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原文


篇一:《《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课文研讨鉴赏

一、主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要由作者贾岛自己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

比较起来,第一个例子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第二个例子需要凭借良好的语感,第三个例子则需要更多地调动形象思维能力,进入诗境,仔细品味“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区别。

第二部分(第6~7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作者用文学

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作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在批评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套语”这一流弊时,作者引入近代文艺心理学上所使用的术语:“套板反应”。对于文学作品中袭用熟语套话,近代的王国维也颇为不满。在《人间词话》里,“词最忌用代字”条、写景“隔”与“不隔”条,均可看出王国维对于词人用现成词语来写景言情的反感,而反感的原因,其实也正是“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上文,说明本文只是从一些方面来谈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接着提出对于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三、启示

学习本文,给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指明了一条路径,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认识到,在写作中,那种心里清楚而笔下写不出的说法不过是推委之词,心里真正想清楚了,笔下自然就能写出来。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多动脑筋,把要写的意思想明白。

●课后练习答案参考

一、本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照自己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

1.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4.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5.动辄“掉书袋”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二、本题意在通过比较,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不求甚解》专就读书而言,《咬文嚼字》虽然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读书的主张。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要从读书方面来谈。

①“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真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

②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们之间构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法。

三、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诗文中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

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忍看”含有反问语气,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形象鲜明,突出了春天变化的过程。 ●课文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学好语文的启发。比如,阅读时要注意从词句入手欣赏和理解文章,并看看作者的用词能否恰切鲜明地塑造形象,表达思想与情感;写作时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思想,并用恰切的语句表达出来。

二、几个实例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品味;对于作者的分析,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可以将几个实例直接提出来让学生揣摩、体会,然后再让学生对照课文里相应的分析,看看自己和作者的观点的异同。另外,文学鉴赏与批评是个性很强的活动,本文作者固然在文艺素养上要高于学生,可也不能由此轻视学生对这几个实例可能会有的不同认识与看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三、朱光潜的一些谈读书作文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教师可以适当地作一些介绍,建议学生课外阅读。

二、字音字形

咬文嚼jiáo字 咀嚼jué 援yuán例(引用成例) 锱铢zīzhū(小钱小事) 中石没镞zú 岑cén静(寂静) 付梓zǐ(交付刊印) 尺牍dú(书信) 下乘chéng(下等)

三、分析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一,交作业。(尽是用原句回答,最后一个分点可用自己话回答)

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四、阅读末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1、运用文字应该有谨严精神。2、阅读或写作,要刻苦自励,推翻翻新,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 第二课时

一、讲析上节课练习。

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①创作要“炼字”,一个字都不放过。(2段1行)

“改得好”(2.2)“不很妥”(77.1)

③“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3.3)

2、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①咬文嚼字,实际是提炼思想和情感。(3段5行)

②换说法,意味就改了。(3段6行)

③简洁,不一定就好。(4段1行){咬文嚼字原文}.

④平常语句,也有丰富的意思。

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①更动了文字,就更动了思想。(5.2)

文字有分别,意境上就有分别。(78页第3行)

②自己关闭,就用“推”。月夜访友,就可用“推”,可用“敲”。 “推”与“敲”,哪个好,在于境界需要。(5段倒2行) ③推敲文字,实际是推敲思想情感。(5段末行)

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①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段2行)

②创作要大胆联想。(7段首句)

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①联想意义容易误用而生流弊。(7段1行)

②惟陈言之务去。(79页末行)

③不用俗滥的语言,思想就会深刻。(80页1行)

④动辄“掉书袋”,可能是思想贫乏、文字能力低的反映。

篇二:《咬文嚼字》

8.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的相关知识。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导出作者的观点,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的、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及写作时要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咬文嚼字原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培养学生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学案

1、注音:

锱铢( ) 镞( ) 岑( ) 牍( ) ..

下乘( ) 蕴藉( ) 付梓( ) ....

2、解释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锱铢必较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3.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是如何阐述“咬文嚼字”的?

第一层( 至 )通过三个例子,说明 与 之间的关系,强调

“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 和 的调整。

第二层( 至 )从正反两方面强

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 第8段 )点明写作目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第一部分都写了哪些实例?它们之间在论述角度上有何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所做的剖析,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

合诗句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二、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

三、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述。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顾及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唯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路归纳:具体——一般

现象——本质

提升点拨:整篇文章告诉我们,“逐步达到艺术的完美”,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四、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

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实际是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弟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感情。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第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义。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3.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完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教师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