人为乐,还经常参加校外劳动,时时事事都要把别人放在前头,家长讲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学习讲的雷锋助人的故事,在这种环境熏陶出来的,即便是不“先天下之忧而忧”,最起码也“心中有个他”。

2、 自私:现在的孩子,全家围着一个人转,所有事情、物品都以他为中心,不给予帮助、

爱护、礼让、照顾别人的机会,孩子们不会、不需要、不要求替别人着想,自然形成自私的性格。

篇二:《孩子的性格形成》

孩子的性格形成

宝宝刚生下时是一张白纸,为什么长大后每个孩子的性格却各不相同呢?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家庭和学校。

1.家长的性格决定了孩子的性格。这话怎么解释呢?这里的家长不是特指父母,而时说从宝宝生下来到6岁以内,谁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谁就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影响最大,因为这期间孩子的性格正逐步形成,你可以对比下周围的小孩就知道了。

2.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到了2岁左右,都进了幼儿园,孩子除了在家的时间就在学校,所以学校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较大。记得朋友有个小孩在幼儿园,六一节时有几个孩子没有参加跳舞,其中就有她,问她原因呢?不出声,很久才说老师不让跳,因为不听话。孩子在说这话的时候,很不好意思,让我们明显地感觉是自尊受到了伤害。此时如果家长不作正面的引导?孩子长大了还会有自信吗?

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不管孩子年龄大小,我们都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和引导孩子,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格和性格。

篇三:《对孩子谈“性”如何开口》

对孩子谈“性”如何开口

近些年来,有关青少年性错乱、性犯罪的事实屡见报端,这说明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

据有关研究表明,个体青春期的提前已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现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就开始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性生理发育促进性意识的迅猛发展,他们对自己生理的变化会

感到困惑、迷茫,迫切需要成人的指导,尤其是来自父母的正确指导。传统的性教育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身心快速成长的青少年和信息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需要。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不能主动向孩子谈及有关性知识,当孩子直接向父母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就更不知如何回答。常见的不正确的表达方式有:

——以欺骗的方式回答孩子的提问。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时,经常对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上的产生疑问。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是山里拣来的;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是从大海里捞出来的;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说:是爸爸把一粒种子种在妈妈的肚子里,你就在那里发芽了,长大之后从妈妈的肚子里取出来,等等。有些孩子信以为真,一直到了成熟年龄也不知人是如何孕育、诞生的,到了结婚的年龄,还不知何谓夫妻生活。

——回避孩子提出的问题。当孩子提出有关性的疑问或知识时,有些家长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例如,有些孩子在杂志或书中看到“避孕套”一词时,问到父母,“避孕套”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还有些孩子在电视节目或杂志上看到动物性交行为时,问到父母动物为什么会这样做?等等。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回答得支支唔唔,采取搪塞的态度;有的家长说,小孩子不要打听这些事情,长大了就知道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提问如临大敌,采取遮掩的态度,生怕孩子知道有关性的信息。其结果是愈怕孩子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就愈强,也就愈想知道。孩子不能从正确的渠道了解性知识,就会从其他的渠道(如黄色书刊、黄色网站等)追求满足,还有些孩子采取了窥视异性身体的方法满足自己对性的好奇。

——对孩子采取训斥的态度。当孩子想了解性及有关性知识的时候,尤其是有了性的冲动时,有些家长认为是孩子要学坏了,是思想、意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于是对孩子采取训斥、甚至是

打骂的态度,认为孩子谈性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于是,有些孩子对自己的生长、发育中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持一种自责、甚至是负罪感。例如,手淫是青春期常见的解决性冲动的方式,由于很多青少年不知道手淫产生的原因及对身体的影响,又羞于向父母请教,于是不能自拔又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这对青少年身心发育是极为不利的。

可见,不正确的性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对性的无知,遇到有关性生理和性心理困惑的时候不知如何解决;遮掩和回避的态度只能增加孩子对性的神秘感,青少年可能通过不正常的渠道获得性知识,增强性的诱惑力,甚至导致畸形的心理或变态的性行为反应,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几个令人痛心的案例。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开口谈“性”哪?不妨试试下面几种方法:

——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疑问时,家长不要回避,可以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例如,可以科学而简洁地对孩子讲解两性吸引的道理,如实解答生育之迷。

——教给孩子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例如,当女孩子月经初潮、男孩子第一次遗精时,要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应该注意生理卫生。要教给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措施,如怎样防止性侵犯,怎样紧急避孕;教给男孩子如何使用避孕套,等等。

——与孩子一起学习和讨论有关性知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家长对相关的性知识也知之甚少,这就谈不上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有关性知识。例如,可以一同参观计划生育图片展览,也可以通过一些影视资料直观了解有关性知识,在学习和观看时,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对孩子讲解两性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

——采取信件沟通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有些家庭或是父亲或是母亲一方长期在外,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与异性子女开口谈性有些不方便。这时,同性父母的一方可以通过信件等方式与孩子沟通,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发育情况,及时予以必要的指导,也可以增进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性教育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杂乱的信息渗透,而是帮助青少年健康地、文明地、幸福的生活的一项特殊任务,它包括着对少男、少女生理、心理发育知识的传授,对其行

为的指导和人格的培养;还包括关于男女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教育、爱的教育以及帮助孩子为婚姻家庭进行准备。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既要有正确的观念,又要有正确的方法。

篇四:《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个体出生后直到青少年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人的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杜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一、婴儿期个性的萌芽

个体出生后就有神经类型的差异,有的表现好动,有的则比较文静。这些差异仅仅为儿童个性的产生提供可能性。在后天的生活和教育影响下,这些神经类型特点不断发生变化,或者被改变了,或者被加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有些学者研究了婴儿气质类型的个体差异,认为存在着几种明显的气质类型,其中40%可称为“易护理”孩子,15%可称为“反应慢的”孩子,10%可以称为“难以对付的”孩子,其余35%则表现为各种特点的混合型。有的心理学家通过对父母定期访问的方式,用一组详级量表来测定气质,并追踪141名儿童的发展达10年之久。结论认为,在儿童生命最初几个星期内,气质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特点,这些特点并将持续下去。另外,有些研究证明,儿童的内向和外向的差异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中就能观察到。

儿童出生后第一年还没有自我意识。约1.5岁~2岁,才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和掌握人称代词“我”,从而认识自己并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开始,也是人的个性特点开始产生的重要标志。1岁以前的儿童还不可能有任何道德判断,也不能有意地作出某种道德行为。1~2岁的儿童开始有了品德的萌芽,主要表现在对待同伴的关系上。2~3岁的儿童,由于言语的发展,出现了通过言语进行的道德判断,并开始能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时的道德判断水平还很低,而且大多以成人的指示为转移,但它为个体一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幼儿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体差异,也出现了一定的能力上的差异,初步形成了对人、对事、对自己、对集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还出现了最初的比较明显的心理倾向。这表明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在幼儿个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自我意识,特别是道德意识的发展。其表现是:幼儿开始能以已经掌握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成人评价幼儿行为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了义务感;然后逐渐发展了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具体包括:(1)从最初的较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能独立作出评价,并开始有了对别人评价的批判态度。(2)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一般仅限于掌握一定的行为标准,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到晚期则开始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状态作简单的评价。(3)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还表现在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局部的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评价。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地位的理解,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实际行动的可能性的评价和对自己的内部生活的注意。自我意识使儿童个体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

儿童进入幼儿期以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判断逐渐得到发展。他们的道德认识尽管还带有具体形象性和局限性,但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倾向。在道德情感方面,像同情心、互助友爱、义务感等已有明显的表现,为更深刻的道德情感提供了发展的基础。而且,现实生活中关于人们行为的道德评价,文艺作品中关于人物行为的道德评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幼儿道德体验上的共鸣,并激励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幼儿的道德行为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的制约,基本上仍受具体的道德行为范例所支配,一般都是照成人所指示的去做,并不理解真正的意义,所以坚持性很差。只是到了幼儿晚期才逐步形成独立的、主动的动机,开始能掌握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在幼儿初期,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具体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认为是好的,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到幼儿晚期,开始能从社会意义上来判断道德行为,但仍然是具体的。他们还不能把行为动机和行为效累统一起来看,常常只能看到行为的效果,而看不到行为的动机。

三、童年期个性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在学校集体中进行的。在有意识、有目的的集体活动中,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学会按一定原则独立地、批判地评价自己的言行。同时,儿童的道德意识开始发展起来,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能初步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的原则实质,并且用来作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的根据。童年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发展。童年期儿童是在入学学习的条件下,在理解对别人的评价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正确组织起来的学校集体生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小学中年级儿童开始不再像低午级儿童那样,以成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水平。他们对如何处理自己与成人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公共规范,已有明确的理解。他们学会了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并把对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开始发展。

3、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步形成。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只能从外部行为和动作方面,对自己或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比较具体的,且原则性差。从中年级开始,儿童逐步学会以道德原则来评价别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尤其是高年级儿童,开始能对自己个性的内部品质进行评价,能从自己是否遵守纪律、诚实、有礼貌等道德品质上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

4、自我评价的深刻性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仍然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而且在评价自己和别人时,常带有片面性,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到了中年级,儿童的判断能力逐渐发展,逐步学会较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表现,并能初步地进行道德原则的分析。高年级儿童的自我意识更进一步发展,这表现在能认识自己行为的缺点,并能努力克服这些缺点。

5、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发展。儿童道德意识的产生以及运用道格意识自觉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从小学开始的,是在教育影响下和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小学儿童的道德意识比较肤浅而表面。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抽象道德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一些类似的道德概念容易混淆。到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渐能区分是非,逐步过渡到比较正确地掌握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但理解水平还不高。由于儿童对道德概念还不能精确地加以理解,因而在道德评价上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低年级儿童最大的特点是容易从行为的结果来评价行为动机的好坏,而不考虑行为的好坏。瑞士心理学系J.皮亚杰认为,9岁左右的儿童,大体处在由效果判断向动机判断的过渡阶段。日本成田公一的实验证明:在评价行为好坏时,小学低年级儿童多从效果出发;三年级儿童居中;四年级儿童开始主要从动机出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小学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中国儿童在小学四、五年级期间,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已经可能达到较好的水平。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学校教育、教师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决定着儿童道德信念的产生及其深刻性和坚定性。

6、道德行为的发展。小学儿童由于对道德原则的理解不深,又存在着强烈的模仿倾向,易受暗示。更由于他们的意志尚不成熟,自制力较差,所以在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道德原则与道德行动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言与行、认识与行动的脱节。

7、儿童性格的发展。小学儿童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对集体、他人和自己三个方面。在对集体的态度上,初入学的儿童集体意识比较模糊;到中年级逐渐认识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高年级儿童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发展,由认识个人与班集体关系,发展到关心学校、关心祖国。在对他人的态度,上小学低年级儿童视教师和班主任为绝对权威;到了中年级,儿童对教师的尊敬和热爱,则以他们心目中区分好坏的标准来衡量和选择。在对同学的关系上,低年级儿童常根据外部相接近的偶然因素选择朋友;中高年级儿童则开始按照团结友爱的原则交朋友,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对自己的态度上,低年级儿童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发展,表现为喜欢得到鼓励和表扬,不喜欢受批评,而且批评和表扬的作用也不易持久;中年级以后,儿童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进行初步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但有时产生言行脱节现象;高年级儿童则已能初步分析造成自己优缺点的原因,对自己的态度的自觉性提高了,但有时评价片面,容易自满。

8、儿童兴趣的发展。小学儿童学习活动中的兴趣爱好是其兴趣的主要方面。在共同学习活动中,他们的兴趣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不分化的兴趣逐渐过渡到初步分化的兴趣;从对个别事物感兴趣逐渐过渡到对有关因果关系和规律性的知识感兴趣;从对简单、具体的作业感兴趣过渡到对复杂、抽象的作业感兴趣;从对课内读物感兴趣过渡到对课外读物感兴趣。

9、儿童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习活动中认识能力的发展。在儿童能力的发展中,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起着决定的作用。能力的发展和兴趣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1.关键期

关键词导读:关键期

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在某个时期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一旦错过

这个时期,儿童就会出现发展障碍,并且这种发展障碍在以后的生活中难以弥补,这个时期

就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宝贝身心发展的重要关键期

3-4个月:翻身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翻身,但是自主翻身能力很差,需要父母给予帮助和训练。也是身体协调性和腰、臂力量,双手、双脚力量,初级平衡能力获得发展的重要时期。

5-6个月:双手协作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双手递物品或协作拿取或抱持物品,这个时期对于培养婴儿双手的不同分工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7-8个月:爬行能力、单手抓住多物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爬行,但自主爬行能力很差。开始学习单手同时抓握两个或多个物品,一般是较大的物品,如核桃等。这个时期是训练婴儿手指的握力和灵活性,以及手指控制物品,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8-9个月: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小性的孩子怎样形成的}.

对大小、多少开始有了概念,父母可以通过各种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加强宝贝对大小、多少等概念的理解。

10-11个月:独自站立和放物入孔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独自站立,逐渐摆脱了成人扶持和扶物站立的阶段,同时四肢的协调配合能力也进一步获得发展。还开始学习把一些小物品放到能容下它们的孔中,如把小糖放入瓶中,把铅笔放入笔筒中等。

11-12个月:独自行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已能独自行走,逐渐摆脱了成人扶持和扶物行走的阶段,是身体平衡能力、身体与四肢协调能力获得发展的重要时期。

12-13个月:双手控制物品运动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用手控制物品运动(单手为主,发展好的婴儿可以双手同时控制),如学会摇拨浪鼓,牵着带绳的汽车往前走动等。

16-17个月:垒叠平衡能力发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把握自身的平衡和物体的平衡,并懂得利用手边的物体创造平衡。例如可以搭3-4块积木,把书立在桌子上,把筷子架在筷子架上等。这个时期是培养婴儿自身平衡能力,发展自身的协调性,以及控制物品的平衡能力的重要时期。

24-25个月:用笔画直线和单腿站立的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掌握各种规则,并通过控制物品体现自己对规则的掌握程度。并开始学习单腿独自站立,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很大的发展,腰、腹的力量以及双腿的力量也在训练中得到有效发展。

32-33个月:单脚跃跳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已能单脚跳,已经开始尝试学习在运动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保持平衡,进入平衡能力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同时也是身体协调和双腿力量获得发展的重要时期。

33-34个月:构思建构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构思自己的行动内容,并通过双手达成自己的目标,比如会先构思要搭建一座高楼大厦,然后选择不同的积木一块块有步骤地将心目中的高楼大厦搭建起来。这个时期是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

24-36个月:口头语言和计数发展的关键期

口语表达能力获得飞速发展,开始懂得计数,是培养他口语和计数能力的重要时期。

36-37个月:控制物体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已能用身体或身体的每个部分(如头、手)来控制物体的平衡并能在平衡中朝着各个方向运动。 关键期的教养重点

☆给予宝贝丰富的感官刺激

从宝贝一降生,就要为他提供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比如创造色彩丰富的养育环境,提供不同功能的玩具,经常带宝贝去户外活动,给宝贝多听音乐、儿歌、故事等。到宝贝稍大点,就可以带他去听音乐会,看画展、歌舞、体育比赛等,让各种信息通过五大感官注入宝贝的大脑。

☆为宝贝提供更多玩耍的机会

通过玩耍,宝贝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宝贝玩耍时,父母可以适时给予一些诱导或提示,启发他的创造性思维。

☆适时为宝贝提供相应的训练机会

掌握宝贝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及时提供训练机会,就会促进宝贝各项能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错过关键期,给宝贝的发展带来障碍。

2.敏感期

关键词导读:敏感期

又称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就是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则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导致儿童的发展比较缓慢。

宝贝心理发展的重要敏感期

0-6岁:语言敏感期

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宝贝在吃奶或者玩耍的时候就总喜欢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呀呀学语声,到两三岁,宝贝的口语表达能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口语“爆发期”。

2-4岁:秩序敏感期

宝贝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所熟悉的环境消失或者改变,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宝贝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0-6岁:感官敏感期

从宝贝出生起,就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宝贝通过潜意识吸收来自周围的各种信息,3岁之后开始通过感官分析、判断周围的事物。

1.5-4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细微的事物,但这个年龄段的宝贝常常会对一些特别细节的东西非常关注,并乐此不疲。

0-6岁:动作敏感期

篇五:《性行为年龄越来越小 孩子性教育该如何进行》

性行为年龄越来越小 孩子性教育该如

何进行?

.cn 2012年03月14日 15:49 新浪教育微博 本文选自莫沫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儿子看的书,我都要翻一遍,瞧瞧有没有‘不健康’的内容??”张先生有些尴尬地说着自己的秘密。其实,像张先生这样的担心并不是没有原因。毕竟,在很多人眼里,“性”是一个让人又羞涩又向往的话题。尤其是青少年,对异性的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浓;自己摸索,处理不当,导致性病、堕胎的例子也在不断增多,难怪很多父母暗自着急。可担心于事无补。“您会和孩子讨论性问题吗?随机询问几位家长,很多人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也有的表示“很想对孩子说,但怎么开口还真难”。一名高中男生则直接告诉记者:“我的性知识大都是从网络和杂书中得到的,平时即使有疑问也不敢问家长,最多和同学讨论一下。如果家长和老师能系统、科学地讲解性知识,就能避免我们走很多弯路。”一方想说不好说,一方想问不敢问,“性”真那么难以启齿吗?

情色信息铺天盖地

孩子沉默父母着急

现在,孩子成长的环境和以前比变化很大,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朋友、学校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记者采访了10位家长,无论孩子上幼儿园、中小学还是大学,90%的父母都提到了性教育问题。

林女士的女儿上幼儿园了,有一次孩子在外面玩耍回来突然问:“为什么哥哥站着嘘嘘,为什么我没有‘小鸡鸡’。”更让林女士头疼的是,影视作品里有生孩子的情节,好奇的女儿看到后总追问“我是从哪儿生出来的”、“怎么进到了妈妈的肚子里”,一连串问题像炮弹一样把没有心理准备的父母打得晕头转向。

年纪小的孩子容易好奇,也憋不住问题,喜欢发问。青春期的孩子,则深沉了,不问了,但好奇的眼神更让父母闹心。专家认为,正是这个懵懵懂懂的时期最重要。方先生在国外工作过,思想比较开放,但当他在孩子抽屉里发现避孕套时,还是惊出了一身汗。“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上高中了,那方面的事我不知道他了解多少。”遇到性事口难开,方先生和爱人仿佛挨了一记闷棍,关于少女堕胎的消息更像针一样扎在他们心上。

在各种信息渠道中,网络等电子媒体最值得关注。在大城市,几乎所有孩子都会上网,城镇乡村也有不少网吧。记者在网上点击“书库、游戏”等关键词时发现,50%多的条目链接了广告信息,而图片暴露、言语大胆的广告更是层出不穷,比如“曲线诱人、缠绵夜话”等。在影视作品和畅销小说中,含有情色内容的片段也不少,接吻、床戏越来越多,这些都可能被孩子模仿。林女士说,女儿有一次突然跑来要和她亲嘴,说是和电视里学的,让她哭笑不得。张先生则担心,孩子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哪天自己去尝试,就麻烦了。他曾就少女堕胎的消息旁敲侧击地和孩子谈过性行为过早的问题,哪料儿子竟说:“处男?这年头还有这个词?”在记者采访的重点学校学生中,几乎所有人都是通过两个渠道获得性知识的:色情电影和朋友的经验。

性行为年龄越来越小

性知识贫乏令人吃惊

青少年发生性行为已经不是个别案例。日前,广州、香港、澳门、台北开展了一项名为“青少年网上亲密关系”的调查。调查对象是15岁左右的中学生,有效问卷3000多份。调查显示,青少年普遍认为在网上结识异性很容易,40%多的受访者表示很想触摸对方,约30%的受访者有性幻想。

家长给孩子讲性知识时,不妨按年龄段、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指导,如0至3岁、3至7岁、7至12岁、12至17岁。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时,鼓励他们多和异性接触,教他们男女生不能共用一个厕所,养成性别意识。上小学后,向女孩讲月经现象,避免她们月经初潮时惊慌失措,甚至对性造成肮脏的印象。上初中后,家长可认真地给孩子讲解,性行为应该是夫妻之间的行为,一般分为3个阶段:边缘性性行为,比如拉拉手;过程性性行为,包括拥抱、接吻、抚摸等;实质性性行为,也叫目的性性行为。在这个过程中,

第二阶段最重要,未婚者应该把行为控制在这一步。孩子成人后,除了教育他们从道德层面尽量避免性行为外,还要教他们学会使用安全套等避孕器具。有家长对孩子进行公开性教育,一同参观计划生育图片展览,或通过影视资料直观了解性知识,并与孩子一起讨论,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

篇六:《孩子好性格是怎么形成的(word)》

孩子好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性格,好性格的形成是很重要的。作为父母,在塑造孩子性格上须注意什么呢?

孩子性格发展的5个时期

从出生到性格基本成形,以下5个时期影响了孩子不同的性格特征:

1、婴儿期:信赖-不信赖

此阶段,婴儿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赖成人及时给予满足。如果婴儿与亲人之间没有建立依赖关系,就会产生不安全的心理状态,出现情绪问题。

2、幼儿期:自主感-羞愧

及怀疑自我意识萌芽,但饮食和大小便等还要依赖成人,所以,在此时宝宝身上,“违拗性”与“依赖性”会交替出现。

3、学龄前期:主动-内疚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主动性加强,但当主动行动遭到失败时可产生失望与内疚的心情。

4、学龄期:勤奋-自卑

当孩子发现自己有某些方面突出、成熟的能力,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孩子不能发现自己勤奋的潜力,则将产生自卑。

5、青春期:身份感-身份混淆

青春期孩子的体格、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都在变化,如果在感情问题、伙伴关系、职业选择、道德价值等问题上处理不当,即可产生身份紊乱。

好性格需要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要想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父母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

◎家庭气氛:和睦、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

父母病故)的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

◎家庭结构:有研究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孩子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均优于来自三代人家庭的孩子。这主要与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等因素有关。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独生子女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容易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等不良行为。但如果有意识地进行正确引导,也可使他们形成尊敬师长、关心同伴、不挑食、爱劳动等良好性格。

此外,父母文化、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孩子性格亦有一定影响。

因此,父母要特别重视孩子的性格,要注意培养孩子,让孩子有个好性格,这样对孩子的未来也是有好处的。

本文地址:/news/115850.shtml 相关文章请访问 父母会育儿网:/

篇七:《如何培养孩子创意性的方法》

不寻常的父母,培养富有创意性的孩子,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踏上两条不同的路,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向其中的一条极目眺望,直到它消失在树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愈加幽寂,显得诱人而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曾被脚印沾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此路绵延无尽头,恐怕我将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会轻声叹息来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是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年轻时,人们总会因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而感到深深的彷徨和迷茫。这首诗当然会有很多种阐释,但我认为,这首诗是在告诉我们,在直面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选择别人不曾走过的道路,选择那些充满创意性的,别人不曾做过的事——这会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还有电影《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伦,如果有人问,这三位的共同点是什么?答案除了他们都是男性,美国人之外,另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没有完成大学学业就中途退学了。

那么,连大学文凭都没有的他们,是靠什么力量改变了世界呢?这个力量,正是他们最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非凡的创意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越来越多地向头脑经济转变,创意性人才的培养和拥有,早已成了衡量一个企业,乃至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却迫于高考的现实压力,让无限的可能性、创意性和创新精神被填鸭式的教育和死记硬背所磨灭和扼杀,被囚禁在固定的思维模式里,只会人云亦云。

如果说在农业社会,人们靠土地吃饭;工业社会,人们依赖工厂谋生,那么在复杂多变的尖端信息化社会,人们要求得生存,就要依靠头脑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拥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意性的头脑,才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只有人类才能进行创意性的思考,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创意是一种力量,想别人之未想,用新鲜的思路给黑暗的地方带来光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创意是一种神奇的魔术,它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创意更是一种选择,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道路。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为我们的孩子做些什么呢?当比尔·盖茨认为大学已经不能让他学到更多的东西,果断地下决心退学的时候,他的母亲选择了坚定地站在了他那一边,与他一起说服固执的父亲。像这样,国外的母亲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和孩子一同分担烦恼,努力找到孩子的创意性才能,并尽力帮助他们发挥出来。与之相比,我们的妈妈们却很难做到这些。

我们的妈妈们更加在意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认为只有这些才是孩子成材的唯一途径,因此而忽视了孩子的天赋和创意性才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如果真的为子女考虑,为他们的未来着想的话,就从现在开始,用更深远的目光,关注孩子的创意性吧。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和詹姆斯·卡梅伦,他们即使没有读完大学,也一样用自己卓越的创意,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世界,散发出灿烂耀眼的光芒。

但是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孩子成就那样理想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这就要我们的家长为孩子们提供引导和帮助,让孩子摆脱对新事物的害怕心理,从固化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带着问题和好奇心去开创有创意的生活。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那条“未选择的路”,选择和别人一样的道路是难以成功的。

四十余年从事和我国科技领域相关的工作,让我有了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让我明白了“创意性”是一个关乎国家和个人发展的,比一切都更重要的事。因此我认为,为了让父母帮助孩子们发掘他们金子般珍贵的创意性并加以培养,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拥有更加美丽、幸福的人生,而为父母们写一本富有智慧的教育指南,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文贞华博士长期以来致力于儿童的创意性教育,并主持开发过多项创意性教育项目,对该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我真心地期盼,这次和她一起策划的这本《如何才能让你的孩子有创意》,能够引导我们的孩子们发掘出他们的创意性宝藏,成为他们创意之花灿烂盛开的一个契机。

篇八:《浅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浅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高小菊

内容摘要: 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本文从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四个方面着手,简略的阐述了几点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

关键字: 儿童攻击行为 家庭 环境 冷处理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别人东西(或玩具)、扔东西等方式,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对立和争斗。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属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攻击性为可分为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两类。有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敌意攻击,而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工具性的攻击。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小性的孩子怎样形成的}.

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导致先天性的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当幼儿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也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另外也有患有多动症的幼儿,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也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常常挑衅同伴,无故对同伴动手动脚,或突如其来的推撞、咬伤、抓伤同伴。当然,攻击性行为与儿童身体活动能量过剩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心理因素

自卑、妒忌与骄横是幼儿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有的幼儿由于长期得不到成人的赞扬或关心,或认为自己笨、很丑,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妒忌同伴,于是,常常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等。有的孩子从小“唯我独尊”,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于是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

(三)家庭因素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者杰拉尔德和帕特森通过观察攻击性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很相似――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他们把这种家庭环境称为高压式的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多为一成员迫使另一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在形成高压式交往的过程中,负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谩骂来还击。这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因父母不和、离异等原因而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不知道怎么去爱人,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同伴交往的幼儿,也常去攻击同伴;有的家长教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使孩子形成了认为别人打他就可以打别人的错误思想。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行为;有一部分幼儿因父母忙于工作、学习,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老人对幼儿宠爱有加,逐渐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性格。

(四)社会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

加强。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

一般而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应以正面疏导为主,而不宜再以刺激等去强化他的攻击性行为。具体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法有:

(一)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愤怒。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例如,可设法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讲座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小性的孩子怎样形成的}.{小性的孩子怎样形成的}.

(三)帮助纠正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 家长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机会。在家庭中,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必须要用充分的爱和时间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的环境气氛。改变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并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做错了事要坚持说服教育,不要用打骂的方法,不要让孩子看殴打内容的影视片,父母的表率作用是尤其重要的。

(四)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提供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五)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别人。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六)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

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篇九:《关于造成孩子性早熟的原因十大疑问解答!》

性幻想/zt/xinghx/

关于造成孩子性早熟的原因十大疑问解答!

催熟的水果、肯德基鸡翅、婴儿配方奶粉会导致性早熟???

“性早熟”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媒体报道和身边出现性早熟的案例越来越多,有人推测是因为反季的水果,有人说是因为我们吃的肉类含有激素,还有人说是吃了太多豆制品,这些食品真的会导致性早熟吗?我的孩子经常吃麦当劳肯德基,是不是有可能性早熟啊?

重点放前面,我们先回答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再进行科普。

疑问1:我家经常吃反季的蔬菜水果,是不是会导致性早熟?

答:不会!

反季或催熟的水果,如冬天的西瓜、催熟的香蕉芒果草莓等等并不会导致性早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中国妇幼保健》2011-31期发表过一篇文章《反季节水果摄入与女童性早熟的关联性研究》,文章说明反季节水果的总体摄入与女童性早熟并不相关,洋快餐及油炸食品的摄入也未见统计学差异,即没有相关性,家长不需要担心。 小舒注:反季节蔬菜水果和催熟的水果蔬菜都经常中枪,但谁家小孩都不是植物呀……

由于各地的气候不同,在A地是反季节的,在B地正是时令呢!比如我在南半球,季节和北半球是反的,那么中国人飞到澳洲来,都不要吃水果了?

不过大棚水果或者催熟的水果有可能会口味没有那么好,但如果非要说反季水果有什么问题,其实最大的问题是,贵!

疑问2:我听说麦当劳肯德基的炸鸡都长得很快,养鸡的养殖场会使用大量激素来喂鸡,是不是都含有大量激素,可能导致性早熟?{小性的孩子怎样形成的}.

性幻想/zt/xinghx/

答:不会!

在鸡饲料中添加激素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正常渠道购买的肉类并不含有激素,谈不上大量的激素,更不会出现食用的肉类因含有大量激素而导致性早熟。退一步讲,就算你在市场买的牛肉或在餐馆吃的鸡肉,无法确定肉类的来源或者不知是否值得信赖,也不需要担心。不管是养鸡养猪养牛还是养鱼的养殖场,都不会也不需要使用避孕药或者性激素。

肯德基麦当劳用的肉鸡的确长得很快,但是根本用不着激素。现在商业用的肉鸡是经过千年艰辛的选育的结果,是科学养殖的结果。

养鸡场养殖鸡,出问题大多是因为滥用抗生素,养殖场不会使用激素,因为激素对养鸡只会有害无益。

养猪场为了催肥猪,可能会使用瘦肉精,瘦肉精对人体有害,但这跟性早熟完全无关。不过,为了避免瘦肉精的风险,肉类建议从正规渠道购买。

疑问3:好像喝配方奶的孩子特别早熟啊?

答:婴儿配方奶并不会使孩子性早熟!

2010年卫生部专门对国内外的二十个品牌的牛奶进行检测,对比了配方奶和母乳中的雌激素和孕酮,结果发现奶粉中的雌激素还没有母乳多,而孕酮含量两者差异不大。那么,如果母乳不会引起性早熟,配方奶又何罪之有?

小舒说:当然,一定也有人说喝母乳的宝宝会性早熟。就好像有人认为早说话的孩子聪明,也有人认为晚说话的孩子聪明一样,两方面说辞的人都有,喝什么奶都可能背上“导致性早熟”的黑锅!人类婴儿有长久的喝母乳的历史,可不是世世代代都“性早熟”?

性幻想/zt/xinghx/

疑问4:我听说豆腐或豆制品含有大量激素,那么吃多了豆制品是否可能导致性早熟?

答:不会!

豆制品里含有的是植物激素,和人类的性激素完全不同,两者的生理作用机制是两回事,植物激素不会对人体产生类似性激素的作用。

不要又把你的孩子当做植物了呀!

提醒:豆制品是安全的,但是打着豆制品旗帜的纯天然或者绿色有机保健品我们不能向你打包票说也一定是安全的,不排除厂家添加激素的可能性。给孩子或老人购买任何保健品、补品一定要谨慎。

疑问5:那到底什么会导致性早熟?

答:国内外的文献和资料都显示,绝大多数的性早熟,原因往往很难被发现。

1)性早熟更常发生在女性。而对于大多数女孩,往往是因为未知原因而出现性早熟。男性性早熟比较少见,病因更可能是生理性的疾病。

2)除了大部分的病因未明确,在少数的情况下明确的病因为:

外源性的性激素:大量或长期服用含有性激素的药物、食品,或使用含性激素的护肤品。比较常见的是误服避孕药,儿童不小心接触到成人使用的激素药物,或食用含大剂量激素的“补品”或“保健品”;

大脑发育异常,比如脑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