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糖人作文


篇一:《作文:糖人张》

糖人张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付光瑞

星期天下午,偶然在市场见到一个卖糖人的,小小的摊子,几个小孩子拉着爷爷奶奶的手,在摊前驻足,久久不愿离去。“和小时候的我们真像。”我嘀咕着,心思却早已回到了小时候的那段时光。 每个村每个队都有本地方有名的人物,“糖人张”就是一个例子。做糖人的有什么能耐?偏偏不是这样,他就是村里家喻户晓的人。老辈的人都喊他“老张”, “糖人张”这“艺名”不知什么时候就开始叫上了。

“糖人张”是继承父亲的基业干下来的,六十多岁了,走路不是那么灵活了,脸上布满一道道的皱纹,只有双手还是十分灵巧,像女人的手一样精巧,做糖人时手指飞快,这时完全不见六十的样子。 爸爸跟我说起自己的童年,总不忘“吹嘘”一下“糖人张”。他小的时候,零花钱常常省下来买漫画,买冰棍,还有就是买糖人了。“糖人张”生意特别好,有时等半天都没自己的份儿。爸爸说起他来,总是一脸敬佩的样子。

第一回看到他做糖人,是和爷爷赶集的时候,一个简易的小摊前,站了几个小孩子,拉着各自爷爷奶奶的手,在摊前驻足。一个五十多岁的爷爷正在忙活。他舀出一勺糖浆固定在木棒上,用一根管子伸进去,手上还拿着小刀,这边吹一吹,那边敲一敲,手指毫不停歇地揉转,捏出身形,再吹干,涂上色,看得我眼花缭乱。不一会儿,一个穿红色古装,留着桃子头,带着天真笑容的小孩子就活灵活现地出来

了。做好了,他用衣袖擦擦汗,向爷爷点点头。爷爷笑了笑说:“生意很好啊!”他叹了口气,摇摇头:“开玩笑吧,这生意早不如以前了。现在的小孩子都不喜欢糖人了吧。”爷爷没答话,也无奈地笑了笑,拉着我走开了。糖人很好吃,咬在嘴里黏黏的粘牙,带着独特的甜香,又软又腻,真不知比什么奶糖要好吃多少倍。只是,感觉美中不足的是,他做的糖人,怎么没动画片里的人物好玩呢?

后来又去过几次,从没有什么变化。感觉有点失望,爸爸“吹嘘”的那段童年,我是没能见到了。

高一那年,集日,带着妹妹去庄上玩,又来到他的小摊。妹妹侧着头,目不转睛,饶有兴致地盯着看他的手艺,却又没有想买的意思。正疑惑中,妹妹忽然拉了拉我的手,撅着嘴说:“哥哥,不好玩,如果是‘懒羊羊’就好了。”“懒羊羊?这怎么做的出来?”我感觉好笑,不轻易瞥见他在看着我们。我对他笑了笑,拉着妹妹走开了。

暑假呆在老家,爷爷出去了半天又来了,洋溢着神秘的笑容说:“难怪这么久没见到老张了,在家看动画片呢!”“嗯?”我很疑惑。“他好像更新自己的手艺了。”说完递过来一个东西,原来是一个糖人,是《哪吒传奇》里的小哪吒,脚踏“风火轮”。霎时间,我忽然明白了,一种忧伤却又感动的感情涌上心头。

多少次听到报道,习惯了物质文明的城市人去“农家乐”,去野餐;人们穿多了运动鞋,却又开始改穿布鞋起来;人们吃惯了精米细粮,却又在追求过去的粗粮淡饭......然而,有些传统的手工艺,人们却从未关注直至它们消亡了;真正能传承下来的不都是经过创新

才生存下来的吗?当京剧融入现代元素,唐诗加入摇滚乐曲,布鞋更改原来的样式,它们,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只是,这些创新,新奇中透露出来的,不也有几分淡淡的无奈吗?

突然很希望,下一次见到“糖人张”的小摊时,会像三十年前一样,挤满了小孩子,各自牵着自己爷爷奶奶的手,等待着“懒羊羊”和“灰太狼”的“诞生”。

篇二:《捏糖人的叔叔》

捏糖人的叔叔{捏糖人作文}.

“ 捏糖人的叔叔来了,快去看呀!” 一听到小伙伴的喊声,匆匆地扒完了饭的我,还顾不上还挂在腮帮上的几颗饭粒,就急急忙忙地冲出小院子,身后的母鸡被我惊得咯咯乱叫。“ 慢点儿,干什么风风火火的!”妈妈在后面不高兴地数落着。“ 知道了!”我的声音从离妈妈很远的地方传来,人却不见了踪影。

我至今不会忘记那个捏糖人的叔叔。

叔叔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他的手又长又大,皮肤十分粗糙。可是,你别看叔叔手指这么粗壮,他手上的功夫可高了!

你看,他左手捏一团揉成椭圆形的红色糖团,右手上的一根小木棍这一点,那一划,一个猴头出现了。叔叔又把一块绿糖团压扁,粘在猴头上,然后又不慌不忙地用红、绿、黄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搀和在一起,手指灵巧地一拉一拨,再用剪刀剪了四五下,往猴头下一贴。嘿!猴子的身子做好了。叔叔又给猴子添上了两颗闪闪发光的小眼珠,又在猴子手里加了一根金箍棒,一个威风凛凛的“ 齐天大圣 ”,活灵活现地诞生了。“ 我要!我要!”无数双小手伸了过来,围在糖人儿担子周围的小伙伴的叫喊声一个比一个响。这时,叔叔的脸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双手更快地捏起来。不多会儿小公鸡、老鼠偷油、佛手等渐渐地插满了草担子。但是,不到半个钟头的工夫,这些东西就被抢购一空了。

我是叔叔的崇拜者之一。那时,每隔两天叔叔就要来一次。我呢,早早地站在门口,踮着脚焦急地向远方眺望。如果叔叔过了时间还不来的话,我的心马上就焦急起来:叔叔是不是病了?或者家里有事脱不开身?终于,他那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路口,我就像只欢快的小鸟第一个朝叔叔飞去。在观看时,如果人围得水泄不通,我总要千方百计地挤到最里头。叔叔每做好一件东西,我的欢呼声总是最高、最响亮。大伙散去后,我还围着叔叔好奇地问这问那„„

篇三:《捏糖人》

捏糖人{捏糖人作文}.

内蒙古包头市昆区钢三小三年级韩笑然

今天下午,我与妈妈看到一个捏糖人的老爷爷,旁边有很多人围着观看。我与妈妈进了人群中,那老爷爷已经弄好了很多动物或人。有小狗、喜羊羊、灰太狼……妈妈便答应给我买一个。我们没有着急买,我们先看怎么捏。

那个老爷爷一边捏还一边吹,准备捏一条大龙。旁边观看的人有的说像蛇,还有的说像香蕉。但最后捏出来无不称赞,嘴里咬着一个龙珠。老爷爷还做了桃子。他就像吹气球一样,他一吹,那个桃子就大一些。还做了很多,都挺有意思的。

最后,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奥特曼。等奥特曼做好后,旁边的人都说做得好。我们就往家走,一路上,我不停地与妈妈谈着捏糖人。回家后,我把它放在我的书架上,它站在那里,好像在给我看守书架。

我不停地看着它,甜甜地笑了。

指导老师:赵晶

篇四:《写人的作文:吹糖人》

吹糖人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初二 张嘉明 街的角落里,竖起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子,那里有一个不起眼儿的吹糖人的小贩。 走近摊子,发现吹糖人的小贩正在忙碌着。只见他拿出一小块糖稀,用食指蘸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到一定的细度时,他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一根细管,他又立即用嘴巴鼓气,给糖稀造型。不一会儿,他的手中就凭空出现了一只小老鼠。只见那只老鼠竖着两只又大又圆的耳朵,两只小眼睛似乎在眨,手中拿着一个似乎是偷来的“葡萄”,尾巴蜷曲着在身后伸着,这让房顶上的猫也跳了下来,以为那是真的老鼠。再看吹糖人的小贩,小心翼翼地用一根竹签穿过老鼠的身子,把竹签插在了旁边用稻草围起的秆子上。再看那秆上,插满了他的作品,有兔子,有龙,有猴子,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一道明丽的阳光照在它们的身上,不,应该是透过它们,照亮了吹糖人的小贩的脸。他有一把年纪了。 皱纹如同树根一般盘虬在他的脸上,花白的胡子、花白的头发与他那黝黑的脸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我惊讶的是,他每吹完一个糖人时,都会默默地坐在那里,端详着那些栩栩如生的作品,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孩子一样天真的笑容,竞在他那张苍老的脸上浮现出来——真实生动地浮现出来,使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子变得甜蜜可爱起来,令人感到温暖。也许,每天都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同样的糖人被他做出来,在我们看来,这个行当对他来说一定是枯燥乏味的,但他并不只把这个当成走街串巷的手艺活儿,而是沉醉其中,欣赏着那些形态各异、惹人喜爱的糖人,总是露出灿烂的满足的笑容„„ 后来的日子,我再也没有看见他。但是每当走过那个街角,我都会想起那些可爱的小糖人和老人脸上孩子般天真的笑容。 佳作点评 小作者是一个有心人,只是一次偶然的邂逅,而读者看到的一个个小糖人是那么可爱,那么栩栩如生。小作者善于观察,语言富有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小作者还对老人制作糖人的过程描写得颇细致,特别着力表现了老人制作糖人时的专注和欣赏自己的作品时的满足神态,使得文章的立意没有停留在一个孩子欣赏感兴趣的民间手艺上。文章的结尾使我想起一篇文章的题目,叫“住在自己的美好里”。用“住在自己的美好里”这句话来形容那位老人应该再恰当不过了吧。这篇文章我想用两个字总结,那就是“小”、“细”和“深”——事件虽小,但描写细,感悟深。

篇五:《捏糖人的老人》

捏糖人的老人

放寒假了,我和妈妈一起去吃肯德基。

到了肯德基门口,我像平常那样让妈妈去点餐,自己在外面玩。突然间,我看见一位爷爷在捏糖人。

老爷爷满头白发,看起来已近很老了。他穿着一身旧的棉衣棉裤,额头上有三道深深的弯弯曲曲的皱纹,左手上的每一个手指都包着创口贴。{捏糖人作文}.

他摊上有一根长长的粗竹竿,上面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糖人。有齐天大圣孙悟空,他用那凶恶的眼神望着天空,好像在瞪着天空中的妖怪;有美丽的白雪公主,她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好像要去参加聚会;有懒懒的考拉,他抱着竹竿在睡觉;有可爱的兔子,它做着“V”状的手势,快要从竹竿上跳下来似的;有聪明的喜羊羊,它用手托住下巴,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

这时,爷爷忽然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笑了笑,又低头忙着做糖人。只见他先拿了一小团糖,把它搓的圆滚滚的,放在案板上压平,用竹签画出图案的轮廓,再用剪刀猛的剪断多余的部分,最后经过修修剪剪,一条蛇就活灵活现的缠绕在竹竿上了。

看完这一切,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能不能“以物换物”呢?于是我拿上一个刚买的汉堡和一杯热奶茶递到爷爷面前说:“爷爷,大冷天的你又冷又饿了吧,我请你吃肯德基!”爷爷连忙摆手:“谢谢你孩子,不用了。”见爷爷不答应,我又说:“没关系的,这样吧,您送我一个考拉糖人,我把吃的当作买糖人的钱可以吗?求你了,我特别喜欢考拉。”爷爷犹豫了一会儿终于答应了。

我高兴地接过糖人说了声“谢谢爷爷”后转身进了店。我的心里像吃了糖人一样甜。

篇六:《捏糖人的老人》

捏糖人的老人

上学路上,我看见一个捏糖人的老人。他面前竖着一根稻草,那上面插着一些糖人,什么“孙悟空”啦,“鲤鱼跳龙门”啦,“兔子拜月”啦„„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下面糖锅里有半锅冒着热气的金黄色的糖稀。{捏糖人作文}.

老人的额头布满了皱纹,他的手又粗又大,上面布满了老茧,就像一个小耙子,可是,做起细活来,叫人真想不到就是这两只手做的。只见老人用手挖了一点糖稀,抖了抖,那糖稀像细丝一样往下淌,随后,老人迅速捏了起来,不一会就捏出了个“鸟头”又出现了一对翅膀,然后又捏尾巴,身子,腿脚。凤凰捏出来后,他略一端详有熟练地取出一颗涂了颜色的豆子,加上一点热糖稀,嵌在眼睛的部位,再用竹棒黏上一点热糖稀粘住本品。一只别有情趣的凤凰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时,传来了一片啧啧的称赞声“老人的手真巧哇!”{捏糖人作文}.

同华五年级:糖果派

篇七:《吹糖人2》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捏糖人作文}.

1、教师板书“吹糖人”,问:见过、吃过糖人吗?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吹糖人的了解。

2、师:一群乡下孩子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糖人,让我们快快打开书读一读。

【设计意图:搜集、交流资料,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课文做知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形象生动,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授之与渔”。】

4、检查读文情况:指名读课文,听者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5、思考、交流:“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围绕糖人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思考与交流锻炼了学生迅速总揽文章大意的能力。】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脆、猛”等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梳理脉络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吹糖人》。板书课题。

2、这些生字词你还认识吗?考考大家。出示生字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3、回忆课文,围绕糖人写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盼糖人、买糖人、吃糖人、忆糖人)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理清文章脉络,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师:请同学们再次用心的读读课文,说说你对文章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汇报预设:

(一)第二自然段

1、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出示“糖人师傅„„这些生灵。”

2、读这段话后提问: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糖人师傅的手艺神奇、高超)

3、教师引导读,突出几个“一会儿”,引导想像:糖人师傅还会吹出什么造型呢?你能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来说说吗?

4、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带来了几张糖人的图片,我们一起看看。(欣赏图片)看完这栩栩如生的糖人,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谈。带着你对糖人的独特感受读读这些句子。

5、看到这么多形态各异的糖人,看到糖人师傅这么神奇的手艺,孩子们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6、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孩子们„„看个明白。”这段话。

从哪儿能看出好奇?“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你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吗?谁能把这种好奇读出来?指名读,师相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谁还想读读?

7、师引读:面对这些甜蜜蜜的“生灵”,没有谁能禁得住诱惑,于是有钢镚儿的孩子掏出母亲给的钢镚儿(生: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糖人)如果你是这个孩子,此时心情怎样?那没买糖人的孩子,心情又如何呢?(羡慕地跟随在后边。)什么是羡慕?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完整读,读出孩子们对于糖人的兴奋心情。

师:是啊,买到糖人和没买到糖人的孩子都笑得那么开心。因为对这些天真烂漫、童趣无限的孩子们来说快乐是大家的,糖人也是大家的。这份童真、童趣真令人怀念啊!

【设计意图: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品味,享受语言的熏染、发展语感。】

(二)第三自然段

1、一个糖人一个故事,孩子们凭借想像,讲述着糖人的故事,你又会用什么样的糖人想像出怎样的精彩故事呢?先在小组里说说,一会讲给大家听。

2、师:讲着、听着这么精彩的故事,你觉着怎么样?(有趣、快乐)这一个个糖人为孩子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享受。

3、这部分中,你还对哪儿最感兴趣呢?“猛然发现—---只好猜拳。”

孩子们深深地沉浸在这份精神的愉悦之中,竟然连吃糖人也忘了。那从“推让好久”你有能体会到什么呢?(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孩子们又是怎样分享这个糖人的呢?出示有关句子。谁来读读?什么是端详?郑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有哪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舍不得吃掉糖人,对糖人的无比珍爱,伙伴的互相谦让)

师:看来,抓住重点词语也是理解课文的好办法。

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重点词可以加重语气,读的重些。谁再来试试?

4、师:在孩子心中,糖人是甜的,而小伙伴之间这种美好、纯真的友情更是甜美的。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份童真的快乐吧!齐读。

【设计意图:想象与读书品味语言相结合。】

(三)第一自然段

师:说说你还对文章的哪部分内容感兴趣?(生谈后出示第一段相关内容。) 谁来读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从哪体会到的? “飞起„脚步”说明了什么?(跑的飞快,迫不及待)还有哪个词语也说明了跑的飞快?“脚板下生风”。

师:看来,一样的意思有不一样的说法,这样可以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以后我们在写作文中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怎样才能读出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呢?自己读一读。谁来试试?糖人给孩子们带来那么多的乐趣和甜美,怎么能不热切的盼望呢?谁再来读?男女生分读。

还能从哪儿体会到孩子们这种急切盼望的心情?(“不一会儿”、“围” “睁大双眼”等词语)谁能读出孩子们这种急切盼望的心情?读出你的兴奋,你的急切。

【设计意图: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四)第四自然段

师:谁还想说说你对文章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

出示:“原来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没有融化的仅仅是糖人吗?还有什么留在了我的脑海深处?(不仅有童年的快乐,还有作者对故乡、对童年伙伴的深切怀念之情。) 自己读读,指名读,齐读。

三、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课文从一群乡下孩子对糖人急切的盼望到买糖人的喜悦再到吃糖人、忆糖人的甜蜜,处处都能感受到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与享受,(板书)这糖人是甜甜的,因为它饱含着童年的快乐时光,饱含着作者对故乡、对童年伙伴的深切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深刻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感受到对朋友的深切怀念。】

四、拓展延伸,美好祝愿

同学们,你的童年时光又是怎样的,留下了哪些快乐呢?(生畅谈)

师:生活是美好的,童年更是美好的,只要你细心体会,就会发现有更多快乐的事情,老师祝大家每人都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

注:本课在丛台区教学能手评选中获一等奖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充满着浓浓的乡情与友情。题目是吹糖人,但实际上讲的是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文章通过描写孩子们对糖人的企盼,对吹糖人师傅手艺的惊奇,对糖人的分享,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拿到这篇课文,第一感觉是,太久远了,现在的孩子们根本没有体验过,会有什么兴趣呢?可多读了几遍,我不禁被作者的语言深深的被吸引住了。“脚板下生风、睁大双眼、惊奇、好奇、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 这些语言真的又一次把我带回了童年。我的心情快乐起来,美好的回忆也在这一刹那让我的思绪飞扬起来。也就这样一条完整的教学思路也便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出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对美的欣赏应该是不分年龄的,对快乐的享受也应该能穿越时空的,不论什么年代享受快乐都是一样的。所以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在欣赏语言文字中去体验快乐。

课堂上孩子们的反映更是印证了我的想法,在孩子们的朗读中他们的直觉非常准确,他们喜欢的地方也恰是我们所欣赏的那些地方。所以我说快乐是相同的,他们抓住“脚底板生风”感受到了乡下孩子的那种渴望,那种急切的心情。他们从“惊奇”感受到了乡下孩子们的那种充满疑惑。他们从“瞪圆双眼,恨不得翘开他的嘴”看到了自己。看来快乐是相通的,孩子们用他们嫩稚的眼光,用他们灵动的心,就在他们的阅读中自然的与这些乡下的孩子们走在了一起。

我的童年早已经过去,可是就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精彩的语言却时时在把我带回到童年,尽管那时很贫穷,可是依然是快乐的童年。所以快乐是不分年代的,不分年龄的!

最后我还有一点体会,那就是一篇课文是单元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应把课文和单元割裂开来,而要注意相互的关联性,这也是教材处理与把握的一个问题。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高度注意。 [河北教师网站

业精于勤毁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更上一层楼!

篇八:《传统文化作文》

传统文化作文(一) 上午,秋高气爽,我们快乐牛牛小队举行了第二次小队活动,跟着课本,来到了河坊街和吴山广场,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 走进河坊街不久,我们就看到一家店门口有个招牌,上面画着一条卡通的龙,还写着大大的“龙须糖”三个字,有个叔叔在里面忙着做着什么,一个阿姨招呼我们上去看看。我们往前凑上去看,叔叔面前的柜台上放着一盆花生芝麻和白糖的馅料,只见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像细细白白的毛线一样的东西,从盆里舀上一勺馅料,放在“毛线”里,然后把它们卷成四四方方的“棉被卷”,放到边上的盒子里,很快盒子里就有了十床小“棉被”。这就是龙须糖吗?味道不知道怎么样?这时候,边上的阿姨说:“小朋友,买点龙须糖吧!” 看我们大家都很有兴趣,妈妈就掏出钱给我们买了一盒。新出炉的龙须糖归我们了!大家每人拿了一个就开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我迫不及待地把一整块龙须糖塞进嘴巴,一半的糖露在了外面,嘴里的糖一下子就化了,好粘啊,边上的小朋友就笑话我,“看看卢知鉴,像不像长了龙须啊!”“你吃这么快,怎么能尝出味道,日记怎么写啊?”我赶紧把露在外面的糖咬了下来,一口一口地慢慢吃,甜丝丝的,糖里裹着的花生、芝麻香喷喷的,非常美味。我吃完一块,舔舔嘴巴,呀,下巴上还真留着一条“胡须”呢!我让妈妈帮我拍了一张“胡须”照,然后又伸手抓了一块龙须糖开始吃,边吃还边看盒子上的介绍,原来龙须糖已经至少有500年的历史了,龙须是从麦芽糖里抽炼出来的纤幼银丝精制出来的,它的名字还是明朝正德皇帝给取的呢。 吃完了龙须糖,我们去了方回春堂,参观了这家始创于1649年、364岁的中药老店;然后看了神奇的吹玻璃、有意思的拉大片、捏糖人,还品尝了糖蝴蝶和杭州有名的定胜糕,体验了抖空竹这项民间活动,最后还去参馆了朱炳仁铜雕馆,见识了不可思议的铜雕艺术。 一

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的探寻传统文化之旅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地离开了吴山广场。 传统文化作文(二)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然而,我们在活泼好动之余,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言谈举止,文明了吗?礼貌了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有的同学甚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给我们生活的空间埋下一颗颗地雷,有的同学甚至不注意爱护公共财物,在白色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崭新的课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却是臭名和唾骂,还有的还对“请爱护花草”的警告语视若无睹,为了少走几步路,随意践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条路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为一名中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打招呼,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那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别人也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作为一名中学生,爱护校园,美化环境,同时也是我们的另一个使命。当你扔出手中的垃圾时,请你多走几步,把它放入垃圾箱;当你看到地上飘着纸片时,请你弯下腰,把它捡起来;当你随地吐痰时,请你为他人想想,别人会因为我而生病的。如果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这样做,()这样想,那么,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原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与文明同行,与礼貌同在,让文明礼貌永远伴随着我们。文明礼貌之月并不只是三月,我们应该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从自己做起,从眼下做起,把文明礼貌当作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出发,做一个文明好少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文明礼貌之花开遍我们美丽的校园,也让文明礼貌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 传统文化作文(三)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

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场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