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篇一】枣核教学设计《枣核》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课题

《枣核》——萧乾

二、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能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①能够概括段意,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②学习选用细心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丰富,应重视让学生注意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的词句要引导学生进行勾画,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意味,意在欣赏文题的简洁、生动和形象,提倡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1、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质朴的语言,以小见大的选材和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想。

3、教学用具:多媒体

4、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外出求学一段时间后你们会想念父母,想念家乡?是啊,家永远是我们的牵挂,对于那些长年离开家乡,离开祖国怀抱的海外游子来说,这种思念更加深刻。无论何时,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片土地,每一条小溪……在我们眼中毫不起眼的枣核对海外游子来说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一文中要告诉我们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枣核。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蹊跷嫣红倘若坳嵌风烛残年殷切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④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仔细阅读课文,品析体会文章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②当你们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家乡和父母你们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和排解这种感受呢?

③那文中的老人又是怎样表达她的思乡之情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再次阅读课文品味下列字词句:

①“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分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及反应的思想感情。

②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的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不可以将“劈头”改为“突然”,为什么?

③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思考“我”缺的是什么?

④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几十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说明了什么?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五)拓展迁移

1、课堂小结

这石榴表皮粗糙丑陋,里面果实饱满美味——做人应像石榴一样有内涵,不能华而不实

(六)结语

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恋故土也是炎黄子孙不变的情怀。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学或许会到异国他乡去创造自己的事业。但我相信,同学们不论身在何处都会将生我养我的家放在内心深处。我们就好比一只风筝,无论飞到哪儿,无论如何经沐风雨,飘荡游曳,线的一头却总在故乡和亲人手中牵着。世界再大,我们却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走不出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布置作业

收集整理有关思念家乡、祖国的诗句、诗歌或其他文章

(八)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线索:枣核

结构:索枣核(1)——用途蹊跷

见枣核(2—4)——如获至宝



话枣核(5—10)——为解乡愁

议枣核(11)——民族之情

写作特色:

质朴的语言

以小见大的选材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段仙萍

【篇二】枣核教学设计《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重点、难点:

1.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二.内容分析

(一)本文按照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访美时

地点:旧时同窗的家中

人物:“我”和旧时同窗

事件: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



(二)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结构小结:综上所述,结构上课文中有如下清晰的线索。

(三)思考:理清全文的结构后,我们来考虑两个问题:

1.文章如何将四部分串联起来的,或者说如何将“枣核”这一个词语变成了线索?

请同学们再利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一下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明确:A.“……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B.“……从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C.“……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D.“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同学们想一想,全文只要这四句话是不是就可以说清事件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如何使得文章中心更突出呢?这就需要从每一个事件上去丰富去串联。



2.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强烈,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①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②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③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揭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记叙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

3.文章的结构:

明确:巧设悬念。开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后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为解乡愁。全情聚线索。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又是一条感情线索。

4.语言风格:

明确: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抒情色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注音或填字

嫣红()山坳()小径()匀称()萧乾()()

殷切()蹊跷()()玛瑙()()篱笆()()

tà()访睡lián()圣diàn()fàn()舟

布dōu()qián()入安dùn()pī()头

心jìng()qián()艇蜻tíng()qiā()指一算

tǐng()身而出tǐng()而走险感慨()深

风()残年故弄()()



2.试比较下列的哪一项内容,把思乡的痴情表现的最为深沉和强烈?()

A.(把几颗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璃还贵重。

B.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

C.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D.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儿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3.下面所概述的中心意思.哪一项最恰当?()

A.反映了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深切感人。

B.说明“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C.通过枣核的故事,反映了海外游子并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而更想念的是伟大的祖国。

D.说明了年纪越大,越思念家乡,思念北京。



4.判断正误.

(1)本文的作者是萧乾,线索是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2)文章最后一段:“改了国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故弄玄虚”的意思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是迷惑人的意思。

(4)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是叙事朴实。()



5.简答: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里“劈头就问”表达了美籍华人的什么心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6.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在下面词语的前面和后面各填一个能恰当组合的词。

例;依恋故土,十分依恋

A.感情,感情

B.感慨,感慨

C.精致,情致



【试题答案】

1.注音或填字:略

2.D3.B

4.(1)×(2)√(3)×(4)√

5.简答:

(1)表达了美籍华人急于向友人倾诉思乡之情的急切心情。

(2)“一……就”表强调,强调了美籍华人思乡的强烈心情。

6.根据课文内容填词:略

【篇三】枣核教学设计《枣核》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qiā()指一算故弄xuán()虚

mǎnǎo()()姹紫yān()红殷切()

匀称()镶嵌()líba()()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



五、研读探究

1、文章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



3、这“带来了吗?”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应用拓展:1、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胡晓圆

【篇四】枣核教学设计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周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

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

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

中国化的景物

简洁质朴的语言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

八、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篇五】枣核教学设计枣核公开课教案1

枣核

半坡店乡第一初级中学 赵香荣

【教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 ;

3、结合语境,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3、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间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是的,无论身在何地,我们的心都依然是中国心。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思念家乡、眷恋故土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枣核》。

二、板书课题,作者 ,并简介作者肖乾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朗读的要求)

1、在书上圈点勾画,积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蹊( qī )跷(qiāo ) 掐(qiā)指 殷(yīn)切 镶嵌(qian ) 玛(mǎ ) nǎo(瑙) 山坳(ào) 嫣红(yān) 殷切( yin )

2.思考探究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

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②那么,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点主题(11)

三、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⑴ 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

作者是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将枣核的用途告诉我们呢?这是什么写法? 设置悬念

⑵ 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友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1、栽杨柳、植睡莲 2、修北海、

3、月夜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4、索枣核试种枣树(暂未完成)枣核教学设计

2、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⑴ 同学们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回家一次,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打电话、写日记、写信、找人倾诉„„)

(2)在安顿好我住的房间之后,友人首先带我去了哪里?她为什么劈头就问我花园有没有家乡的味道呢?

(后花园,急切地向我倾诉思乡之苦。)

3、揣测语言,体会浓浓乡情。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力量,显得珍惜。

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这里再次设下悬念。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缺点什么,指难以弥补的远离故土的缺憾,缺少家乡的温暖。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你能不能用“一„„就„„”的句式造一两个句子?)

4、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用文中的话回答:找出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板书:思乡之意 爱国之情)

四、 探究写法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以小小枣核来写大主题:思乡爱国之情,这是以小见大,反映生活,表达情感,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学习的方法。

五、小结

小小的枣核,深深的思乡爱国情。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也必将如此深沉地依恋与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吧!因为“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六作业布置:

拓展课文,升华情感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一定还读到过其它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说一说,并写出三首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到作业本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浩《黄鹤楼》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 班彪《北征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板书

(以小见大)枣核教学设计

(设置悬念)

索枣核 枣 见枣核 核 说枣核 点主题 思乡之意 爱国之情

【篇六】枣核教学设计枣核 教案

6. 枣核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

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枣核教学设计

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篇七】枣核教学设计《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讲课人:王 莹 莹

单位:南召县石门乡初级中学校

联系电话:13693773921

邮箱:siyecao6868@126.

《枣核》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是第二单元

的第一课。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颗枣树,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想爱国之情。

这篇文章叙事朴实,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谈话的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真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同时结构精巧。作者巧用悬念,同时用“枣核”做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写作时使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小小的枣核来表达思乡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月之故乡》导入新课

歌词中写道:“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

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要表达怎样一种情感?对,是思乡!它通过歌声来表达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一起结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人,看看这位老人如何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萧乾的《枣核》。(出示课题以及作者)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

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体会文中饱含深情的语言。

4.体会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培养热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

三:初“读”课文

1.文章贵在读,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录音,正字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出来。

2.出示词语积累:

蹊跷(qī qiāo) 掐指一算(qiā) 故弄玄虚(xuán) 殷切(yīn) 嫣红(yān) 玛瑙 (mǎ nǎo) 山坳(ào) 厂甸(diàn) 核潜艇(qián) 匀称(chân) 镶嵌 (qiàn ) 国籍 (jí)

四:设疑自探

1.大家听了朗读录音,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结合枣核教学设计

课题以及学习目标,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对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出示自探提示:

(1)找出文章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并试着在“枣核”前加一个合适的动词,完成情节梳理。

(2)找出课文围绕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

(3)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情感的词语或句子,体会表达效果。

(4)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试着找出问题的答案。

五:解疑合探

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请同学们将自学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同时,将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进行组内讨论交流,组长要做好分工和记录。

2.小组展示评价

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表

3.学生经行展示与评价,老师适当引导与总结

六:质疑再探

随着对课文内容学习的深入,你是否产生了新的疑问呢?请大胆的提出来。

质疑内容:课文里面写到朋友在美国的生活和事业都很满意,这是否离题?

七:运用拓展

运用所学的知识,请你为同桌编一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可以是字词方面,课文内容方面,知识拓展方面等。

学生优秀习题推荐:试用“蹊跷”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这三个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

教师备选习题: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走近萧乾,走近《枣核》,我们被深深感动着。虽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粒小小的枣核,但它们却承载着华夏儿女用拳拳爱国心和浓浓思乡情酿制的仙露琼浆,枣核里跳动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我的的中国心”。让我们用歌声向古今中外所有中华民族铁的脊梁致敬,同时为祖国美好的明天祈福!(师生合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九:学科班长总结,学生谈收获

十:布置作业。

【篇八】枣核教学设计《枣核》 教学设计

9 枣核

教学目标: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

(2)找中心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

八、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教学反思: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篇九】枣核教学设计枣核教案设计

《枣核》教案

教学目标:

1.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难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

二.听读枣核露真情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2.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揭示主旨的句子。

三.寻觅枣核见真情

思考:小小的枣核寄托着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思乡之情,你从哪里看得出她“这么依恋故土”的?

提示:从枣核入手,文中几次出现了枣核?

四.重回枣核入真情

思乡的物象俯拾皆是,为何“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非要枣核来弥补呢?

提示:1.你能挖掘这些事物的什么内涵?(与思乡是否相关)

2.你觉得枣核和这些事物有什么不同?

五.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实战演练

大:“感动”,“母爱”

小:“缺口陶瓷碗”,“柿子树”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民族————故土

依恋

旧时同窗————枣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