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一节课


篇一:《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

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

在我的记忆里,许多堂课我已经渐渐淡忘了,但是,那堂有趣的数学课我仍记忆犹新,因为那节课以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了。

阳光明媚的早晨,程老师走进了教室精神抖擞地说:“同学们啊,我啊,今天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啊!”见我们迫不及待,程老师故意停了停,程老师看我们笑了,也欣慰的笑了。颤抖地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程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啊?不等我们发言,老师就抖出了真相,她笑咪咪地说:“像这种故事,从今天讲到明天,从明天讲到后天,甚至讲一百年也讲不完,同学们讲是不是啊?”老师明知故问。我们齐声回答:“是的。”“数学中也有这总算式,如10÷3=3.3333„„除到什么时候才除完呢?”程老师趁热打铁:“读书就像这一道题,知识没有学完的一天......”

我好像明白了老师的话意,决定努力学习,永不松懈。这节课真是印象深刻啊!

篇二:《记我印象深刻的一节课》

记我印象深刻的课

每过一个寒假,都会有不同的心境,来之于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想更多的是心里的成熟和责任意识的深化。有名师课堂陪伴的假期结束了,留给我的却是他们独特的教学魅力及独到设计,结合自身的实际,现在正是四年级教学,捧着一颗崇拜的心首先走进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分配律》一课。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有大声的赞美,也有大声的欢笑,更有精彩演绎的课堂对话。吴老师站在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眼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建模过程

课堂开始,吴老师首先出示花坛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发现问题。在学生筛选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左边的花坛中每行有12朵花,共8行。右边的花坛里每行有8朵花,共8行以后,吴老师给学生进行了及时的课堂评价,把掌声送给了这个学生,并且表扬他说:用数学的眼睛发现了很有价值的数据。引导学生开始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问题。

紧接着,通过动画,把花坛覆盖,展现出长方形的花坛,接着让学生筛选数学信息:左边的花坛长12米,宽7米;右边的花坛长8米,宽7米。

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吴老师提问到:你想求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求花坛的周长、面积、花朵的数量、以及左边与右边的大小关系等等。吴老师在此时做出了重要的引导“我们把这两个作为今天探讨的重点好吗?”一下子将问题聚焦在:一共多少朵花?花坛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上。

同学们纷纷用自己的智慧列式板书: 12×8 8×8 或者 (12 8)×8 ; 12×7 8×7 或者 (12 8)×7

在这个环节当中,吴老师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学生写出来的算式,不是由老师来评价,而是由写的学生讲出算式的意义,并且由同学提问,“小老师”解答,“你有什么问题,请你提出来。”“12×8是什么意思?”等问题,还有学生提出要不要加括号的问题后,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并最终指出了小括号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

中,吴老师通过一个问题的引导,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充分的体现了生生之间辨析知识的对话。

通过对两个列式分别进行计算,学生得出“结果相同”这个重要的算式关系。这个时候吴老师提出:如何来表示结果相同呢?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符号来表达问题,并在此对能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学生给以及时的评价与鼓励。学生思考后指出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同,应用等号连接,等号的意义是表示两边相等。

即 12×8 8×8 = (12 8)×8

吴老师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等式的特点,问:“你能写出这样的一组算式吗?有感觉的请举手。”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这两组算式,自己寻找出12×7 8×7 =(12 8)×7这样的等式左右两边算式的一些特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不同,板书的学生便出现了很多问题,吴老师耐心的引导学生,不断地寻找共同点,对算式进行分析,最后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找出两边都是乘以相同的数值,把另外的两个数相加等重要的信息,完成了板书的算式。在这个环节中,吴老师很注重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感知,并没有直接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知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自己寻找规律,建立联系。{印象深刻的一节课}.

吴老师让写板书的学生来说明,左右的算式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用乘法的意义来验证问题。12个8加上8个8,就是20个8;而右边12加8的和是20,20乘8也是20个8,因此左右两边相等。把知识用乘法的意义来验证,并与已学知识建立纵向联系。

通过板书的5、6个算式,吴老师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写的百花齐放,吴老师就让学生自己来说明意思。在这个环节,吴老师特别注意猜测学生所想,因为不少学生心里明白,但是表达的不够清楚。乘法分配率在学生的笔下,是“一个数加一个数再乘一个数,„„. ”语言很不准确,但是用吴老师的话说,这正是学生学习中最难能可贵的。教学中要充分的展现出学生思维真实的一面,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求证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乘一个数,可以用一个加数先乘这个数,再用另一个加数去乘这个

数。或者用符号的方式表达□×○ △×○=(□ △)×○,最后用字母的方式表达

(a b)×c= a×c b×c

最后吴老师归纳出这就是乘法的分配律并在题目中应用。

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动听的音乐,但却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受益匪浅。

听完第一遍时对他的设计有些许不太理解,当我第二次再来细细品味时,真的感受到了吴老师设计之精心,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我觉得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有一下几点是我值得反思与改正的:

1、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建构,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梯次推进,朝着教学目标一步步跟进。同伴的质疑、小组的讨论、错误问题的改正、自己猜想的验证等等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生生交流”,而不只是“师生交流”。{印象深刻的一节课}.

2、关注细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拖长音。

这其实是让学生真正忠实于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干净利落的表达出来,重视自己的数学感觉,即使感觉出现错误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不断地进行验证与研讨。同时,这样做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信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3、等待的艺术: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感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加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当然建模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停驻脚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把问题不断地验证、深刻的剖析,直至推出结论。学习指导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与引导。整堂课下来,虽然上了足足一个小时的时间,但学生们却开心极了。吴正宪老师的课有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她不断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上集体的步伐,不知不觉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我想这正是她独特的教学艺术所在。

4、驾驭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实时进行调整。

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对课程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把需要数学建模的课程讲细、讲透,多花些时间培养学生自己的数学感觉,训练学生多用数学的眼睛,站在数学的角度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5、说数学: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思考,最大限度地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整体提升孩子的数学素养,虽然前段也在实践,但是从这也感受到了和专家的差距。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另外就是去年参加麻城市优质课比赛时执讲的《重叠问题》,在设计方面我借用了徐老师的一些素材与方法,但是仍觉得与大师的差距,又将徐长青老师的《重叠问题》看了一遍,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是我学习的方向,他幽默风趣,洒脱自然,沉稳大气,体态语言犹如相声艺术大师,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创造了儿童喜欢的数学。他的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理性深刻,蕴含着“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善于启发、点拨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主动探究,而且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凸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一全新理念,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他通过设计故事的悬念让学生去猜想,由《理发师的困惑》的引入,让学生听故事,思考问题:为什么会是三个人?一系列的猜想,质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 从同学们感兴趣的游戏向我们传达了中国几千年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游戏环节中,找两个学生让他们抢椅子,学生马上表示不用抢都能抢到到椅子,这样游戏没法进行,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增加一个学生时才符合游戏规则,自然地引入第二个游戏——猜拳游戏。在猜拳的方法中决定游戏选手,渗透着一一对应的思想,体现着游戏公平。第三个呼啦圈和贴名字的技巧,通过学生猜的游戏,感悟集合,

在形象与现实中实现数学化的过程,师生共同将呼啦圈固定在黑板上,把名字放在正确的位置,形成抽象的数学认识。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不能不说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机智。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徐老师会问其余的学生:“掌声在哪里?”或是来一句“掌声响起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让学生给自己爸爸找位置”这一环节,徐老师出示两个圆圈分别用来表示吸烟和喝酒,这时用集合的图形表示两者的关系,学生分别回答说有既抽烟又喝酒的爸爸,有只抽烟不喝酒的爸爸,有会喝酒不抽烟的爸爸,徐老师接着还让学生自己回答在这个集合圈里,你爸爸的位置在哪,并问:“这样的爸爸是什么爸爸?”学生说“坏爸爸、还行的爸爸”,当用一个集合圈表示我们班的爸爸们时,学生发现还有的同学的爸爸遗漏的,徐老师就问:“那还有什么的爸爸呢?”学生马上回答:“有既不抽烟又不喝酒的爸爸”,统计下班里学生这样的爸爸有几人,举手示意后,紧接着徐老师就问学生:“那这样的爸爸是什么爸爸呢?”学生齐声回答:“一定是好爸爸!”徐老师指着这个图形,来了一句:“好什么好?好爸爸没位置!”惹得全场笑声雷动,学生马上反应过来,都说要在这个集合圈的外围加个方框才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应用中巩固和拓展知识,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和谐,真不愧是大师风范啊!

学习名师的课堂也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似乎我的课堂就是少了那么点儿东西,他们就是我以后学习的动力与目标,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责任重大,影响深远,以后我将关注教学中的点滴,做智慧与青春并存的优秀教师!

篇三:《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

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

在选修课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我上去讲课,我记得在大一时第一次走上讲台讲课时十分紧张,说话又说不准,那时我普通话还很差,但这次选修课我却比以前淡定多了,也没有像以前那么紧张了,说话也没不怕说错了。经过这次的讲课,我感到自己比以前自信多了,但愿这些机会能为以后自己当上老师打下了基础。

那是在11月初的时候,老师把同学分成四大组,四大组又分成几个小组,我被分到的组的讲的话题是语言,组员们决定选粤语,组员们分工做PPT和找资料,当然还要一个人负责讲课,因为没人自愿上去讲课,悲哀的是在整个组中只有我唯一的男的,所以没办法,我只好负责到时讲课。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到了11月7号那天晚上,我记得老师先叫同学们按自己所在的中国位置,然后在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尽量老乡和老乡坐在一起。事实上,有一些同学分不清自己的家乡在那个位置,所以导致自己坐错位置,在老师问同学来那里的时候,有些同学明明是老乡,却不坐在一起,导致笑料百出。老师问同学们家乡话是怎么说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是说方言,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了,因为我今晚讲的主题是方言,但都被老师和同学说了,但PPT已经做好了,到时只好硬着头皮上去讲了。

终于轮到我上去讲课了,我按着做好的PPT讲,在PPT中有两道粤语题,有一道题我忘记答案了,只好抱歉,这时有同学说我应该不会说粤语,无奈之中我只好用粤语读PPT,那时同学都大笑起来,

我感到有些纳闷,不知为什么,也许是我粤语带有严重的地方口音吧。那时我还以为要读完PPT中所有字的,我真的好担心,因为那PPT实在太多字了,如果要我一个一个字地读完,我可能要累死了,幸好老师叫我不用读了,同学们也积极鼓掌,我当然要顺民意暂停啦。

之前做PPT的时候我有插入视频,但在现场讲课时我却不能在PPT中打开视频,对学校的电脑设备表示跪了,我只好跳出PPT,直接点击打开视频,课程才得以顺利进行。讲到最后,我向同学们推荐电影《麦兜当当伴我行》,这部电影我是看过的,而且感到很好看,希望同学们有空回宿舍看的,但同学们好像没什么反应,尽管无奈,但我还是把课讲完了。之前老师有说要讲10分钟左右的,我看了一看时间,时间够了,我心里此时在偷偷地笑。

后来轮到另的同学上去讲了,发现别人做的PPT实在太好了,而我们组做的PPT实在差太远了,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PPT要做得好,而讲课也要吸引同学的注意。我发现后来上去讲课的同学都不是好搞笑,因为我时不时在下面和其他同学开小差,但我有时也听了一下,也大概了解什么是小中主义之类的东西。当所有的的同学讲完自己的PPT后,老师再一次再出总结,在老师的讲解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城市生活与发展这门课程,更懂得如何生活,如何把握生活,如何在生活中享受文化,如何享受人生。

这次上去讲完后,我感到自己面对众多同学没有那么紧张了。另的组员都不愿意上去讲,怕失态,而我认为当你在付出的同时,你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印象最深刻一节课获得的感悟。

篇四:《让我印象深刻的一节语文课》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节语文课

七年六班 黄子祺{印象深刻的一节课}.

在我们美好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渐渐喜欢上了语文课,因为它带领着我们去感受这个世界,遨游知识的海洋。在我的记忆中,就有这么一节让我印象深刻的语文课。

转眼间,“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潇洒地走进教室,而这节课即将迎来张老师之《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抒情诗,老师说抒情诗通过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于是老师开始了朗读的第一步------朗读的停顿和语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齐声朗读:“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我们读轻声,适当延长。妈妈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 母亲的慈祥和作者怀疑的语气要读出来,接着老师要求我们把“终于,竟”等词语要重读,而“哦,可是”要的是轻声,其余的读音就各有特点。读完我感受到作者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与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的心情。 读到第二段时第一句“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们读的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接下来的诗中,是那么地震撼人心啊!特别是最后一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从中读出作者惊喜的情绪。所以,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千辛万苦的,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拥有坚定信念的心,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大家读完后,老师接着点名让个别同学起来朗读,同学们各种奇葩的朗读声,有的声音像猛虎,像小鸟,像野人,有的声音较动听,娓娓动听,令人陶醉。同学们在欢笑声中,“叮铃铃,叮铃铃······”。

这一节语文课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也让我感受到朗读的节奏感以及诗的意境美,我喜欢朗读,更喜欢这一节让我印象深刻的语文课。

篇五:《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演讲稿》{印象深刻的一节课}.

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并快乐着。

从教五年来,上过多少节课我已经数不清了,不过要说印象最深的一节课,还是去年给中一年级学生上的第一节课。

刚上课,我在一番简单数字的排列下,介绍了自己的年龄、身高以及QQ号码等,让学生们不仅充分感受到我这个数学教师的“数学味”,而且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我话题一转,说:“今天的第一节数学课,我们来搞一个‘一二三’活动。大家听到要搞活动,而且活动的名字闻所未闻,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趣盎然。我赶紧解释到:“一、老师带给大家一个语文公式,二、我们一起做两个小实验,三、我要送大家三个词语!”

一部分同学见数学老师送给他们语文公式,便迫不及待地追问,于是我在黑板上写到:“成功=艰苦的努力 正确的方法 少说空话”。学生们见了公式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的用心。接着我请几位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了对这个公式的理解。

然后做实验。第一个实验:我和大家一起用钢笔在左手中指的指肚上涂上黄豆大小的一个圆点,然后我佯装把左手中指(实则换成了食指)紧紧地按在额头中间,等我按完了手指,就让学生们也仿照我的做法一起做。结果可想而知,一部分没有仔细观察的同学吃了大亏。整个教室充满了欢声笑语,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从实验中极其深刻地体会到了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第二个实验: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串数字—“149162536496481”,让同学们速记,好几分钟后,一个同学背出了这串数字,表扬完该生我问他:“假如明天这个时候让你再背一遍,你还能记住吗?”该生紧张地摇了摇头,我鼓励同学们说:“动动脑筋,仔细观察一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轻松地牢牢记住这些数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展开了讨论和研究。片刻,结果出来了,大家都找到了方法:这个数字是1到9的平方值排列而成的。我不失时机向同学们发问:“通过这个小实验,你们明白了什么?”大家深有感触,纷纷侃侃而谈:有的说做事要有好的方法,有的说做事之前要先寻找规律,才能事半功倍;有的说做事在方法上要讲究创新,不能走老路子。。。。。。

接下来我又送给同学们三个词:“自律”“奋进”“无悔”,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语重心长地谈了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同学们一边认真的听着,一边若有所思。

45分钟一会就过去了,我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体现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节课让我终生难忘,它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课上:学生们是多么的快乐,他们的表情是多么的满足,我的教学效果是多么的成功。所以,我要说;学并快乐着!

谢谢大家!

篇六:《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汪秀

对于读书时代的记忆,大多数都是那些招老师批评的恶作剧以及和男孩子山前山后疯打的片段了。要说印象最深的一节课,那还是四年级向安国老师给我们上的一节作文课。 语文课铃声响了,向老师又和往常一样,腋下夹着一沓本子走进教室。

虽然向老师从带我们语文课的那天开始,我们就很喜欢他(他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甚至把他当作心目中的偶像,但对于一个语文成绩向来平平的我来说,课堂上的向老师没有课外的向老师那么富有活动。所以,我仍旧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今天讲评作文,在讲评之前,我先为大家朗读一篇作文,听完之后请大家猜一猜这是谁的作文。”{印象深刻的一节课}.

“„„我躲在大树后,连气都不敢出,生怕那几个可恶的家伙发现了我,如果他们把我背篓里的饼子和面条给抢走了,我拿什么给姨妈祝寿呀!”

听着听着,我越来越觉得这作文中的故事,和我写的《给姨妈祝寿》很像,但中间那些正被向老师声情并茂朗读的句子,又不像我写的。究竟是谁的作文呢?

向老师读完作文,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想知道这篇作文的主人是谁吗?”

大家看了看那几个常常被“范文”的同学,可他们却做出一副很疑惑的样子。 就在大家你望多,我望你的时候,向老师扬起手里的作文本,大声说道:“这篇作文,是汪秀同学的!”

大家对这个答案,一定颇为意外,因为我听见有人在下面小声说:“是不是抄的呀?” 我的心里,除了惊喜,就是不安——大家一定认为我的作文是从作文书上抄来了,因为大家都认为我写不出这样“美”的作文来。

其实,汪秀同学的作文一直以来,就写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