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经典语句


篇一:《经典国学知识专题讲座(练习题) (225)》

经典国学专题知识讲座活动(试题)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的意思是()。

A、名垂青史不怕牺牲

B、不能受委屈

C、不要怕吃苦

2、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3、下列作品中,以词代信的是()

A、《金缕曲》(此恨何时已)

B、《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C、《点绛唇》(燕雁无心)

D、《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4、“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出自《史记》中的()

A、《荆燕世家》

B、《孔子世家》

C、《绛侯周勃世家》

D、《五宗世家》

5、北宋是我国古代篡书、修书的繁盛时期,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书籍事业成果的是四大类书。下列哪部书不是四大类书?()

A、《册府元龟》

B、《太平御览》

C、《太平广记》

D、《佩文韵府》

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伍子胥

B、范蠡

C、屈原

D、范仲淹

7、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8、《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

A、月亮

B、露水

C、玉珠

D、桂花

9、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无盛世

1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白居易

C、陆游

11、下列哪句诗不是是李白所作()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D、吾爱盂夫子,风流天下闻。

12、古人很重视品德教育,《孟子·梁惠王上》就有说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的“悌”指的是:()

A、孝敬父母

B、兄弟友爱

C、尊老爱老

D、尊老爱幼

1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出自:()

A、渑池会

B、鸿门宴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14、你知道“泰斗”刚开始是对谁的称呼吗?()

A、李白

B、韩愈

C、杜甫

D、柳宗元

15、“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6、子曰:“知者(),仁者(),勇者()。”

A、不忧

B、不惧

C、不惑

17、“投我以木桃,()。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A、报之以琼琚

B、报之以琼瑶

C、报之以琼玖

18、“小楼一夜听春雨”出自哪个诗人的哪首诗?()

A、陆游《游山西村》

B、苏轼《新城道中》

C、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D、陆游《书愤》

19、《春秋繁露》里,提倡的“张三世”不指下列哪个选项()

A、传闻

B、所闻

C、所见

D、所识

20、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请问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满江红》

B、《浣溪沙》

C、《蝶恋花》

D、《临江仙》

21、下列语句中出自《史记》的是()

A、吾日三省吾身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一言以蔽之

D、士不可不弘毅

22、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并列为“显学”的学派是:()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2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出自:()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骆宾王

25、“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出自()

A、《朱子家训》

B、《颜氏家训》

C、《诫子书》

D、《曾国藩家书》

26、宣纸得名于它的:()

A、用途

B、材质

C、产地

D、使用人群

27、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D、晚上

28、“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是出游的一句名诗,其中“大材小用”形容的是下面哪位人物?()

A、韩愈

B、辛弃疾

C、庞统

D、宋玉

29、下列哪个成语不是形容读书勤奋?()

A、高凤流麦

B、带经而锄

C、悬梁刺股

D、学富五车

30、下列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二月春风似剪刀。

D、春色满园关不住。

31、《汉书》的编纂体例是()。

A、编年史

B、纪传体通史

C、断代史

D、国别史

3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坚”字作何解?()

A、坚深

B、坚定

C、坚决

D、坚硬

33、《资治通鉴》这本书的作者是()。

A、司马光

B、王安石

C、宋神宗

3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逢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35、清朝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帽子最高处有顶珠。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

A、珊瑚

篇二:《16春季福师《古代汉语》在线作业二》

福师《古代汉语》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关于平仄分类正确的是( )

. 平声和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

. 平声指平,上去入声为仄。

. 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 平声和去声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正确答案:

2. 所谓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

. 因声求义

. 因形求义

. 据文证义

. 借义推义

正确答案:

3. 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

. 由小篆变为隶书

. 由隶书变为楷书

. 由金文变为小篆

. 由楷书变为草书

正确答案:

4. ( )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 比喻

. 通假

. 夸张

. 排比

正确答案:

5. ( )是指行文中在几个意思相同的地方变化用字的一种表达方式。

. 互文

. 连文

. 变文

. 省文

正确答案:

6. 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正确答案:

7. 《说文解字》首创部首编字法,按所收字的字形,分为( )部。

. 540

. 500

. 240

. 340

正确答案:

8. 许慎的“六书”解释中“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对( )所作的解说。

. 象形

. 指事

. 会意

. 形声

正确答案:

9. “娘日归泥”是指( )。

. 两汉以前没有唇齿擦音节。

. 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 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

. 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

正确答案:

10. 下列训诂术语用来校勘古代文献中错字误字的术语是( )。

. 读为

. 当为

. 读如

. 谓之

正确答案:

11. 《广韵》全书共有( )韵。

. 201

. 202

. 204

. 206

正确答案:

12. 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 )。

. 刃日除鱼

. 象朱牧闻

. 集日信暴

. 山河旦车

正确答案:

13. 根据许慎的“六书”,“日”、“月”属于( )。

. 象形

. 指事

. 会意

. 形声

正确答案:

14. 《切韵》的作者是( )。

. 陈彭年

. 陆法言

. 王仁昫

. 孙愐

正确答案:

15.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采用了( )表达方式。

. 互文

. 连文

. 变文

. 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