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回乡偶书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回乡偶书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回乡偶书


篇一:《改写古诗《回乡偶书》》

改写古诗《回乡偶书》

夕阳中,一条悠长的田间小路,路旁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一望无际。 “我终于回来了!”贺知章满怀激动的说,一个小男孩过来问他:“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啊?”贺知章笑答道:“我的老乡是在这里,年轻时去了东城,老了才回来。”男孩又问:“那,老爷爷,您还会回东城吗?”贺知章说:“不回了,不回了,以后我就在这里住了,再也不回东城了。”“老爷爷,您在东城有多长时间啦?”贺知章说:“将近40年了。”小男孩说:“40年!”贺知章说:“恩,这40年里我天天都在思念着家乡,今天,终于回来

了。”“老爷爷,走了这么久,您一定累了吧?上我家里歇歇脚,好吗?”贺知章说:“呵呵,好啊。”小男孩又说:“你一定有许多趣事和故事吧?讲给我听,好吗?”“好啊!”贺知章说。

他们边走边笑,消失在这美丽的夕阳中„„

德惠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刘思霖

篇二:《古诗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ī)(shuāi):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我的家乡的口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鉴赏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

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简介 贺知章(659-

744

),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人。公元695年(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拓展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篇三:《改写回乡偶书》

改写《回乡偶书》

年轻时,我就怀揣着梦想,背上行囊,离别了家乡。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闯出了一番事业。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对于功利已经看淡,唯一使我念念不忘的便是那久别的家乡了。

日行千里,但归心似箭。终于就要回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乡了。眼见家乡就在眼前,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牵着马儿疾步奔去。

虽然我的两鬓都已经稀疏斑白,但家乡的口音却没有改变。老家的孩子们见有陌生人来,将我团团围住,呆呆地看着我,还不时地上下打量着。两个活泼的孩子笑呵呵地问:“老爷爷,您是谁?从哪里来?到这里来有什么事?”

看着两个孩子满脸的稚气,我忍不住笑着说:“我呀!就是这里的人,年少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看看亲人们,还有这里的山水草木。”

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高兴地拽着我的衣襟往家里走,口中不停地喊道:“爷爷,爷爷,来客人啦!一定是您的老朋友!”

望着家乡的亲人,一种久违的亲情油然而生,正所谓落叶归根呐!人到饱经沧桑时才能更能体会到这

浓浓的乡情,因此才会有“宁爱本乡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这样的感慨呀!

篇四:《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会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回乡偶书}.

情感目标: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你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回乡偶书}.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 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 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 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5)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

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回乡偶书}.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问题

A、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试说:我是抓住„„。

B、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C、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D、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 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假如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 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⑶ 师模拟“记者”,采访“贺知章”。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其他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 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教学板书]

古诗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篇五:《诗小学二年级上回乡偶书》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1、读题:回乡偶书

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回乡偶书}.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回乡偶书}.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

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去掉拼音读。

4、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回乡偶书}.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5、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反思:当孩子们没法来问出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动权,来向孩子们提问)(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

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三、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1、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明亮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谁想反驳他的意见?或者说谁有补充?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比如说你是杭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杭州话比如你是温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温州话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浙江省杭州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我来采访几名孩子,你为什么会想家长?

王丽珺:我去了日本几天,没过几天,我就想杭州的菜了。

师:是的呀,家乡的菜让你思念家乡了。

2、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因为他思念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