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作文


篇一:《恬淡》

恬淡

归隐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漂泊情怀,因为归隐,所以漂泊不定,因为漂泊不定,所以归隐。

有人说:寺院中落法之僧该是归隐,看透红尘,抛离尘世,远离尘嚣,此等心态,就该是归隐。{恬淡作文}.

其实不然,归隐之人,漂泊不定,却不曾看透尘世,更不曾剪断情根,无欲无望。{恬淡作文}.

若用颜色来形容归隐,用淡绿色该是最适合不过了。山林间,绿树中,一个木屋,一个模糊的身影,朦朦胧胧,又清又淡。世人怕只能朦胧的看了。隐士归隐之意,又有多少诗人捉摸明晓呢?

但寺庙只能用淡灰,淡黑来形容:寡欲寡欢,不参杂半点世间情意,总是坐落于山涧,绿意也会被寺庙的庄重严肃掩盖,形成一抹淡灰或淡黑。 所以,隐士与僧人该有根本的区别:一抹淡绿,一抹淡灰。

魏晋时期有一僧明支道林,曾向竺法深购买岇山,而竺法深却答:没听说过巢父,许由是为了山而隐居的。

隐居不为扬名,更不为世间溶化。观历史间的隐居者,大可分为三类:一类如陶渊明,看透官场黑暗,向往平和的世外桃源,于是隐居于田园间,终日与贫苦做伴。却也自得其乐。

一类如魏晋七贤的嵇康,隐居单纯不屑于当时社会风气,不愿入流,只愿伴着知心好友向秀在偏僻之处隐居打铁,倒也苦中有乐。再一类如诸葛亮,庞士元,胸怀满腹才华,隐居一处,旁观天下大势风起云涌,变幻无常。一旦横空出世,卷起千层大浪,直指历史浪尖。

由此可见,大凡隐居之人,内心总是恬淡而平静的,愁苦入他们的眼,不过只是眼睫毛上的一粒尘,轻轻拂去,即可。

竹林七贤的嵇康,只因清高而得罪了高爵显位的钟会,难逃杀戮的厄运。 只知道那天艳阳高照,身着红衣的刀斧手立于他两边。三千多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免其一死,却也不可挽回。她只要了他的古琴,在那个充满杀机,充溢着血腥的行刑台上,缓缓,低低地弹奏起了那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广陵散》。

手停曲散,刀落血喷射而出,神秘的曲子却仍萦绕在人们耳边。嵇康的魂魄也随着这首曲子,愈发鲜明响亮了,他渐渐升起,终于变成了一层层氤氲,迟迟不散。

隐士终于实现了他的生命价值,化成一层层薄淡的绿影伴随着山川白云长河,成为了永恒的绝美。{恬淡作文}.

终于,隐士回归了漂泊,与自然融为一体了,那大概是生命给予隐士最高的礼遇吧。

篇二:《生活需要恬淡》

生活需要恬淡

疏星朗月,庭前藻荇交横,一池溶月温吞地炖着,几点水汽氤氲,多少恬淡心情。

生活需要恬淡,需要一种穿梭在灯红酒绿中不迷失自我的静定,需要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写意淡然,需要于马不停蹄的奔忙中,适时地徐行信步,翻晒内心的明晰澄澈。

一杯香茗,半世浮沉。下午茶是最好不过的了,劳碌过后,揉揉酸疼的太阳穴,一缕清香沿着松弛的神经沁入心脾,幽而不浮,漫而不浊,叶片儿打着小卷,悠游地在水中摇曳,浸润出雅致的琥珀色。偷得浮生半日闲,说得大概就是这样了。给自己一些空间,整理心情,放空执念,而后恬然出发。{恬淡作文}.

不要被浓烈的名利冲昏了眼。站在高处俯瞰众生固然是一种大气魄,然而,五彩霓虹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有多少是繁花一现的空幻,有多少是盈盈笑颜的假面?逐着物欲得失的洪流漂浮,终究会找不到自己最初的方向。于是,《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把他的一生演绎成了对海洋的独奏世界太广阔了,让他陌生得害怕对于从未踏足过陆地的他,音乐就是全部所在。绵延的城市里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尽头,面对诺大的纽约,熙攘的人群,或者还有制片商口中的所谓名利双收,1900只是把礼貌抛向空中,然后回头。再也不下船了,是的,他选择和他的维珍尼亚号一同埋葬海底。爱音乐罢了,一架钢琴足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欲望的膨胀中无所适从,拥有的越多,渴望攫取的越多。这时请不要忘记,静下心来,问自己:什么才是我的追求?其实我们的梦想很纯粹,本不需要承载这么多沉重的附庸。抓住自己的风筝,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那是你的。知足,方可恬淡生活。

生活需要恬淡,是不是意味着奋斗无关紧要了呢?当然不是的。这里的恬淡,是独处时要有红尘的心,红尘中回归读出的怀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要时刻褒有,恬淡心情不过是给我们行走途中注下的一味强心针,提醒我们及时休整,切莫迷失本心。

李叔同在古佛旁参透了人生大义,简媜以一滴问号之姿的水追溯人生的沧浪凋图。宁静中思考,淡泊中体悟,生活需要这样的恬淡,这也是一种大智大慧。

温一壶月光下酒,我心如月般透亮。

篇三:《恬淡中的浓烈》{恬淡作文}.

恬淡中的浓烈

“美的极致是令人陶醉的圣境”(川端康成)——题记

“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品读这样的诗句,一种难于言表的娴静之心渐渐浮上。然而,表恬淡的境界并不真正意味着消沉,在恬淡如茶的环境中,那些对生活和世界充满了爱的人仍然在内心最深处秉有着如浓酒一般的人情。{恬淡作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少次在灯下展读柳三变之词,总是颇为感慨。我总以为,那些潜藏恬淡的人生境遇,往往能够激发内心如烈酒般创造的强烈欲望,柳永身负才华,却始终不为人知,这种恬淡的境界正如是茶一般的。读前人的词,无论是温韦的花间派,还是欧阳修、范仲淹的那些写景之词,似都还未脱词刚刚兴起时的稚气,词调殊为平缓、短促。也许是因为内心过于的忧伤,长久地处于被人无视的境地,柳永之词则全用长调,在那些娓娓道来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中,我们读懂了一个时代的美,这样的美是极致的。我赞赏很多学人将柳词的特点归结为“以身世之感打并入艳科”,在那些浮华背后,我见到的是一颗处处不为人知,但却依旧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世间之美的高贵灵魂。人言“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我揣想,若不是生活中如斯的磨砺,如斯的苦痛,怎能最终成就柳词的极致之美呢?理解柳永的关键,想必必须要透过他那淡如茶的人生境遇中见到他内心深处那些浓烈如酒般的真情。

最爱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总为那湘西的山山水水感动,似乎灵魂都被涤荡了。从湘西到北平,异地求学常常带来的是苦涩,看《从文自传》,知道刚来北平的沈先生,只能一个人租住在北大附近的小小公寓中,他甚至自嘲地为那里取名“窄而霉小斋”,我确信一个文学青年此时应该是无人知晓——这确乎是那种人生中如茶般半苦半涩的恬淡期。但文学的信仰一旦在心涧中勃发,便注定在恬淡中种下了浓烈如酒的情感。就是在这间小小的“窄而霉小斋”里,就是在这样被人看不见听无声的境地中,我们熟知的太多关乎湘西的传说、湘西的美流淌出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绚烂的神话。当“窄而霉小斋”中飘出阵阵书香的时候,我深信着看不见听无声,却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创造出美的极致。

此时,心中默念着川端康成的那句话。至极的美从来都无一个人的处境无关。哪怕人生处在如茶般的淡然之处,人们因着心中对美的追求,仍旧可以创造出那些撼人心魄的极致的美丽,那是如浓酒般醇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