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人物评论作文


篇一:《论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龙源期刊网 .cn

论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作者:赵艳玲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7期

摘 要: 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笑的、生活贫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鲁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独特的艺术写作手法:选择反映生活的角度及构思线索达到很高的造诣,历经历史风雨的考验,其艺术魅力历久不衰。

关键词: 孔乙己 艺术角度 写作手法{孔乙己人物评论作文}.

鲁迅曾说过,《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已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贫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用了不到三千字的篇幅描绘了主人公的活动环境,展示了他大半生的历程,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周围人们对于主人公的冷漠态度。这么丰富的内容在作品里安排得主次分明,疏密合度,这是何等惊人的大手笔。

一、选择十分理想的反映生活的艺术角度。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鲁迅巧妙地借咸亨酒店及其小伙计表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是作者选择的摄取生活的艺术角度。一方面,作者把主人公的活动主要安排在咸亨酒店里,既符合孔乙己“好喝懒做”的身份,又便于表现社会对这个悲惨的读书人的态度。旧社会,酒店是酒客闲人们聚集的处所,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不相同,消息又比较灵通,在他们的闲谈中可以自然地、不露痕迹地介绍作品里没有直接描写的有关主人公的情况,而他们拿孔乙己作为取笑的材料,表现出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所以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另一方面,孔乙己的遭遇是通过这个酒店的小伙计观察和叙述的。小伙计在作品里不仅担当了叙述故事的职责,而且处处对主人公及他的遭遇从正反面起衬托的作用。这个天真、善良的小伙计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连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都能够看出这点,那么,孔乙己被作为戏弄的玩物的待遇及他所遭受的世人的冷漠,不是已经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了吗?{孔乙己人物评论作文}.

二、善于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最具特征的典型细节,对人物作传神的描写。

作者紧紧抓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典型细节,就把握住整个人物性格的核心。作者捕捉住的这个典型细节,大致可以映照出孔乙己的坎坷经历和精神面貌,因而这个细节对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刻画具有关键意义,对整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鲁迅还概括性地叙述了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受到的讽刺和嘲

篇二:《作文 现代“孔乙己”(附评价)》

现代“孔乙己”

只要读过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大家都会为封建时代那又穷又酸的孔乙己发出一阵感慨:他穷困潦倒,却又死要面子。谁料,而今我的身边居然出现了一个现代孔乙己——我家隔壁有那么一位小青年,前几年,进了一个国营大企业,收入还不赖,可后来却不知咋的,回家了。听说是出了事,但他死要面子遮掩着,硬要说是单位薪水太低自己不想干,出来“跑生意赚大钱”。

前些天,他从我家门口经过,嗬,西装革履,头发乌黑油亮,一手持个“大哥大”,一手拎个棕色公文包,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于是,我便上去打了招呼:“哟,几天不见又发了,这年头也赶上时髦了„„这会儿,又去哪呀?”“嘿„„嘿„„嘿„„还行,这几天和朋友合伙干买卖,赚头不小。这不,今天要去上海会客商。”说完,他自鸣得意地走上了公共汽车。{孔乙己人物评论作文}.

会客商?干吗舒适的的士不坐,偏偏跳上了那辆公交车?我随后也上了那辆车。他拣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既而,便拿出了“大哥大”,大声对着“大哥大”叫开了。车上人不多,嘈杂声也很小,可他就是要用他的高分贝的嗓门喊话,唯恐人家听不见。于是,车上的乘客听到的便都是关于他会客的电话内容,什么“××宾馆”啊,什么“×万元×万元”啊,什么“我请客吃饭”啊,等等。于是,车上的人便向他投来了一双双注视的目光„„突然,汽车一个急刹车,他的那个“大哥大”啪地一声掉了下来,向前滚去。前排一位乘客看见,直为他的“大哥大”可惜,忙捡了起来:“奇怪,怎么这么轻?”细细一看,原来是个玩具大哥大。那位乘客一叫,我的那个邻居小伙的脸一下子涨成了猪肝色,车一靠站,他便灰溜溜地下了车。我想,也许他会搭上另一辆车子,也许同样的故事会又一次上演„„

晚上,他回家时遇到了我,不管我对他的所谓“生意”有多反感,他还是不停地念叨着。也巧,我的一个朋友知他回家待业的底细,便当许多人的面把他的老底一下全抖了出来。他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只得狼狈逃走,真是可笑又可悲。

[简评]现代的“孔乙己”不再穿长衫,不再“之乎者也”卖弄学问,但他却和孔乙己那么神似,装出来的忙碌和富有,却总是给人家当作笑料。作者的取材颇有社会讽刺意义,个人深思:文笔也轻松活泼,值得一读。

篇三:《孔乙己人物赏析》

孔乙己人物赏析

(一)可悲可怜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既可悲,又让人可怜。孔乙己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这是他自身经济地位与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经济地位的低下,让他无法真正成为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那有形的“曲尺柜台”所筑起的无形高墙是孔乙己永远无法逾越的,但实现这种跨越又是他所梦绕魂牵的,他无法脱下的那又脏又破的长衫,实际就是他内心渴求的物化。精神追求的错位无疑是孔乙己人生最大的悲剧,他追求了他不该追求或者说他追求了他永远追求不到的东西。他身材高大,却四体不勤;他识文断字,却难以谋生;他从不拖欠,即便是拖欠也必定还清;他不理会我冷漠的面孔,认真地教“我”识字;他真诚地与小孩们分享着那一小碟茴香豆,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透射出孔乙己内心的纯真与良善。及至他最后的一次喝酒所付出的“四个现钱”,更是孔乙己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实证。然而,他却又以好吃懒做,小偷小摸,自命清高,迂腐穷酸来践踏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人格的分裂看似让人难以理喻,实则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悲剧的最合理设计。正是孔乙己的这种纯真与良善激起了我们内心对他的悲悯,而这种纯真与良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又是多么的无力与苍白。在掌柜的无情嘲讽中,它在“短衣帮”的快活的笑声中,在“我”这个少不更事的伙计的冷眼中被撕裂,又在丁举人的毒打下灰飞烟灭。在封建教育思想的浸染下,这纯真与良善又是如此的荒诞与可笑:追求清高而沦为小偷,追求诚信而信口狡辩,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却又被想追求的所扼杀。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漠视,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撕裂,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扼杀,正是鲁迅先生对“悲剧”的最好诠释——把美的东西毁给别人看。

(二)冷漠无情的掌柜

小说中的掌柜不仅是咸亨酒店的老板,也是作者要极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他对长衫客是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则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则是凶狠无情;而对孔乙己,则是讥笑嘲骂,不屑一顾,只有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时候,才会想起他,这些都充分说明,掌柜是一个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的人,正是他这种人,成为加害孔乙己的一个元凶。

(三)善良的小伙计

小说中那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看似无关大局,却蕴意极丰。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他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风貌;通过“小伙计”的见闻,看到孔乙己的遭遇,来深刻揭批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戕害;他有同情心,同情孔乙己的遭遇,但又无能为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作者设计“小伙计”这一角色,来深刻拷问中国社会的未来,在小伙计貌似平常的言行中冷峻的显露:如果中国社会不产生剧烈的变革,国人的思想不产生深刻的荡涤,未来的中国人还将继续麻木,继续冷漠,继续沉重!

(四)可恶可恨的丁举人{孔乙己人物评论作文}.

小说中的丁举人并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说出来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对小说主题的表现具有深刻意义。孔乙己和丁举人,在没有中举之前,他们都是穷读书人,但一个中了举,一个终生不中,境遇便绝色不同,而且是中举的丁举人残酷打折不中的孔乙己。这样一个情节设计,作者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了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这说明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孔乙己人物评论作文}.

当然,分析丁举人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来架空分析。这一重要情节,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绘,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先来看原文描写: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⑺,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这个情节描写,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了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是“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说作品最后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显豁主题,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更恰切些。因此,丁举人在小说虽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人物,有了他,小说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了。

(五)麻木不仁的短衣帮

小说中的“短衣帮”是穷人,但不是作者可怜的对象,而是帮凶的角色,他们与掌柜、丁举人一起共同嘲笑孔乙己,他们自己本是受害者,但却浑然不觉,反而成了害人者,可见其麻木不仁,这是小说要揭露的另一个主题。只有一个孔乙己麻木迂腐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千千万万的短衣帮的麻木。

小说写短衣帮的麻木,主要是通过写他们的笑声来反映的。《孔乙己》中传出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乙己被打成残废、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另一种就是短衣帮们的笑。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孔乙己人物评论作文}.

“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近。短衣帮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有些文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应该说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一“笑”。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更深的思想,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

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